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要求“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當今思想文化大激蕩背景下,意識形態工作主導權面臨嚴峻挑戰,我們要不斷增強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牢牢把握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文章從為什么要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底氣何來、如何以文化人和以文育人展開闡述。
關鍵詞:文化自信;文化自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中圖分類號:G120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7-01-24
作者簡介:張義莎,女,浙江長征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于2016年12月7日至8日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這次會議在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史和思想政治工作史上都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這次會議是在黨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大背景下召開的,與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等重要會議彼此呼應,共同構成落實黨的意識形態工作整體目標任務的具體分支領域。
一、高校為何要求學生增強文化自覺、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要求“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他指出:“文化滋養心靈,文化涵育德行,文化引領時尚。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文化浸潤、感染、熏陶,既要重視顯性教育,也要重視潛移默化的隱性教育,實現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
1.現代國際競爭的文化立國趨向要求我們必須增強文化自覺、文化自信
縱觀人類發展的歷史,特別是在世界上有影響力的大國崛起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文化在國家發展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14~20世紀,是資本主義國家殖民掠奪資本的原始積累時期,這一時期各國對海洋的探索決定了其殖民地擴張的程度,葡萄牙、西班牙由于率先開啟了海洋探索而先后成為稱霸全球的超級大國。荷蘭緊隨其后,通過發展商業文化而成為海上霸主。英國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工業革命成為“日不落帝國”。雖然從表面上看軍事力量的強大是這一時期大國崛起的主要原因,但背后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各國航海者們的文化自覺和對數學、天文學、地理學等知識的運用。
當人類歷史進入20世紀后半葉,國家之間競爭的焦點從軍事力量的比拼逐漸轉變成綜合國力的較量,綜合國力包含經濟、政治、科技、文化等諸多要素,而“文化軟實力”的競爭越來越被各個國家所重視。特別是20世紀末,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之后,韓國政府為了擺脫金融危機,提出了“文化立國”的戰略,使韓國一躍而成為文化強國。文化產業的發展,不僅為韓國政府贏得了巨大的經濟收益,還使韓國的國際地位明顯提升。
2.蘇聯解體的歷史教訓告誡我們必須重視文化自覺、文化自信
1991年12月25日,蘇聯最高領導人戈爾巴喬夫宣布辭職,當晚,蘇聯國旗從克里姆林宮上空緩緩降下,蘇聯宣告解體。蘇聯解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觀點認為經濟方面的原因是主要的,但我們也不能忽視文化方面的因素。因為蘇聯的工業、科技、經濟實力都無愧為一個超級大國,蘇聯當時的軍事實力也完全可以同美國“叫板”,但是,所有這些都無法改變蘇聯最終解體的結局。有學者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后認為,蘇聯文化大廈的坍塌、意識形態防線的徹底崩潰,是因為放棄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指導思想,最終導致其失去了民心,失去了“天下”。
面對當今的國際競爭,西方的和平演變的圖謀仍然沒有終止。美國前國務卿奧爾布賴特曾說:“中國不會拒絕互聯網技術,因為它要現代化,這是我們的可乘之機,我們要利用互聯網把美國的價值觀送到中國去。”西方發達國家把文化外交看成是所有外交手段中最靈巧、最成功的方法,它的目的不在于領土的征服,也不在于控制經濟命脈,而在于征服并控制人們的思想,借以改變兩國間的權力關系。
毛澤東同志敏銳地意識到:“凡是要推翻一個政權,總要先造成輿論,總要先做意識形態方面的工作。”蘇聯正是因為沒有足夠重視意識形態領域的控制權和領導權,放松了警惕,才使西方的和平演變陰謀得逞,所以,西方文化的滲透是蘇聯解體的直接推手。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應有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他指出:“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
3.高校大學生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缺失的現狀要求我們必須重視文化自覺、文化自信
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大學生真正成為國家棟梁的必然要求,是其抵御外來文化霸權的精神動力。然而,受到全球化浪潮帶來的西方多元文化的沖擊,以及由經濟自信而引發的對物質利益的過分追求和對民族文化的冷漠蔑視,一些大學生文化自信缺失,其現狀令人擔憂。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對民族傳統文化認識不足,對西方外來文化認同盲目和對當代中國先進文化關注不夠。
美國的“三片”文化在中國可謂“所向披靡”:“薯片”控制著青少年的味蕾,“好萊塢大片”向我們推廣美國的價值觀,“芯片”占據著創新高地,我們的一些青少年在“三片”文化的影響下,向往西方的生活,淡化和模糊了意識形態的差別。高校作為意識形態教育的主陣地,一定要重視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二、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底氣何在
在建黨95周年的講話中,習近平說:“全黨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我們的文化自信有著深厚的根基。
1.五千年中華文明涵養了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
五千年中華文明能增強中國人民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是我們文化發展的母體,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厚的精神追求。“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精忠報國”的愛國情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等,一直是中華民族奮發進取的精神動力。“天人合一”“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以人為本”“民惟邦本”的治國理念,“載舟覆舟”“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止戈為武”“協和萬邦”的和平思想,“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處世之道等,一直是中華民族治國理政的思想淵源。
2.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實踐形成了鮮明獨特、奮發向上的革命文化
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雷鋒精神、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再到航天精神、北京奧運精神、抗震救災精神,這些富有時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寶貴財富,脫胎于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同時又在新形勢下不斷進行著再生再造、凝聚升華,從而為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推進文化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3.波瀾壯闊的社會主義建設孕育了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紅色革命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是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而進行的文化創造。在短短幾十年的社會主義實踐中,我們創造了中國道路、中國模式、中國奇跡,這已充分說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一種有生命力的、能體現人類文明發展進步方向的文化。
三、如何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根本上是要讓我們的大學生認同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正是“立德樹人”的要求,是培養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首要條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任務。
1.明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
中共十八大報告將“立德樹人”作為我國教育的根本任務。十八屆三中全會報告進一步確立“立德樹人”在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指導地位。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的“五四”講話對“立德”的內涵作了富有時代特征的理論詮釋。他認為,在當代,“立德”就是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教育和武裝青年學生。2016年12月,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重申“立德樹人”的重要性,明確了社會主義價值觀在人才培養體系中的基礎地位、核心地位,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當今中國社會最大的德。
當今一些大學生思想迷惘,生活頹廢,游戲人生,陷入自我中心主義、功利主義、享樂主義的泥潭里不能自拔,甚至出現西安大學生藥家鑫案等極端事例。這些問題的根源就是價值觀扭曲。這也凸顯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人才培養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高校要牢牢把握“立德樹人”這一立身之本,培養大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抓好課堂,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高校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的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而行,形成協同效應。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專業課程建設兩者之間不是背道而馳、此消彼長的關系,而是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涉及對學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的教育,直接參與塑造學生的人格修養、內心世界,所以也會影響學生對專業課程學習的態度和方法。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應“推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專業課程建設融合發展,專業課程教師也要自覺承擔思想政治教育的責任”。
3.通過校園文化浸潤、感染、熏陶,將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高校要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廣泛開展文明校園創建,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廣泛開展各類社會實踐;堅持以大學精神和校訓凝聚校園文化,走特色發展之路;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鼓勵學生參加校外文化實踐活動;廣泛開展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實現傳統美德與高校德育的有機融合;加強校園網絡文化建設, 廣泛開展“儀式”文化教育和榜樣教育活動,強化文化育人功能。
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問題發表了一系列講話,我們需要把他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與其他一系列講話聯系起來,在學習和貫徹講話精神上下功夫。“潮平岸闊催人進,風正揚帆正當時”,我們要以抓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為中心,開創我國高校教育事業發展的美好未來。
參考文獻:
[1]張兆鵬,王 偉.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調查與思考[J].時代教育,2015(5).
[2]黃秋生,薛玉成.當代中國大學生文化自信缺失現狀及其對策分析[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