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邏輯性的表達是有序的、規范的、得體的語言輸出。當前,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學生存在著大量的非邏輯性表達。針對這樣的問題,教師在教學中應設計有效的情境,關注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加強語法教學,培養學生的語言技能,從而使學生的表達具有邏輯性。
【關鍵詞】非邏輯性表達;情境;跨文化意識;語法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17-0045-03
【作者簡介】王雪琴,江蘇省淮安市深圳路小學(江蘇淮安,223005)教師,一級教師。
語言如果失去了邏輯性,那么它表情達意的功能將會大打折扣。在日常的課堂觀摩中,筆者發現有不少英語教師往往會忽視對學生語言表達邏輯性的培養。在學生用英語回答問題、朗讀、背誦、表演、對話時,教師只是關注教學環節是否完整,不重視學生表達是否完整、流暢、有邏輯性,這顯然不利于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
一、學生“非邏輯性表達”的現象及成因
表達的有序性不夠。很多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會出現語序顛倒的現象,這勢必會影響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有序性不足,原因在于學生的語言技能訓練縮水。
表達的得體度不夠。在日常交流中,學生的語言表達經常與具體的情境、場合、對象及個人身份不符,表達不夠得體。如一名學生上課時與女外教對話:Whats your name? Im Lucy. How old are you?Its...可以看出,學生表達不夠得體,是因為他們缺乏跨文化交際的意識。
表達的關聯度不夠。這表現為學生回答的語句或少主語,或少賓語,或少其他成分,或答非所問;表達常常缺乏連續性,一會中斷,一會又開始;有的學生不關注事情發生的因果聯系、前后次序,表達前言不搭后語。原因在于語篇教學中,部分教師設計的問題無效、低效、無趣,這些影響了學生思維能力發展,學生只能用簡短的詞語來表達無關聯的問題。
表達的規范度不夠。學生回答教師的問題要么一句話中出現好幾個時態,前后矛盾,要么表達隨意,無句子結構可言。這主要由語法教學過分弱化導致。
二、學生“非邏輯性表達”的應對之策
(一)搭建“腳手架”,提高表達的有序性
搭建語言支架,不僅能有效訓練學生的語言技能,還能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素養。下文,筆者以譯林新版《英語》六上Unit 2 What a day!的Story time為例,試談如何搭建語言支架。
1.運用簡筆畫。
簡筆畫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之一。教學時,教師應充分利用簡筆畫,提取有用信息,理清文章脈絡,引導學生進行有序表達。
本課出現的天氣及活動較多且零散,為了幫助學生把握文本內容,某位教師進行了如下教學:通過Listen and choose環節讓學生根據問題How was the weather?選擇文中談到的天氣,然后再通過聽明確天氣出現的順序,教師在學生對問題進行復述時迅速、有序地畫出太陽、烏云、風、雨等氣象符號的簡筆畫。接著學生略讀、自讀,引出時間及活動,教師提取有用信息并板書,為學生梳理文章的脈絡提供線索,讓學生的思維變得清晰、有序。
2.運用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可以讓思維變得清晰可視,將抽象的信息變成容易記憶的、有組織性的圖示。這能為學生的有序表達提供保障。
學完課文后,教師設計了思維導圖(見圖1),并讓學生根據思維導圖,結合所學語篇內容,小組合作,采用retell by yourself, retell together, retell one by one等形式讓學生從多個角度進行個性化展示,如此學生便實現了有序表達。
(二)培養跨文化意識,提高表達的得體度
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有利于學生理解語言,使語言更符合語境和文體的要求。
1.在拓展運用中頻繁接觸西方文化。
語言意識是語言思維的基礎,語言思維是語言意識的延展,有了語言意識才能進一步發展語言思維。教材是學生進行語言學習的重要載體,教師需要依托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內涵并進行適度拓展,增加學生對西方文化的接觸率,并與語言交際實踐緊密結合。
如,譯林新版《英語》六下Unit 3 A healthy diet(Culture time)講述的是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學生通過教材的學習了解到中西方飲食文化的不同,興致高昂,于是教師問:Boys and girls, do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them? 教師呈現西方文明用餐禮儀的繪本,然后接著問Then tell me what they are.這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西方文化知識,更為學生進行合理的口語交際打好了基礎。
2.從創設語言環境到模擬語言輸出。
如果學生能在相對完整的、真實的情境中接觸、體驗、理解和學習語言,那么他們就能夠很好地理解語言的意義和用法,也能更好地掌握語言的形式。[1]文化意識的培養應始終與語言學習形影不離,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體驗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是學生學會合理表達不可缺少的途徑。如,為了讓學生正確使用詢問或征求他人意見的委婉用語Would you like...及回答Yes, please./No, thanks. 為了讓學生理解在什么場合下使用這些語言點,教師將教室布置成snack bar,讓學生在模擬的場景中進行對話,使用語言。
(三)有效提問,提高表達的關聯度
教學中,教師通過有效、合理、有梯度的問題引導學生預測故事情節、理清人物關系,并對故事中的情節及人物進行簡單的判斷,有助于學生內化新知,提高語言表達的關聯性。
1.巧設問題式過渡語,激發語言表達動機。
問題式過渡語即教師概括上一個環節內容,然后提出相關問題,引出下一部分的教學內容。它可以使課堂教學環環相扣,還能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如,在譯林新版《英語》六下Unit 5 A party的語篇教學中,教師通過呈現與本課話題有關的圖片讓學生猜測本課的主題Party,通過提問進入下一個教學環節。
T: Look at these pictures.Whats this in English?
S: Its a balloon/a clown/a lollipop...
T: Guess!What are we going to talk?
S: We are going to talk about the party.(教師揭題并板書be going to)
T: Do you want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the party? 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the party?
S: Who are going to the party?(Who?) Why are they going to the party?(Why?)What...?Where...?How many...?
2.細化閱讀問題層次,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問題的設計應有目的性和層次性,應能有效促進學生理解知識、發展思維,并服務于整節課的教學。以Unit 5 A party為例,揭題后,教師設計了以下教學任務:
Task 1 Watch and choose
Who is going to have the party?
A.Su Hai, Wang Bing, Yang Ling, Liu Tao and Mike.
B.Su Hai,Wang Bing, Yang Ling and Liu Tao.
Task 2 Read,match and say(見圖2)
What are they going to bring to the party?
任務1,教師采用難度較小的看動畫選答案的形式讓學生回答問題,學生回答后,教師沒有急于公布答案而是又播放了一遍動畫,讓學生再次確認,加深學生對文本的印象,同時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在任務2中,教師適當提升難度,讓學生自讀課文,完成配對,理清人物關系及情節,然后再利用目標語進行練習反饋,從而達到運用語言,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的目的。
(四)構建語言環境,提升表達的規范度
任何語言都遵循一定的規律,即語法。教學時,教師應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進行語言輸出,并讓學生在語法接觸中形成語法意識,歸納語法規則,從而使語言表達更加規范。
1.在情境中理解語法,發展規范表達意識。
教學時,教師應根據語法項目創設具體生動的語言情境,然后讓學生在情境中感知語言,學習語言,并在此基礎上分析和理解語言,為學生的規范表達做好準備。如教學Unit 5 A party(Grammar time)時,教師設計如下對話:
Free talk
T:What day is it today?
S:Its Friday.
T:The weekend is coming. Im going to buy things in the shop tomorrow afternoon.(出示日歷,指出tomorrow即Saturday)What about you?
S:Im going to visit my grandparents tomorrow afternoon.
…………
Work in pairs.
教師在日歷中圈出幾個日期,讓學生交流各自的計劃。運用到的主要句型有:Im going to...+表示將來的時間狀語。
本課的目標項目語為一般將來時結構。教師采用自由交談,創設情境的方式讓學生明白tomorrow的含義,并從談論自己明天下午的計劃著手,讓學生知曉be going to 要和表示將來的時間狀語連用。學生進行多次模仿練習后,教師出示日歷并在日歷中圈出代表將來的若干時間,讓學生在小組間談論自己將來某一天的計劃,提示學生在表達時一定要帶上時間狀語。經過多次操練,學生已然知道將來時要和表示將來的時間狀語連用,并養成了規范使用語言的意識。
2.歸納語法規則,提高規范表達能力。
教學譯林新版《英語》五下Unit 5 Helping our parents (Grammar time)時,教師設置如下情境,播放一段學生課間活動的視頻,讓學生描述他們的活動。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如下:
T: Boys and girls. Do you know them?
S: Yes.Theyre our classmates.
T: Look!What is he doing?
S: He is ...
T: What is ...doing?What are they doing?Whatare you doing?
S: ...is.../They are.../Im .../Were...
本節課,教師播放學生課間活動的視頻,創設語境,然后通過師生對話、生生對話操練語言項目。通過操練,學生歸納出現在進行時的基本結構:主語+be+動詞ing,發展了自主歸納語法規則的能力,這為語言的規范化表達奠定了基礎。
讓學生的表達具有邏輯性并非是一朝一夕之事,它需要教師不斷地引導。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以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為宗旨,精心設計各種語言表達活動,引導學生規范、有序地使用語言,從而使學生的表達更富邏輯性。
【參考文獻】
[1]程曉堂.英語教師課堂話語分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
注:本文獲2016年江蘇省“教海探航”征文競賽一等獎,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