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是極具個性的學習行為。實施個性化閱讀,大量的閱讀積累是基礎;同時要尊重閱讀主體,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此外還要提出適宜的問題,讓學生在開放性的問題中發散思維,并適時進行評價激勵。
【關鍵詞】閱讀;個性化;積累;激勵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17-0063-02
【作者簡介】王保玲,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教師發展中心(江蘇徐州,221000),一級教師。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而在教學中,對于文本的解讀,語文教師大多根據教參的提示,預先歸納主題思想,確定感情基調。學生閱讀時跟著教師的腳步,即使有些學生能在閱讀中“橫斜逸出”,有自己獨特的感受,也會在教師安排好的“歸納”中被撕碎和拋棄。長此以往,這種“請君入甕”式的閱讀,會將語文學習變得暗淡、枯燥,學生的閱讀會失去靈性,失去個性,失去真實的情感體驗。目睹語文教學之現狀,筆者認為讓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尤為重要。
1.大量的閱讀積累是個性化閱讀的基礎。
語文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沒有積累,學生就不會有良好的語感與閱讀能力。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多讀、多背、多積累名篇佳句,如此,學生便會在說話、作文時信手拈來。
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大量閱讀積累的前提。日常教學中,教師應按照年級有計劃地為學生推薦閱讀書目,引導學生養成閱讀習慣,學生的閱讀量大了,掌握的知識就多,積累的語言材料就豐厚。實踐證明,大量閱讀是學好語文的不二法門,也是個性化閱讀的基礎。
記讀書筆記是學生儲備知識的重要方式。學生每人準備一本讀書筆記,看到優美的詞語、精彩的段落,就摘抄下來并隨機點評,長短皆可。如學習蘇教版二下《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時,學生就把整段的句子摘抄了下來,然后利用晨誦時間將自己積累的內容背下來,并利用課前五分鐘的時間展示自己積累的成果。長久的堅持有效地提高了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待到需要時,學生信手拈來,不僅實現了學以致用的目的,還能提高語文素養。
2.尊重閱讀主體是個性化閱讀的關鍵。
閱讀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是最具個性化的學習行為之一。尊重閱讀主體,就是要引導、鼓勵學生做閱讀的主人,不要被所謂的標準答案牽著鼻子走。
自主閱讀,培養閱讀興趣。自主閱讀就是變教師的教授為學生的主動學習,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跟著自己的感覺走,探究自己感興趣的且能消化的內容,從而獲得學習的成就感。自主閱讀就如同放牧,牧人把牛羊引到水草肥美的牧場,讓它們自己去尋找適合自己口味的牧草,慢慢咀嚼反芻。
批注式閱讀,培養個性化閱讀行為。批注式閱讀是最能體現個性化閱讀的方式之一。批注的種類很多,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靈活運用。在批注式閱讀中,學生依據自身的生活經驗和閱讀積累,進行個性化的文本解讀,不求對錯,只求有理。怎樣理解,就怎樣寫,具有極強的自主性。學生有感而發,有疑而問,滿足了自身學習的需要,亦能使個性得到張揚。
如在教學蘇教版六上《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一課時,筆者讓學生在課文的空白處,寫下閱讀的感受、發現的疑問、面對的挑戰。在交流閱讀感受時有個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國難當頭,肖邦沒有留在祖國抵抗侵略者,而是選擇去國外生活,還怎么能說肖邦是個愛國的音樂家呢?問題一拋出,就引起其他學生的共鳴。此時,筆者趁機激將一下:是啊,在祖國有難的時候,肖邦更應該留在祖國與侵略者血戰到底,而不是到別的國家躲難,是不是這樣呢?請同學們從文中找出證據。讀書、思考后,有學生舉手:肖邦只是一個音樂家,他又不能上戰場抵抗,所以留在祖國也沒什么用。肖邦也不是軍事領導人,他的離開不能說是臨陣脫逃。一番討論后,一個學生做了最后總結:作為音樂家,肖邦對政治和軍事的影響力基本為零,而他留在波蘭反而會給自己惹麻煩,所以無論對波蘭或者對他個人來說,到國外都是正確的選擇。由此可見,批注式閱讀既讓學生真正擁有了學習的主動權,更使學生有了充分展示自己個性的機會,更使語文課堂異彩紛呈。
開放式的閱讀引領,形成個性化閱讀感受。語文學習本身就是一個開放性的過程,不應拘泥于標準答案,教師應以開放的胸懷接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感受。
首先,開放性的提問為學生提供個性化閱讀的思考空間。例如,蘇教版二上《狐貍和烏鴉》這則寓言說明的道理是不要輕信別人的花言巧語。學生閱讀課文后,筆者提問:你對狐貍和烏鴉有了怎樣的認識?以此檢驗學生是否明白課文所講的道理,有的學生說:狐貍很狡猾,他用拍馬屁的方式騙走了烏鴉的肉。有的說:烏鴉太傻了,狐貍的幾句好話就把他騙了。有的說:狐貍這種騙人的行為,我們不能學習,要做個誠實的孩子。開放性的問題促使學生的思維自由發散。不用教師講解,學生就能說出自己的見解。
其次,開放性的討論能為學生提供個性化閱讀展示的平臺。如教學蘇教版三上《三袋麥子》一課時,筆者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你最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么?學生爭先恐后地發表見解。大部分學生都喜歡小猴,因為他聰明能干,不怕吃苦,把一袋麥子變成了一囤麥子。當然,也有學生喜歡小牛的勤勞和省吃儉用。還有極少數學生認為小豬能夠把麥子變成各種各樣的美食是聰明能干的表現,也值得學習。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各抒己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只要沒有偏離主題,都應該得到肯定。
最后,開放性的問題能為學生提供個性化閱讀延展的舞臺。如,學習蘇教版六下《天游峰的掃路人》一課時,文中老人說:“不累不累”的時候,我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看法,老人到底累不累?有的學生說:我覺得累,因為武夷山非常高,站在山腳下往上看,石階猶如一根銀絲從空中拋下來,看著都累,老人還要每天上下掃地,多累呀!有的學生說:老人不一定累,因為老人每天都這樣干,身體結實,而且掃一程,歇一程,又把好山好水看一程,這種生活非常愜意,所以,我覺得他不累。有的學生說:他每天喝的是清泉水,吃的是自己種的蔬菜,呼吸著新鮮的空氣,真心的讓人羨慕,所以我覺得他雖然累,但特別快樂。在開放性問題的引領下,學生實現了對文本的多重解讀,既有思想的碰撞,又有對人物精神境界的深層理解。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應當該放手時就放手,有時只要給予恰當的點評、引領即可,無須多言。
3.適時的評價鼓勵是個性化閱讀的助推劑。
個性化閱讀還需要教師進行富有創造性的評價和鼓勵。教師的評價不僅能豐富學生個性化的體驗,還能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在課堂教學中,針對學生對文本的個性解讀,教師的評價要到位。諸如:你的理解很獨特;聽了你的理解,老師覺得你是個很有思想的孩子;只有愛讀書的孩子,才會有這樣的真知灼見;學貴有疑,帶著問題去深入思考,就會有與眾不同的發現;這段時間,你的進步很大,越來越會思考了。類似的評價語要靈活自如地運用,以使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得到適時的評價。此外,教師的評價要有層次性,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有不同的要求,應以鼓勵為主,激勵并喚起學生內心真實的閱讀感受。
總之,對于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教師要如同一個養蜂人,在春天的原野上,讓一群快活的小蜜蜂自由地飛向那一片遼闊的油菜花海中,盡情吮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