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當下,我們的生活中除了連續文本外還存在著大量的“非連續性文本”。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運用、創作“非連續性文本”,以快速獲取信息、綜合加工信息、提煉信息。
【關鍵詞】非連續性文本;閱讀;運用;創作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17-0065-02
【作者簡介】曹月紅,江蘇省常州市白云小學(江蘇常州,213000)校長,高級教師。
1.讀“非連續性文本”,快速獲取信息。
一本書中,“非連續性文本”處處皆是:封面、作者簡介、前言、目錄、編寫說明、封底……這些特殊的文本中蘊藏著重要的信息。當學生拿到一本書時,教師應引導他們讀讀封面,獲取書中最精華的信息;看看作者簡介,了解作者的基本情況;讀讀前言,獲知整本書的寫作過程……
對于整本書中不同地方多次出現的“非連續性文本”,教師應引導學生采用默讀、快速瀏覽的方式,獲取自己感興趣的信息,以便更好地推進整本書的閱讀。
2.用“非連續性文本”,綜合加工信息。
圖文、表格是“非連續性文本”的主要形式,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此類形式的文本讓學生進行有效閱讀。
封面創作,開啟閱讀之旅。為了讓學生在閱讀整本書時,能留下自己的閱讀痕跡,教師可以讓學生準備一本讀書筆記。閱讀前,學生根據自己喜歡的風格,為自己的讀書筆記設計封面,配上插圖,再為讀書筆記起一個名字。
以閱讀進度表推進閱讀進程。根據整本書的章節,學生可以在封面的后一頁設計一個章節數據表,如《西游記》共有100回,學生就可以設計一個百數表,每讀完一回,就在相對應的數字上打一個大大的√,表示已閱讀完本章節的內容。如此,每次瀏覽表格就能對閱讀進度一目了然,便于與同伴的閱讀進度進行比較,也便于及時采取相應措施調整閱讀進度。
以閱讀對比表完善閱讀方法。為了在閱讀過程中,了解自身閱讀的速度與時間利用率,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填寫閱讀對比表(見表1),試著記錄兩周,發現閱讀規律。
表1 閱讀對比表
第 周( 月 日至 月 日)
記錄了一段時間的閱讀對比表后,教師可讓學生嘗試著從自己采集的數據與原因分析中找尋一些共性的東西:時間能否有效利用?閱讀的速度是快還是慢?還有沒有提升閱讀效果的方法?運用好對比表能讓學生的閱讀事半功倍,也能讓學生邊讀邊思,做智慧的閱讀者。
閱讀量統計表,積淀閱讀之力。讓學生在閱讀結束后填寫閱讀量統計表,往往能讓他們產生閱讀成就感:原來自己不知不覺間已讀完一本書,閱讀了這么多字了。每讀完一本書,就及時進行記錄,一學期,一學年下來,每個學生都將會有不小的收獲。在班級里及時進行展示,分享收獲,相信學生的閱讀興趣會持續高漲。
3.創作“非連續性文本”,提煉信息。
制作“好書推薦卡”。閱讀完整本書后,基于對書的整體認識,學生可以從書名、作者、閱讀感悟、推薦理由等多個方面設計一張“好書推薦卡”,與更多的人分享自己的閱讀成果。教師要特別引導學生在班級里、校園里及時張貼卡片,既肯定學生的成果,也增加他們的閱讀成就感。
制作思維導圖。合上書本,回顧整本書的內容,學生將注意力集中于一個點,如:人物、事件、場景等,根據故事的發展順序創作樹狀的思維導圖,這種圖文結合的方式,可讓學生對整本書形成更為系統、簡潔的認識。
設計各類卡片。學生可以依據書籍的內容,設計各類卡片,深化對整本書的認識。如閱讀完《西游記》,可以讓學生設計妖怪類的卡片,妖怪們所用兵器的卡片,神仙卡片等等。
做“感言書簽”。為發揮書籍的最大效用,每隔一段時間我們就可以讓學生將書籍在班級、學校里流通。在流通的過程中,我們可以讓閱讀完整本書的學生用一兩句話精練的話將自己的感言寫在書簽上,將讀書感悟傳遞開來。當書簽記滿時,可以將其張貼在專為全校學生設計的“閱讀感言”欄里,讓更多的學生分享閱讀的喜悅,也在這方天地里感悟“非連續性文本”獨有的魅力。
閱讀、運用、創作“非連續性文本”,考查的是學生根據材料提供的線索和情境獲取、分析和解釋信息以及對新信息做出判斷和評價的能力,關注的是學生對閱讀技能的運用以及在不同情境中靈活運用閱讀策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閱讀過程中,我們既可以引領學生閱讀大量的“非連續性文本”,更可以讓學生用好、創作好“非連續性文本”,讓這類特殊的文本切實有效地服務于學生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