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怡
摘要:“最低工資”是我們在各個國家常見的法律性要求,其基本的形式是規定最低的勞工時薪,以實現保護勞工權益,避免出現雇主濫用市場影響力,壓榨勞工,惡性降低勞工工資的現象。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卻發現,雖然“最低工資”的規定本身處于保護勞工的好意,但是因為受“最低工資”的影響,使得許多低技能勞工難以找到工作,文章從勞工市場的供求關系出發,先介紹簡單的市場供求理論,再以此為基礎介紹“最低工資”如何影響了勞工市場,切實地對勞工,特別是低技能勞工的市場表現產生了怎樣的影響。以期通過文章的介紹能夠幫助讀者比較系統地理解“最低工資”是否實現了最初保護勞工的目的。
關鍵詞:勞工市場;最低工資;市場供求理論;勞工工資;勞工權益
一、引言
“最低工資標準”是常見的法律概念,也是勞工市場上與諸多較低收入工作者息息相關的話題,根據百度百科的定義,“最低工資”是指勞動者在法定工作時間或依法簽訂的勞動合同約定的工作時間內提供了正常勞動的前提下,用人單位依法應支付的最低勞動報酬。《最低工資規定》已于2003年12月30日經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第7次部務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04年3月1日起施行。其效力通過立法的形式,在《勞動合同法》等多條法令的規定下得到保護。“最低工資”在其他國家也是常見的法律性要求,其基本的形式是規定最低的勞工時薪,以實現保護勞工權益,避免出現雇主濫用市場影響力,壓榨勞工,惡性降低勞工工資的現象。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卻發現,雖然“最低工資”的規定本身處于保護勞工的好意,但是因為受“最低工資”的影響,使得許多低技能勞工難以找到工作,下面筆者將從勞工市場的供求關系出發,先介紹簡單的市場供求理論,再以此為基礎介紹“最低工資”如何影響了勞工市場,切實地對勞工,特別是低技能勞工的市場表現產生了怎樣的影響。以期通過本文的介紹能夠幫助讀者比較系統地理解“最低工資”是否實現了最初保護勞工的目的。
二、市場供求理論與勞工市場
市場供求理論是我們在生活中常見的經濟理論,曼昆在《經濟學原理》的第一章《經濟學十大原理》中有關于人與人之間的商品交換的原理闡述中,第一條就指出:“市場是組織商品交換,調節市場關系的有效工具”。對于市場理論,我們可以用一句話將其總結為:“供大于求,物價下跌;供不應求,物價上漲,直至平衡。”這句話從直覺上非常好理解,我們也可以通過下面的圖例進行更加詳細的說明。
我們通過供求曲線對于這一動態過程進行說明,在下面的直角坐標軸中,我們以橫軸表示某一商品的數量,而縱軸表示價格。在圖中交叉的兩條直線分別表示商品的供給與需求關系。其中標有D的曲線為需求曲線(Demand),其向下傾斜是因為我們知道,隨著商品的價格上升,其需求將會下降,同樣的,標有S的曲線為供給曲線(Supply),其向上傾斜是因為隨著商品上升,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愿意賣出該商品,其供給將會上升。
可以看到,當市場的供求關系處于(Q*,P*)一點時,此時的供給的數量與需求的數量是相等的,在這個時候市場是處于平衡的。下面我們通過同臺分析,在其他任何的市場價格與數量情況下市場都會自動變動到這一點。以市場價格過高時為例,即當市場價格處于P1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供給曲線對應的數量為Q1S,而需求曲線對應的數量為Q1D,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Q1D 而當市場價格過低,即當市場價格處于P2時,我們會發現,供給曲線對應的數量為Q2S,而需求曲線對應的價格是Q2D,且Q2S 三、最低工資怎樣影響勞工市場 曼昆在《經濟學原理》第一章節《經濟學十大原理》中有關商品貿易的部分隨即又提到“當市場調節失靈的時候,政府應該進行有效的干預與控制”。我們可以從這個角度去理解“最低工資”的用意。雖然我們在第二部分說明了市場調節的優越性,即其總可以通過與價格相對的供求關系來調節供求數量的平衡以維持市場的穩定運行。但是在勞工市場上,這樣的自由化往往帶來的是對于勞工的不平等對待。 在勞工市場上,供給方是勞工,他們提供自身的人工資源協助工廠進行生產。需求方是工廠或者商家,他們需要勞工資源來幫助他們生產商品。但是由于在勞工市場上往往存在較大的競爭,特別是在一些較為低端的,技能性與專業性欠缺的職位,由于大量的勞工從農村涌向城市,導致這些行業出現供給激增的情況。比如在國內,由于低技能勞工的數量較大,如果我們完全依賴于市場的調節,最終有可能出現市場的平衡價格(即勞工工資)過低的情況,導致出現雇主利用市場力量壓榨勞工的結果。 最低工資規定的目的就是未來避免出現這樣的結果,根據最低工資的規定,當勞動者在法定工作時間或依法簽訂的勞動合同約定的工作時間內提供了正常勞動的前提下,用人單位依法應支付的最低勞動報酬,這樣通過立法的形式規定最低工資,有利于防止出現我們前面提到的工資過低,雇主過分壓榨勞工,惡意降低工資的現象。中國大陸現時推行最低工資制度始于2003年。2003年12月30日,中國通過《最低工資規定》,并在2004年3月1日起施行。并且不同省市根據其具體的生活水準與成本,物價水平還有不同的按月份與按小時計算的詳細的最低工資的規定。 然而最低工資也不是單純地只有好處的,由于最低工資直接給廠商帶來了勞工成本的增加,出于逐利性的考慮,廠商會降低對于這一部分資源的需求。最低工資對于勞工需求的影響具體可以分成以下兩種情況。 1. 最低工資<市場平衡工資。即當最低工資規定低于P*時,這時我們發現,由于市場平衡工資本身高于最低工資的規定,這一法令對市場結果本身并不會有任何的實際性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將其稱為“不具有約束力的最低工資”。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由于市場自身調節的平衡價格可能極低,所以一般來說這類情況出現的可能性并不大。 2. 最低工資>市場平衡工資。即法律規定的最低工資高于市場本身的調節結果,在這種情況下,即市場外部力量強行將價格推至P1情況,在這樣的情況下市場供大于求,出現勞工失業等現象,有許多商家通過減少勞工聘請量,要求勞工提高工作效率的辦法來控制成本。甚至出現一些人雇傭“黑工”,即不簽訂勞動合同,非法雇傭勞工資源的情況。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最低工資”對于勞動市場的影響并不是單一的,而是綜合的。在能夠適當保護勞工權益的同時,又會帶來勞工失業與非法雇傭工人情況。因此我們在制定政策時就需要將其會對勞動市場帶來的綜合影響進行考量,在利與弊之間做出權衡與取舍,以期達到最好的整體效果。 參考文獻: [1]曹一雄.最低工資制度對我國建筑業農民工就業的影響研究——以六省(市)為例[D].南京理工大學,2008. [2]課題組.最低工資制度對農民工群體就業的影響研究[J].勞動經濟評論,2011(01). [3]岳忠路.最低工資制度對我國農民工就業的影響分析[D].西南財經大學,2010. (作者單位:山東省青島第五十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