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雨
摘要:2016年,習近平在工作會議中指出:養老服務業是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朝陽產業,要繁榮養老市場,提升服務質量,讓廣大老年人享受優質養老服務。這向社會釋放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信號——推進養老服務市場化。基于我國人口老齡化的背景,結合當前養老服務供需嚴重不均衡的現狀,文章提出養老服務市場“模式階段化—主體多元化—內容多樣化”的基本發展思路,希望通過路徑構建,積極促成我國養老服務市場化。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養老服務;市場化
一、我國當前的人口老齡化現狀與養老特點
由于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與醫療體系不斷完善,“老年人”這一群體由于各種綜合而不斷上升。20世紀90年代末,我國已經進入了老齡化社會。當前,我國正處于人口老齡化加速發展的階段。據國家統計局發布,截止2016年,我國60歲及以上的人口約為22200萬人,占總人口數的16.1%;65歲及以上人口約為14386萬人,占總人口的10.5%。
盡管老年人口比例不斷攀升,養老服務市場初步顯現,但從總體上看,養老服務供給與需求不均衡,養老服務市場還沒有真正打開。供不應求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市場供給的服務和產品少之又少,遠遠不能滿足老年人的基本養老需求;第二老年人高層次的需求市場供給不夠;第三養老服務供給鏈沒有形成,僅有的供給零散在部分社區和養老機構及私人企業,沒有形成一整套完善的養老服務供給體系。
另外,我國養老也面臨著一些難題。第一我國的人口老齡化與發達國家的人口老齡化有著許多不同之處。發達國家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才出現人口老齡化,我國卻是“未富先老”;第二“4+2+1”的家庭結構使得家庭養老面臨巨大壓力和挑戰;第三政府當前還沒有形成完善的養老保險金制度,巨額的養老金也不可能由政府財政完全承擔。因此,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現狀,加快發展老年服務業,探索符合中國特色的養老服務市場化道路與模式是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步。
二、養老服務市場化的基本思路
(一)養老服務市場化模式階段化
1. 第一階段:政府主導并外包給企業
政府主導養老服務市場,并將其中的部分非核心服務外包給企業,由企業輔助政府,對政府的養老進行有效補充。這一模式是當前中國的養老服務市場化最有可能實現的階段。改革是個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養老服務市場化改革不宜過急、過快,而應該摸著石頭過河,逐步深化。改革初期階段,仍然由政府來主導養老服務,并將其中的部分交由市場來展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穩妥性。其具體內容主要表現在:第一政府占據主導地位,政府提供養老服務;第二市場占據被支配地位,市場承擔政府外包的部分非重大命脈的養老服務。政府可以將養老服務中的老年產品的生產交給市場,由政府根據市場中社會組織提供產品的數量和質量,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評估并支付服務費用。在這一過程中,不僅政府實現了管理創新,有利于建設服務型政府;市場也從中獲得了生產經驗和經濟效益。更為重要的是,政府主導并外包給企業,讓老年服務對象得到更多的服務、更好的服務、更滿意的服務。
2. 第二階段:政府與市場共建
傳統的養老模式往往是政府占據完全主導的地位,政府籌集管理養老保險金,政府設計、控制執行養老服務保障制度,政府彌補家庭養老的不足,政府為養老提供最后一道防線等,政府是“全能型”政府。但公共選擇理論告訴我們,政府管得過多則容易導致效率低下,最終造成政府職能失靈。把市場的競爭機制引入養老領域,是應對政府養老職能失靈的有效出路。養老服務同樣也不能完全由政府來提供,凡適合市場化方式、社會力量能夠承擔的,則應交由市場。政府與市場共建中強調市場主體的積極作用,主動參與到養老服務的競爭之中,根據市場的能力,選擇適合市場提供的養老服務產業。現在,相當一部分老年人對養老質量有較高的要求,希望獲得高端專業化的服務與照料。政府由于要兼顧政策的公平性,無法照顧到部分群體的特殊需要。這時,市場可以發揮其靈活性,建立起專門提供高端養老服務的公司。這類公司可以借鑒日本著名的“養老介護服務集團”,集養老、養生、醫療、休閑、旅游為一體,在滿足老年人基本的養老需求外,更加注重精神養老。
3. 第三階段:市場完全主導,政府起監督作用
政府與市場共建的模式發展到一定階段,則可以逐漸轉化為市場主導,但這并不意味著政府不再管,相反,政府此時更應發揮監督的作用,管理市場的不當行為。
市場經濟包含三大規律。遵循市場經濟的供求規律,根據老年人的養老需求提供相應的供給服務,發揮市場主體最大化能夠有效地改善養老服務供需不平衡的困境。通過市場的競爭機制,養老服務市場主之間能實現優勝略汰。市場不同主體之間的競爭也能提高養老服務業的服務效率與質量。養老服務的價值規律主要體現在根據養老服務的供需情況而圍繞著養老價值波動的價格上。當越來越多的養老企業進入養老服務產業領域時,養老服務的價值也會隨著效率的提高而遞減,在社會價值總量仍然增加的基礎上,養老服務的價格更加為普通老年人所接受。這三大規律相互積極作用,將會使得養老服務市場蓬勃發展。
但市場經濟也具有自發性、盲目性、滯后性。這就需要通過政府的監督管理來使得養老服務市場不僅蓬勃發展,更能健康發展,這也體現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優越性。
(二)養老服務市場化主體多元化
1. 政府支持、引導、監督養老服務市場化
在養老服務市場化中,政府扮演的角色是支持、引導、監督的作用。政府支持主要體現在政策支持、資金支持、環境支持等方面。2000年以來,中共中央制定頒發了一系列鼓勵養老服務業發展的政策制度。為進一步推進養老服務市場化,政府還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在我國,政府應該引導養老服務產業朝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方向發展,以“以人為本”為發展導向,讓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政府的監督作用尤其體現在市場作用失靈的時候。
2. 企業進行養老服務產業化建設
養老服務產業化是指養老產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以養老需求為導向,以實現效益為目標,依靠專業養老服務和質量管理,形成的系列化和品牌化的經營、組織形式。養老服務市場要做大做強,必須走產業化道路。在產業化過程中,可以簡單概括為從吸收資金、生產銷售、獲得利潤、擴大再生產等的循環。企業可以通過政府補助、銀行貸款、吸收投資等方式籌集資金。企業還要通過招聘和培訓研發人員、生產人員、服務人員等來研發老年人產品、生產產品、提供服務等。其中,研發、生產、銷售老年人產品,包括物質消費產品——衣食住行用藥品醫療;精神文化消費產品——文娛、體育、保健、教育;服務照料消費品——護理服務、家庭服務、咨詢服務、臨終關懷等。通過有償性地提供服務,企業在扣除成本的情況下,獲得一定的利潤。利用這些利潤留存以及政府的補助金可以進一步擴大再生產。
3. 工作人員提供服務
在養老服務產業化過程中,銷售老年人產品實際上就是提供養老服務的過程。這里不僅包括企業在各零售點銷售老年人日常生活消費品,還包括銷售文化娛樂等精神消費品,同時也包括提供的各類養老服務,如精神慰藉、生活照料、醫療救護、法律咨詢等。
但是,提供養老服務的工作人員不同于普通的企業員工。養老服務業的特殊性對養老服務的工作人員提供了較高的要求。第一養老服務工作人員首先應該“尊重老人”、“關愛老人”;第二養老服務工作人員還要具備高度的責任心,能耐心地處理老年人生活中的難題;第三養老服務工作人員應努力向專業化靠近,依靠深厚的專業理論知識來開展專業化的養老服務。養老服務工作人員的工作性質決定了這些員工需要接受過系統的教育和培訓。
4. 社會其它主體參與
“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養老服務市場化需要各種主體的廣泛參與。首先,養老服務市場化離不開家庭成員的支持。由于家庭養老的功能減弱,而我國又存在濃厚的家庭養老觀念,養老服務走向市場化離不開家庭成員的觀念轉變。其次,城市社區和農村社區可以發揮社區的獨特優勢為養老企業提供合適的選址。在這樣的社區環境中,老年人既可以保持與家庭的聯系,又能夠與其他老年人共同生活,互相幫助,遠離孤單。另外,慈善組織可以組織募捐活動,為部分特別需要幫助的老年人提供一定的物質支持。不僅如此,醫院、老年大學、法律咨詢機構等也可以利用其職能為老年人提供養老服務。最后,志愿者也可以通過自發組織,經過篩選后選擇一些有責任心、有愛心的志愿者為老人服務,提供精神慰藉與日常照料服務等。不同的主體扮演不同的角色,共同譜寫養老市場化的協奏曲。
(三)市場化養老服務內容多樣化
1. 生活服務
市場提供的養老服務一方面包括對老年人提供“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產品服務,另一個方面包括對老年人基本生活的照料服務。老年人生活服務市場還存在著巨大的潛力。生產老年人的生產品、提供老年人專用生活用品、老年人日常代步交通工具等也是市場創新的表現。市場提供的老年人生活照料服務表現在代購服務,為老年人購置他們需要的物品;照料服務,為有服務需求的老年人提供買菜做飯、清洗衣物、打掃衛生等日常服務;信息關愛,幫助老年人使用電腦、手機等相關服務等。
2. 康復護理
康復護理服務主要是針對患病老年人進行的特殊護理服務。高血壓、中風、糖尿病等疾病是老年人的高發病,但是這類疾病很難治愈,只能通過專業的護理人員進行悉心照料。
3. 醫療保健
企業可以與醫院結成對子,由醫院為老人提供體檢服務,定期為老年人免費測血壓、血糖、身高體重、脈搏、尿檢等。另外,還可以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建立老年人體質辨識系統,智能檢測和動態觀察老年人的體質變化。企業也可以建立一定規模的養生養老院,幫助老年人在健康的生活中養老。
4.精神慰藉
老年人物質生活需要基本滿足,對精神服務的要求顯得更加迫切。市場為老年人提供的精神服務可以包括舉辦老年人文化節、組織老年人旅游隊、興辦老年人大學、陪同聊天解悶等。
三、展望
推進養老服務市場化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步。養老服務市場化是未來我國養老的一個重要走向。要實現養老服務市場效益的最大化,最大程度地滿足老年人的養老服務需求,就需要有效整合養老服務與產品的供給和需求,有針對性地養老,根據養老服務實際差異性階段化地推進養老服務市場化,動員廣泛的社會主體參與到老年人的養老,為老年人提供多樣化、專業化、個性化的養老服務與產品。針對養老服務市場化中政府、企業和消費者層面的困境,應理性看待,準確把握,認真解決,積極促進養老服務的市場化。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15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R].2016.
[2]陳昫.城市老年人精神養老研究[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4).
[3]丁英順.日韓兩國居家養老服務比較及啟示[J].日本問題研究,2013(04).
[4]陳清.我國政府公共服務外包的問題及對策[D].華東師范大學,2011.
[5]郭清,黃元龍,汪勝.老年服務與管理概論[M].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
(作者單位:江蘇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