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新均
摘 要:民辦高校要想走出辦學層次低、特色不明顯的困境,需要在民辦高校引入私營企業的二次創業理論,二次創業理論能否推動民辦高校進行二次創業和需要掃除哪些障礙都值得我們進行深入研究。
關鍵詞:民辦高校;二次創業;適應性
中圖分類號:G648.7 文獻標識碼:A
我國的民辦高校于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起步,經過30多年的發展,民辦高校的數量增多,質量提高。截至2015年5月21日,根據教育部權威統計,全國共有民辦高校722所,占全國普通高校數量的28%,民辦高校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與公辦高校和國外私立大學相比,我國的民辦高校辦學層次較低、規模較小,特色不夠明顯。在3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我國民辦高校僅僅解決了本校的生存問題,面對高校從外部競爭轉向內部競爭的現狀,民辦高校想要活下去,而且活得更好,實現可持續發展,亟須開展二次創業。
民辦高校二次創業的實質就是指經過初次創業期的民辦高校在其生命周期發展的頂峰進行二次革命,目的是運用初創期形成的資本、人力、物力等資源,進行流程再造,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構建民辦高校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促進民辦高校的可持續發展。
一、當前我國民辦高校面臨的困境
當前我國民辦高校已經基本擺脫了原來低層次的生源競爭,社會的外部環境和政策環境也有了一定改善,民辦高校彼此間的競爭已經從生存競爭轉為發展競爭,即要解決好如何發展得更好、使核心競爭力更加突出的問題,而公辦高校也將逐步成為民辦高校的競爭對手。
1.特色不明顯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支持民辦學校創新體制機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質量,辦出特色,辦好一批高水平民辦學校”。民辦高校產生和發展的基礎是有特色,靈活的辦學體制、特色的人才培養是民辦高校的宣傳主題。當年,湖南某民辦高校“外語+專業+技能+創業素質”的口號曾響徹三湘大地,吸引了大批學子就讀。事實上,各民辦高校也都進行了特色定位,但提出的特色都是重視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重視動手能力的培養,重視實踐教學,實行學歷教育與職業技能教育相結合和彈性學制等,這基本已經是我國一般本科院校辦學的共性,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一種趨勢,不這樣做,就會退出市場,無所謂特色可言。
2.特色辦學內容空洞
每所民辦高校都提出了自己的人才培養特色,但在實施過程中基本沒有落實,僅僅是成為一句招生的口號。人才的培養需要有詳細的實施方案和可操作的實踐條件,為了吸引生源,很多民辦高校將自己的辦學目標定位很高,“高水平”“國際化”“綜合型”都是經常出現的字眼,但缺乏實際可配套的措施和投入,因此培養出來的學生競爭能力差、就業率低、社會認可度低,民辦高校的品牌美譽度也會受損。
3.創業激情消退
民辦高校的創辦者在度過了艱難的創業初期后,進入一個比較平穩的發展階段,這一時期會出現創業激情消退、安于現狀的行為和心態。創辦者的心態也必將影響到教職員工的積極性,開拓進取、樂于奉獻的精神也會逐步消退。整個學校將陷入一個原地踏步的狀態,最終逐漸衰弱而被淘汰。
二、二次創業理論的內涵
“二次創業”口號是1989年由北京四通集團首次提出來的,隨后在中國上規模的民營企業中掀起了一股二次創業的浪潮。1996年深圳經濟特區也提出了“二次創業”的概念并制定了實施戰略。
1.二次創業的含義
眾所周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一個產生—發展—成熟—衰退的過程,這就是著名的生命周期理論。由產生到消亡,這是一個客觀規律,一個事物如果在發展過程中沒有發生根本改變,必然會遵循這一規律直至消亡。因此在事物發展的過程中,如果能進行根本性改變,則能在事物原有的基礎上改變發展軌跡,延長事物的存續期,這就是二次創業的理論基礎。二次創業是一次革命而不是一種改革,是對初次創業成果的一次否定。創業者在初次創業的過程中有著非常成功的經驗,讓企業生存下來了,規模擴大了。但要將企業做強,塑造品牌,就必須摒棄原有的思維和管理體制,重構企業流程和管理體制,這是一個艱難的蛻變過程,但也是一個企業成功的必經過程。
2.二次創業與初次創業的區別
二次創業源自初次創業的基礎,但二次創業與初次創業有著截然不同的背景、自身條件和目標。首先,二次創業理論的提出就是因為企業發展的背景發生了改變,對于這種背景的改變,初創者都意識到了這一點,但個體間的認識程度會產生很大偏差。大部分初創者在提出二次創業的時候認為企業的發展背景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只有少部分初創者意識到二次創業和初次創業的企業背景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這種認識也是二次創業成功與否的重要原因。其次,二次創業與初次創業時企業的自身條件也發生了改變,初創時一窮二白的局面已經發生改變,企業已經具備一定的實力,初創期的蠻干、非理性行為可以理解為是一種激情,但當企業壯大后,這種行為也可能是失敗的根源。最后,二次創業的目標與初次創業也截然不同:初次創業解決的是生存問題,二次創業需要解決的是發展問題,還要解決如何塑造品牌、提高品牌美譽度、形成企業文化、建立現代企業管理體系等問題,推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民辦高校二次創業理論的適應性
當前我國民辦高校已經取得一定成績,形成較大規模,但初期的野蠻發展已經不再適應當前的高等教育發展,因此引入二次創業理論來指導民辦高校的可持續發展就成為一條有效的路徑。
1.明確民辦高校二次創業的身份問題
將二次創業理論引入民辦高校求發展,首先要解決的是民辦高校的身份問題。二次創業理論的提出首次出現在民營企業領域,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將民辦教育定義為公益性事業,民辦高校在民政部門登記為“民辦非企業單位”,適應民營企業的二次創業是否適應民辦高校好像成為一大問題。但事實上,從民營企業和民辦高校的出資方來看,都是國家機構以外的社會組織和個人,沒有花費國家財政性資金;從民營企業與民辦高校的經營來看,都是自負盈虧,沒有國家兜底;從民營企業和民辦高校員工的身份來看,都屬于企業職工,而非國家公職人員;從民營企業和民辦高校的管理結構來看,都屬于董事會領導下的主管人員負責制;從民辦高校本身提供的服務來看,學生是教育服務的購買方,民辦高校是教育服務的提供方,也就是說,學生是教育服務的消費者,是顧客,學生與民辦高校之間形成了一種供需關系。因此,實質上民辦高校和民營企業沒有根本性的區別,適應民營企業的二次創業理論同樣適用民辦高校。
2.民辦高校二次創業的必要性
創業難,守業更難。經過三十多年的積極擴張和發展后,我國民辦高校已經取得較好的發展成績,但在壯大規模的同時,其辦學特色和質量并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國內很多民辦高校舉辦者都清醒地認識到,學校過去的成功依靠的是市場需求,搭的是高校擴招的順風車;在過去的發展中,也許僅靠一個時髦的專業名稱就可以吸引生源;但現在,用人單位和學生都不再僅僅看一個專業名稱,而更加看重的是知識結構和專業技能,因此,民辦高校的二次創業就顯得尤為重要。
3.民辦高校二次創業的影響因素
(1)在自我否定方面存在心理障礙。二次創業首先憑的是勇氣,二次創業的特性決定了民辦高校二次創業應該在發展最好的時期進行。在一個表面上看起來規模穩定、管理成熟的民辦高校開展新的嘗試,需要創辦者具有大無畏的否定精神,能清醒地認識到二次創業與一次創業的背景、自身條件、目標已經有了截然不同的改變,敢于拋棄原有的成功經驗,迎接再一次新生的陣痛。
(2)沒有放棄短期利益的勇氣。由于沒有國家財政的扶持,民辦高校的生源就意味著財源,因此,為了有較好的財務狀況,大多數民辦高校都成為“全能型高校”,學歷教育、非學歷教育、國家統招、自學考試、技校、培訓中心等同時并存。但一個學校的資源是有限的,攤子太大,教學管理和人才培養的難度就越大。開展二次創業著眼的是長期利益,需要集中資源和精力塑造品牌,辦出特色,勢必要有放棄短期利益的勇氣。
(3)沒有敢于放權的魄力。在初次創業期間,家族式的管理體制在民辦高校的發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決策時間短,執行力度大,能夠在短時間內集中力量辦好一件事情。但隨著民辦高校規模的擴大和競爭的激烈程度加劇,家族制就成為制約民辦高校發展的一個重大瓶頸。二次創業就需要民辦高校的創業者們敢于放權,將民辦高校的管理權交給更加專業的人員來執行,建立科學的管理制度,促進學校管理專業化、科學化。
(4)拓寬融資渠道的決心不大。在民辦高校的初創期,絕大部分民辦高校都是由個人或者家庭出資,這一方面保證了初創期間資金的來源;但投資方的單一性也制約了民辦高校的發展和資源的整合。民辦高校二次創業的過程需要走出資金短缺的困境,加大民辦高校的資金投入力度,通過與地方政府或社會機構的合作,爭取財政資助和信譽貸款,走民辦公助之路;以教育股份制的形式廣泛募集資金;以企業為依托,開拓產與學相結合的實踐路徑;吸引海外資金,嘗試中外合作辦學;以資產為紐帶,通過強強、強弱聯合,尋求學校發展的新途徑。
民辦高校的發展在我國沒有可以照搬的模式,生存下來是基礎,生存得更好是目標,通過二次創業,可以形成全新的教育理念,辦出自己的特色,推動民辦高校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葛寶山,李虹霖,馬鴻佳.我國民營企業二次創業的理論范疇研究[J].特區經濟,2005(1):86.
[2]別敦榮.論民辦教育發展的第三條道路[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3):137.
[3]楊樹青,張建彬. 我國民營企業二次創業文獻綜述[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3(3):8.
[4]陳云棠,鄭 毅.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民辦高等教育的轉型發展[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14(5):23.
[5]周海濤,劉 俠.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研究報告——基于近十年全國民辦高校數據統計與政策文本分析[J].中國高等教育,2016(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