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燕茹
【摘要】表演是人類的天性。在語文教學中融入表演,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豐富了課堂內容,讓枯燥的文字形象生動起來,更重要的是發展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讓學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發展,使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得到明顯提高。
【關鍵詞】課堂表演;課堂教學;創造能力
曹禺曾說:“演課本劇,可以啟發學生潛在的智力,使學生對聽課、讀書產生興趣,從而引起學生想讀其他的文學書籍。”在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表演,把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形象的表情身姿運動,提高的不僅僅是對課文的深入理解程度,更是整體的語文素質。因此,課堂表演可以說是推進語文素質教育,強化學生主體活動,培養創造能力的重要教學形式。
蘇教版的小學語文教材里,有許多故事性和形象性很強的課文。像童話《小鷹學飛》《誰的本領大》《小松樹和大松樹》《小稻秧脫險記》《三個小伙伴》《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等,寓言《鷸蚌相爭》《狼和小羊》《狐假虎威》等。課堂表演深受孩子們的歡迎,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運用課堂表演這一輔助手段呢?
一、通過課堂表演,化解文本重點難點
低年級的語文課文很多都是充滿童趣,適合孩子表演的。小學語文低年級的教學重難點中就包括靈活地運用字、詞、句,而課堂表演就能幫助學生理解字、詞、句的一種好形式。如《春筍》一文中的“沖破、掀翻、冒”等動詞,如果要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有些不盡人意,這時讓孩子們動用肢體動作,表情姿態來演一演,就會讓學生更清楚、更深刻、更有趣地理解詞語的含義,而且使課堂充滿了活力。
二、通過課堂表演,深入理解文章內涵
創設情境,將學生帶入文本內容,老師和學生共同參與,學生和學生互相交流,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表演的熱情和積極性,文章的內涵也得到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如《跟蹤臺風的衛星》一文中的臺風和衛星,它們互相追蹤,互相較量,學生對這種事物沒有具體的認知。如果只是讀讀句子,那學生對臺風和衛星之間的較量的認知會比較淺薄。因此我請一個學生來扮演臺風,演演它狂怒的吼,憤怒的叫,暴跳如雷,像頭瘋狂的巨獸的神態,發現衛星緊緊跟蹤時的神態、語言、動作,讓學生在說和演中,真正地“動”起來,發揮想象,發散思維,激活語言,更深地體會臺風的瘋狂,衛星的忠于職守,從而使學生有效地理解文本。
三、通過課堂表演,激發學生熱情靈性
新課標指出,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讓學生化身為課文中的“人物”,在輕松歡樂的學習氛圍中,孩子們還有什么學不好的呢?如在教學《放飛蜻蜓》一課時,先讓孩子自讀課文,在對課文有了整體的把握之后演一演,說一說故事情節。一人演陶行知先生,三五個學生圍坐在先生身邊,有男孩,有女孩,演陶行知的同學和藹可親,循循善誘,竟然能把蜻蜓尾巴的作用說得清清楚楚,圍坐的學生也聽得很入神。在輕松愉快的表演中,學生理解了蜻蜓尾巴的作用,同時也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四、通過課堂表演,加深學生理解記憶
小學低年級語文教材淺顯化、口語化、形象化,如果在課堂中能恰當地運用表演方式進行教學,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雨點》一文中,學生一直記不清“散步”“奔跑”“跳躍”在課文中的出現順序,為了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我就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來演一演“散步”“奔跑”“跳躍”使學生將文本和實踐聯系起來記憶,從而牢牢地記住了文本。
五、通過課堂表演,提升學生綜合能力
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在教學時充分利用學生喜歡的形式來進行語文的學習,讓語文課堂充滿生命力。教學《春到梅花山》一課時,我讓孩子們表演課文的最后一段:“一到休息日,通往梅花山的大道上,便涌動著看花的人流。”選兩組學生演看花的人流,別的小朋友都是梅花山上盛開的梅花,你挨著我,我挨著你,每朵梅花都在盡情綻放自己,比比誰開得最美。看花的人在教室的兩邊走道中一邊走著一邊欣賞,還有人不時停下來伸手摸一摸,低頭聞一聞,嘴里還不時發出贊嘆聲:“真美呀,好香啊。”逼真的表演,使學生們完全融入課文的情境中,朗讀時極其投入,給人帶來美的享受。我適時地鼓勵他們,讓他們的情緒得到了盡情地釋放。
適當的角色表演介入課堂教學,給文本鮮活的生命力,讓語文課堂更加的靈動、有趣,也促進了語文教學效率的提高。德國教育家普格朗說“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靈的呼喚,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窗找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觀喚醒”,應該給我們很大啟示,讓我們在理論的指導下,繼續實踐,讓課堂表演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