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理+鄧以沅
中圖分類號:F241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7)04-000-01
摘 要 最高人民法院2016年12月1日發布會議紀要明確企業以“末位淘汰”屬于違法解除勞動合同。本文從分析末位淘汰制度的歷史發展,結合實際分析企業在使用該制度時所面臨的法律風險,并提出應對建議。
關鍵詞 末位淘汰 法律風險防范 勞動補償
最高人民法院12月1日召開了第八次全國法院民事商事審判工作會議,會議中對勞動糾紛案件審理中出現的以“末位淘汰”“競爭上崗”為由解除勞動合同發生糾紛所產生的常見問題進行了明確。現將會議紀要摘錄分析,以供參考。
紀要摘錄:29.用人單位在勞動合同期限內通過“末位淘汰”或“競爭上崗”等形式單方解除勞動合同,勞動者可以用人單位違法解除勞動合同為由,請求用人單位繼續履行勞動合同或者支付賠償金。
一、末位淘汰制簡介
末位淘汰法則(活力曲線)是美國通用公司前CEO杰克·韋爾奇提出的一種評估企業內部人力資源的方法。通過這種方法將員工劃分為ABC三類,其中10%的C類員工將在年末被裁員。通用公司以此來確保企業不斷地獲得向前邁進的動能。這種考評辦法傳入國內后,國內的許多企業也紛紛效仿,華為,順豐,滴滴,美團等大企業均實行了末位淘汰制。華為自2001年開始每年“末位淘汰”5%-10%的員工;順豐公司以“末位淘汰”彌補企業經營戰略失誤,裁員讓自己的財報更加好看,從而借殼上市。滴滴則提出了信用服務評價體系,由客戶評價“末位淘汰”下屬的司機員工。11月30日,樂視公司也宣布年末將以“末位淘汰”為由淘汰10%員工,按N+1個月工資(N代表工作年限)進行補償。此次最高人民法院的會議紀要也正是在這越吹越旺的“末位淘汰”風潮之中出臺。
二、末位淘汰制的弊端
末位淘汰制雖然在一定條件下有著激勵員工,精簡機構,推動企業向前發展的積極作用,但同時也存在著弊端。比如一個部門有甲乙丙三個員工,其中甲的績效是12,乙的績效是10,丙的績效是8。再假設乙的績效符合社會平均勞動強度所創造出的價值。這時按照績效分配報酬,甲可以獲得乙的報酬的120%,丙可以獲得乙的報酬的80%。這樣就會產生按勞分配的激勵效應。在下個評選周期丙和乙都會努力向甲看齊,丙因為能力原因即使達不到甲的水平也會努力向乙看齊。這樣會形成勞動中你追我趕、和諧有序的良性競爭局面。
如果實施的是末位淘汰制度,這個時候丙被淘汰,似乎甲和乙取得了勝利,但是他們的內心始終會存在很大的壓力與焦慮。因為隨著新人進入,新的淘汰標準也會隨之改變,不被淘汰的標準可能會提高到12或者12以上,一輪一輪淘汰下來,標準不斷提升,對勞動者的壓榨也越來越厲害。競爭規則已經由企業與市場的競爭變成了同事與同事之間的競爭,同事之間為了不被淘汰也會發生你死我活不可調和的爭斗。而在這種狀態下只有企業的所有者才會獲利,這也就是華為等企業的所有者們樂此不疲的原因。
三、企業使用末位淘汰的風險及防范
末位淘汰并不是一種合法的解除勞動合同的方式,我國的《勞動合同法》對于用人單位單方解除勞動合同有具體的規定,主要分為三類:一類過錯性辭退,主要包含(1)在試用期間被證明不符合錄取條件。(2)嚴重失職,營私舞弊,給用人單位造成重大損害的。(3)勞動者同時與其他單位建立勞動關系,對完成工作任務造成嚴重影響,或者經用人單位提出,拒不改正的。(4)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二類非過錯性辭退,主要包含(1)勞動者患病負傷,在醫療期滿后仍不能從事原工作,也不能從事用人單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2)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經過培訓或者調整工作崗位,仍不能勝任工作。(3)勞動合同訂立時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導致勞動合同無法履行。三類經濟性裁員。法律并沒有允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在勞動合同中約定以“末位淘汰”為由解除勞動合同,企業管理考核中的末位員工被“淘汰”,缺乏法律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12月1日召開的第八次全國法院民事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中已經明確:用人單位采用“末位淘汰”“競爭上崗”單方解除勞動合同,勞動者可以要求繼續履行合同或要求企業支付賠償金。企業在與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時對以下方面應當引起足夠重視。一是注意區分“不勝任工作”解除合同與末位淘汰的區別。任何企業都存在“末位”員工,但在考核中排名末位的員工不一定是不勝任工作的員工,即使確實不勝任工作,企業也應當依提供培訓或者依法調整工作崗位,調整工作崗位后依然不勝任的,這時候才能單方解除勞動合同,同時支付勞動補償金。二是末位淘汰制的適用應當慎重加以改變并完善相關制度。首先應當依法制定末位淘汰的規章制度,變“末位淘汰”為“首位激勵”,同時該制度應當征求工會意見并經過職工代表大會審議通過。其二要制訂科學客觀公正的考核標準和程序,并結合薪酬管理進行合理配置來激發員工的主觀能動性和競爭意識,而不是一味的解除勞動合同。其三勞動者如果符合禁止解除勞動合同的法定情形,用人單位也不得以末位淘汰為由解除勞動合同。
四、結語
引用新京報的評論為本文作結,“中國遠不是什么高福利國家,不多的用工規范化法規,是任何正常國家的保障底線,現實中除了末位淘汰還有許多正反向激勵員工的手段”,如果堅持“末位淘汰,其結果必然違法。
參考文獻:
[1] 何聰聰,趙明宇.論末位淘汰制的違法可能性[J].改革與開放,2009(20):44-44.
[2] 徐明軒.“末位淘汰”當然違法,最高法只是在“普法”[N].新京報,2016-12-1.
[3] 易定紅,何凡興.末位淘汰是否違法[J].企業管理,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