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妮 張文增 史繼新 吳殫 張松建
急性呼吸道感染是兒童常見感染性疾病,常見的病原菌包括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腺病毒等[1]。研究顯示北京市門診和住院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兒中腺病毒陽性率約為10%[2]。20世紀50~60年代我國華北、東北及西北都發生了較大規模的腺病毒肺炎流行,感染率、病死率較高,20世紀80年代后疫情流行有所下降[3],但近來疫情又有所回升,雖無腺病毒大規模流行,但局部地區仍有小范圍暴發流行,在學校和托幼機構、部隊和醫院易引起暴發[4-6],因此應該引起醫療衛生及集體單位的廣泛關注。2015年11月18日,北京市順義區某小學一個班級內報告多名學生出現發熱、咳嗽等癥狀,經過現場調查,結合病例的臨床表現和實驗室病原檢測結果,判定為一起由腺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暴發疫情,現對該起疫情進行流行病學描述和病例對照分析。
1.1 調查對象 以該中心小學全體學生及教職工為調查對象。疑似病例定義:2015年11月8日以來,該校學生和教職工中出現發熱(腋下體溫≥37.2℃),并伴有咽痛、咳嗽癥狀之一者。確診病例:咽拭子標本腺病毒核酸檢測陽性者。
1.2 方法
1.2.1 流行病學調查: 通過查閱該校因病缺勤記錄、村醫務室和鎮衛生院及區醫院的門診日志,訪談出現病例班級的班主任和校醫等方式搜索病例,制定調查問卷,對疫情發生班級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問卷調查主要內容包括:基本情況、發病就診情況、臨床診斷、個人衛生習慣等。并收集病例發病前三天內首次就診的臨床檢測結果。
1.2.2 實驗室檢查: 采集部分病例咽拭子標本,送順義區疾控中心實驗室,采用RT-PCR方法同時對16種常見呼吸道病毒進行核酸檢測,包括甲3型流感病毒、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副流感1-4型病毒、人偏肺病毒、博卡病毒、冠狀病毒(OC43和229E)、冠狀病毒(NL63和HKU1)、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和腺病毒。
1.2.3 病例對照: 為探索可能的危險因素,在病例集中的1(3)班和1(4)班開展病例對照研究,抽取病例和對照各23人,按性別、年齡1∶1進行配對,研究因素包括:與病例近距離接觸(如在校外同一個小飯桌就餐和午休、同桌及前后桌、一起玩耍、一起上學放學)、接觸樓梯扶手、校外小飯桌就餐、參加課外班、飯前便后洗手及用手擦鼻涕。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Epidata 3.1建立數據庫,Epi Info 7.1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2.1 學校基本情況 該校共有4個年級(1~4年級),28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 257人,其中男生653人,女生604人,教職員工76人。有兩棟教學樓,1(7)班和1(8)班位于教學后樓,其余班級均在教學前樓。校區內環境整潔衛生,學生均走讀,無學生食堂和宿舍,無校車,有教職工食堂1個。
2.2 疫情概況 共搜索到病例51例,罹患率為3.83%(51/1 333),其中疑似病例27例,確診病例24例。病例均為學生,教職工中無病例。門診就診36例,其中3名患兒臨床診斷為肺炎,并收住院治療,住院時長7~14 d,無死亡病例。
2.3 臨床癥狀 多數患者起病急,臨床癥狀主要以發熱(體溫37.3~40.5℃,熱程4~10 d)、咳嗽和咽部充血為主,其中最高體溫39℃及以上的25人,占發燒人數的49.02%,部分病例同時有頭痛、腹痛、腹瀉、嘔吐、眼分泌物多等癥狀(表1)。36名病例經過正規臨床診治,主要診斷有上呼吸道感染(41.67%)、肺炎19.44%)、咽炎扁桃體炎(13.89%)、支氣管炎(11.11%)、普通感冒(11.11%)和流行性感冒(2.78%)。共搜集到17名就診病例發病3 d內首次臨床血液檢測結果,其中白細胞升高15人,占總檢測人數88.24%,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升高伴淋巴細胞百分比降低或正常13人,占76.47%。c反應蛋白升高8人,占47.06%。

表1 51例病例臨床表現
2.4 病原檢測結果 調查現場采集21個疑似病例和23個僅有咳嗽癥狀的學生咽拭子標本,共44件,順義區疾控中心微生物實驗室采用RT-PCR方法進行病毒核酸檢測,結果顯示,腺病毒陽性23件,陽性率52.27%(23/44)。其中病例咽拭子標本陽性18件,陽性率85.71%(18/21),僅有咳嗽癥狀的患者咽拭子陽性6件,陽性率26.09%(6/23)。其余15種病毒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
2.5 流行病學特征
2.5.1 發病時間分布: 首發病例于11月10日出現癥狀,11月11日起居家隔離治療,其所在的1(3)班于11月13日出現二代病例,其他班級于11月14日之后相繼出現二代病例,11月15日報告病例迅速增加,至11月17日達到高峰,11月15-20日共報告病例40例,占總病例數78.43%。疫情持續15 d(圖1)。
2.5.2 班級分布: 共有3個班級報告病例,分別是1(2)班、1(3)班和1(4)班,三個班級教室毗鄰,1(3)班最早出現首發病例,共報告病例33例,罹患率為84.62%(33/39)。1(2)班和1(4)班相繼報告病例,罹患率分別為0.75%(3/40),37.50%(15/40),發病具有明顯的班級聚集性。
2.5.3 年齡性別分布: 發病學生年齡在6~8歲之間,其中6歲38人、7歲11人、8歲2人。男學生30人,罹患率為44.12%(30/68),女學生21人,罹患率為41.18%(21/51),兩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0,P=0.748)。
2.6 危險因素分析 統計學檢驗結果顯示,與病例近距離接觸可能是發病的危險因素(χ2=9.94,P=0.003 6),接觸樓梯扶手、校外小飯桌就餐、參加課外班、飯前便后洗手及用手擦鼻涕等習慣上病例組與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2)。

表2 順義區某小學腺病毒感染疫情危險因素分析
2.7 防控措施及效果評價 本起疫情中,疾控部門采取隔離病例、加強晨午檢、每日疫情追蹤、復課制度、每日消毒通風、取消學校大型集體性活動和健康教育多種措施。在采取防控措施3 d(1個最短潛伏期)后,流行曲線顯示疫情很快下降(圖1),流行速度明顯降低。11月13-20日期間相關班級[(1(2)、1(3)和1(4)班)]人時發病率為4.4例/100人·天,11月21-25日期間3個班級的人時發病率為1.3例/100人·天,采取控制措施后,人時發病率明顯下降。
3.1 腺病毒感染臨床表現趨多樣化,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臨床癥狀為發熱、咳嗽咽部充血等癥狀,缺乏特異性表現[7]。此次疫情中患者血象變化以白細胞增高,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升高伴淋巴細胞百分比降低或正常為主,這與國內外學者報告的“腺病毒感染發熱期長,炎癥反應較強,主要表現為白細胞總數升高,中性粒細胞升高為主”相一致[8-9]。一般認為,病毒感染會導致白細胞總數正常或降低,淋巴細胞增多為主[10],因此在臨床癥狀結合血象檢測結果的基礎上很難進行腺病毒感染的診斷,此次疫情中多數就診者被診斷為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咽炎扁桃體炎、支氣管炎,考慮細菌感染并給予抗生素治療。因此在缺乏病原學檢測結果的基礎上,醫務人員不能很好的發現腺病毒感染病例,疫情不能及時的被識別,采取控制措施較晚,導致疫情廣泛流行。

圖1 某小學腺病毒暴發疫情流行曲線
3.2 根據臨床表現、流行病學特征和實驗室病原檢測結果,判定此起疫情為腺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暴發疫情。病例對照研究結果顯示易感人群與病例密切接觸可能是此次疫情暴發的最主要原因。通過調查發現,學校“晨午檢”和缺勤登記制度落實不嚴,許多低燒或咳嗽的學生仍然帶病上課,調查現場采集僅有咳嗽癥狀的患者咽拭子標本,腺病毒核算檢測陽性率為26.09%,學生交叉感染機會較大。同時學校不能及時發現疫情,在疾控中心介入調查時,疫情流行過程已經基本完成,重點班級罹患率達64%。該校為一所公辦小學,是該地區辦學條件及規章制度較為完善的學校之一,仍然存在晨午檢和因病缺勤制度落實不到位的現象,因此該地區可能存在相同或更大的隱患。
3.3 呼吸道傳染病是引起學校暴發疫情的主要原因[11],應提高對此類疫情的監測和防控。學校和托幼機構等應建立并落實晨午檢、缺勤登記、復課和日常消毒通風制度,減少學生交叉感染機會,避免疫情的發生;學校醫務人員應提高自身能力,早期發現聚集性疫情,并及時報告當地疾控中心,防止疫情蔓延;腺病毒急性呼吸道感染缺乏特異性臨床癥狀,結合常規血象和影像學檢查結果較難診斷,醫療機構應開展相應的病原學檢測項目,早期明確病原體從而采取針對性的治療措施。疾控中心在疫情調查早期應積極采集患者標本開展病原學檢測,并將檢測結果反饋醫院和學校,以指導臨床治療和和采取疫情防控。
參考文獻
[1] 周曉聰,徐強,董琳,等.兒童呼吸道病毒感染譜臨床分析[J].浙江醫學,2006,28(4):293 -294.
[2] 劉春艷,肖艷,謝正德,等.2010至2012年門診和住院兒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比較分析[J].中華兒科醫學雜志,2013,51(4):255 -259.
[3] 謝立,楊旭輝.腺病毒感染研究進展[J].浙江預防醫學,2015,27(3):262 -265.
[4] 王琳,陸海寧,劉其會,等.人類腺病毒B組7型致軍營聚集性感染的臨床特征[J].中華傳染病雜志,2015,33(2):79-82.
[5] 余平,李輝,李超,等.一起腺病毒引起的小學急性呼吸道感染疫情暴發調查[J].中國學校衛生,2014,35(4):611-612.
[6] 馬久華,繆義香,焦潔.一起學校內腺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疫情暴發調查[J].傳染病信息,2015,28(4):231-233.
[7] 全軍傳染病專業委員會.腺病毒感染診療指南[S].解放軍醫學雜志,2013,38(7):529 -534.
[8] Kawasski Y,Hosoyn M,Katayose M,et al.Correlation betweenserum interleukin 6 and C-reactive protein concentrations in patients with adenoviral respiratory infection[J].Pediatr Infect Dis J,2002,21:370 -374.
[9] 余嘉璐,鄧力,張建濤,等.腺病毒3型感染489例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9,24(12):957 -958.
[10] 富道華,吳升華.感染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398-399.
[11] 施文平,申惠國,吳敏,等.上海市閔行區2005-2007年學校呼吸道傳染病疫情特征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08,29(12):1125 -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