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雁南 唐心怡 耿大磊
(江蘇大學藝術學院,江蘇 鎮江 212013)
?
智能化設計在居住社區交通環境的具體應用研究
鄒雁南 唐心怡 耿大磊
(江蘇大學藝術學院,江蘇 鎮江 212013)
描述了目前智能交通技術的特點,針對社區交通現存的主要問題,從車道劃分與交通服務規劃的角度,闡述了社區智能交通的應用思路,使未來的社區交通更加智能、經濟、高效、環保。
社區交通,智能交通技術,交通服務系統,車道
“智能化”是21世紀發展的未來產物,與人類生活休戚相關。中國目前正處于經濟轉型升級的黃金時期,政府也正進行社會結構的轉型,即城鎮化建設,各個地方處于改建老城區、建設新城區的階段,人類居住的社區數量增加,隨著社區居民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傳統社區模式已無法滿足,尤其交通服務方面。目前科學技術發展與日俱進,尤其是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智能化住宅社區已經出現向住戶提供幾十年的服務,然而當前不少開發商為追求利益最大化,忽視社區公共設施實用性,僅把“智能化”當作銷售噱頭,雖然我國已大力推動社區公共服務智能化,并推出相關標準,但并未完全普及,人們對此概念還較為模糊。而且交通系統的服務水平并未與巨大需求量對應(見圖1),在此狀況下,社區交通環境出現交通導向不合理,停車擁擠等問題。

1.1 道路規劃不合理
城市社區居住密度大,人流出行量大,交通出行總量高,傳統社區缺乏對交通道路的合理規劃,人行道與車行道混合,容易造成交通擁堵、事故頻發。
1.2 出行的路線不均衡
位于城市不同區域的社區,由于不合理的出行路線,交通流線在工作日交通高峰期均會出現潮汐現象,尤其趨向于城市中心地帶的居民社區。
1.3 可供出行方式少
中低端社區居住人群結構復雜,雖然私家車的擁有率較高,但實際上使用率受路程、政策等的限制,給居民出行帶來諸多不便,交通出行質量以及效率不高,雖然目前有城市公共自行車系統,叫車服務軟件,但傳統社區并未提供系統完善的智能交通服務。
智能交通系統(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ITS)是將信息、通信、傳感與控制技術進行綜合應用的產物,旨在解決日益增長的交通需求和有限的道路資源之間的矛盾,以最大限度利用道路資源,來提高居民的出行安全和效率。早在20世紀90年代,我國學者才關注智能交通,并對其逐步展開理論、技術的研究,但發展至今,主要精力集中于城市智能交通系統,社區智能交通系統仍是弱點,需要借鑒發達國家建設過程,結合現有的智能技術。
2.1 車牌識別系統(Vehicle License Plate Recognition,VLPR)
車牌識別模塊通過電子將運動中的汽車牌照從復雜的背景中提取并記錄車輛獨一的名稱信息和車輛行駛狀態的信息。汽車牌照本身存有車輛的信息,包括車輛牌號、身份信息、行駛狀態信息等。利用其技術,可以精確地記錄車輛的具體信息,與之同時,通過智能交通系統收集車輛行駛狀態的信息,提供車輛最佳的行駛路線。將車牌識別設備安置于社區的各個角落,當車輛進出入社區或者經過社區里的收集基站時,車牌識別系統會自動對車輛進行信息收集和跟蹤,快速將車輛狀態的信息轉化成數據并通過無線網絡上傳到數據管理云端,由系統按照規則對其調用平臺里匹配的功能,更好地實現系統對車輛進行智能化的行駛導向和停泊導向。
車牌識別模塊除了具有廣泛的實用性以外,還需要應付各種不同的環境,如白天、夜晚、晴天、雨天,無時無刻地跟蹤進入社區的車輛,并以高靈敏度快速察覺進入社區的車輛,準確地提取并記錄車輛的牌號、身份信息以及行駛狀態的信息。車牌識別模塊適用于不復雜的場合,但有一定的局限,即昂貴的成本費和復雜的安裝。為了延長使用車牌識別模塊的壽命,車牌識別模塊必須具備數據存儲能力和數據處理能力。車牌識別模塊也必須具備自檢功能,當模塊失效的時候,能及時對模塊是否正常工作做出反應并判斷,并把判斷信息轉換成數據上傳到中央處理云端,給相關維修員提供參考依據。另外,車牌識別模塊還必須具備控制功能,以更好地控制門禁系統、信號燈、電子稱等各種復雜的動態程序。
2.2 停泊向導系統
社區停泊向導模塊有四大系統,即停泊信息數據收集系統、數據通信系統、信息發布系統和數據管理系統。停泊向導模塊是一個牽涉甚廣的模塊,通過相關設備對其停泊車輛進行數據收集整理、分析存儲等的一些過程,及時提供給相關人員停泊位的信息,便于相關人員進行停泊管理。其工作原理是先對社區里停泊位的停泊信息進行收集,再對道路交通概況進行數據通信,在數據管理系統里就這些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并轉變為信息,最后通過接口設備,如停泊向導牌、廣播等進行向外界播送信息。
社區智能化交通環境設計不僅是社區內部的問題,還需與城市交通體系結合,達到更好的交通出行便利度。在智能手機使用率極高的現代,社區智能化應與此結合,推出社區應用APP,方便業主及時了解社區交通內況,并通過手機做出指令。
3.1 合理劃分車道
一方面區分機動車道與步行道,盡量避免視覺盲區,設置于小區路邊的停車位盡量減少。另一方面停車引導系統結合手機APP,為業主提供有效停車路線及停車位置信息,在業主選擇停車位置指令后,啟動停車障礙,防止車位被搶,以此避免出現碰撞、搶車位事件。
3.2 規劃同步
城市交通服務系統與社區交通服務系統同步,形成良性互動,減少潮汐現象,并將社區車輛識別系統與城市車輛識別系統同步到云計算中,錄入公安系統,在保障業主的安全的同時,便于交通系統統籌交通事故或者摩擦事件,及時了解事件過程,做出及時反應。
3.3 公共交通服務規劃
在公共交通樞紐或者站點設立公共自行車出行系統,為居民提供便利的公共交通服務,從而解決了軌道交通“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因此在社區里設立公共自行車租借站點,公共自行車站點的服務半徑約500 m,以提高居民租借、換車的便捷性和公共自行車的服務范圍。公共自行車出行系統租借站點規模依據周圍人口活動活躍度來確定,最多不超過20輛,以縮小占地面積來提高服務的有效性。
為了滿足居民的出行需求,交通規劃需要加強道路網絡和公共交通之間的聯系,使交通環境得到緩解或改善。另外,在城市規劃層面上也需要不斷完善其組團功能布局,降低跨組團交通出行的概率,更好地實現職住平衡和社區的可持續發展。
依據社區的公交車需求,設立一處公交車樞紐和一處公交車起終站,普通公交車站點以500 m作為服務半徑范圍,且兩站之間間隔在500 m~800 m之間。
在主、次干道上的公交車站點以機非分隔帶設立為港灣式停靠站,支道上的公交車站點設立為路拋式停靠站。另外,為了提高出租車服務的水平,在居民需求相對集中的地方,如商場、賓館、火車站、汽車站和公園等公共場所,各設立出租車專用候車區,且每個地方設立5個~10個泊位;而在社區的出入口也設立出租車專用候車區,且每個地方3個~5個泊位。為了避免出租車候客站和公交車站點相互干擾,公交車站點優先,即出租車泊位依據公交站點的布局來設立。
智能化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代表著相應階段的科學水平,從而影響了人類的生活、行為等固有的習慣。社區交通環境的混亂、矛盾在相應智能技術的成功應用下能夠得到緩解或者改善。未來的社區智能將通過不斷革新的支撐技術,如感應、通信等,進一步發展并強化,使未來的社區智能交通更加智能、經濟、高效和綠色,實現可持續發展。
[1] 王鐵濱.淺談美國的智能化交通[J].北方交通,2013(S2):4-6.
[2] 趙 娜,袁家斌,徐 晗.智能交通系統綜述[J].計算機科學,2014(11):7-11.
[3] 趙 靜.基于物聯網發展的智能化社區醫療服務研究[D].秦皇島:燕山大學,2013.
[4] 韓智穎.基于車聯網的高速公路交通信息平臺設計與關鍵技術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4.
[5] 劉小明,何忠賀.城市智能交通系統技術發展現狀及趨勢[J].自動化博覽,2015(1):58-60.
[6] 陸化普,李瑞敏.城市智能交通系統的發展現狀與趨勢[J].工程研究—跨學科視野中的工程,2014(1):6-19.
[7] 張 敏,張立新,江伴東.智能化技術在社區物業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7):130-131.
[8] 王 燕,康 睿,張衛東.開放式社區交通微循環體系規劃與運營[J].城市發展研究,2012(8):102-106.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intelligent design in the transport environment of residential community
Zou Yannan Tang Xinyi Geng Dalei
(CollegeofArts,JiangsuUniversity,Zhenjiang212013,China)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features of the intelligent traffic technique, and illustrates the application for the community intelligent traffic from the lane design and traffic service planning according to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community traffic, so as to ensure the future community traffic to be more intelligent, economical, effective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community traffic, intelligent traffic technique, traffic service system, lane
1009-6825(2017)10-0013-02
2017-01-16
鄒雁南(1993- ),女,在讀碩士; 唐心怡(1992- ),女,在讀碩士; 耿大磊(1992- ),男,在讀碩士
TU984.19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