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鳳
教研活動是提高教師專業水平,提高教學質量的有力保證。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通過網絡開展各類教研活動,實現常規教研與網絡教研的緊密結合,實現常規教研網絡化,網絡教研常規化是今后教研活動的發展趨勢。現將伊春市教師進修學院多年來依托網絡開展教研活動的情況匯報如下。
一、利用網絡優勢,實現專業引領,為教師專業發展搭建平臺
教師專業發展是學校發展的關鍵。學院借助網絡平臺,實施多層面多形式的研究、培訓,讓教師在信息共享、專業引領、同伴互助、合作交流、實踐運用等系列的教研、培訓中提高專業水平。
創建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為宗旨的網絡互動學習平臺。教研員要做好教師網絡學習的組織者和引領者。從2007年第一輪初中各學科教師教材教法培訓起,我們就開通了各學科工作郵箱,建立了各學科QQ群。從2008年起,開通了學科教師論壇,利用網絡與一線教師進行教學研究,把網上的教學資源下載后傳到博客上去,也把教研員自己多年來積累的教學經驗、心得、材料上傳,供廣大教師使用。以英語學科為例,其博客鏈接了28家網站,到目前為止開設欄目51個,上傳文章2 332篇,訪問量25.6萬余次。
創建以問題為中心、尋求問題解決的網絡教研平臺。教研員為網絡主題教研活動的組織者與引領者,引導教師緊緊圍繞每次活動研究的主題展開研討,努力創設自己與教師、教師與教師之間思維碰撞的研討氛圍。每次網絡教研活動只集中研討學科教學中某一領域中存在的一個問題,使研討更具針對性,力求把研究的主題談深談透,以期達到一次教研活動真正解決一個問題,讓所有參與者都受益的目的。2011年學院組織了“打造高效閱讀教學課堂”及“略讀課專題研討”教研活動,參與人數達到420人,占全市小學語文教師的50%;2012年開展了“在閱讀教學中如何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活動,參與人數為498人,參與率為59.2%;2013年組織開展了“在閱讀教學中如何做到文本解讀與語言文字訓練的有機統一”的教研活動,參與人數534人,參與率63.6%;2014年組織開展了“學語言、用語言”專題研討活動;2015年開展了“情境作文教學研討活動”,參與人數近800人,參與率達到95.2%。2012年伊春區黎明小學、鐵林小學被評為黑龍江省網絡教研先進集體。小學英語、數學 、科學、品生品社等學科均開展了網絡教研活動,教師參與網絡教研的人數逐年增加。
創建以教研員工作室為核心的教師學習、交流、成長樂園。教研員作為學科研究工作室的主要建設者和專業引領者,要與成員協同合作,組成一個專業團隊,共同創建由全市教師參與和共享、致力于提高全體教師專業化水平的樂園。自“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開展以來,我市各學段學科教研員工作室已初步建立,截至目前,共組建了58個網絡教研工作室。2014年全市有612名教師參加了2014年度全國“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曬課活動,獲得省級優質課的有80人、獲市級優質課的139人。
創建以促進全體教師共同提高為目的的網絡培訓平臺。我們通過伊春市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網絡平臺開展教師全員培訓活動。
二、常規教研創新,信息技術融合,實現教學方式的變革
創新常規教研工作方式,以信息技術與學科深度融合為重點,以骨干教師、名優教師為引領,把常規教研與網絡相結合,搭建一個方便、實用、開放、集成的教師學習與發展共同體。
送教下鄉,名師引領,促進各學校課堂教學改革。開展送教到校進班活動,探索實現“為了學校、基于學校、在學校中”的研培服務新方式,提升教研人員的實踐意識,提高教研工作服務基層學校和廣大教師的針對性、實效性。我們以基層教師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為主,組成由教研員、骨干教師、市級名師參加的送教下鄉隊伍,開展名師送教活動。活動以課堂教學為載體,將教學實際與教師培訓融為一體,采用教研員講座、名師示范課、教師互動研討、結對幫扶聯動互動交流等形式。5年來,我們累計送教1 120多次,走遍了全市的各個中小學校。
同課異構,以賽代訓,實現課堂教學方式的改革。從2013年始,各學科以信息技術與學科深度融合為手段,以“同課異構”個性化教學為形式,以優化教學設計提高教學質量為目的,開展賽課活動,通過以賽代訓的形式,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舉辦全市“小學數學、英語新教材培訓班”,培訓教師1 139人;舉辦初中數學、英語、物理、化學、地理、生物6學科新教材培訓班,共有887名教師參加培訓;舉辦全市中小學體育、音樂、美術教師新課標教材培訓班,563名教師參加。這些新課標教材培訓材料上傳到網絡資源平臺,實現培訓資源、經驗成果共享。
聯片教研,方法展示,實現各種教學模式的有機融合。聯片教研是基于伊春點多線長的實際開展的教研活動。每次活動明確一個研討主題。幾年來組織觀摩了朗鄉局中學的“ACDU”(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展示交流、運用提升)教學模式,烏伊嶺區中學的“分科分層、學案導學、先學后教”教學模式,嘉蔭縣的五步十環節(溫故知新、探究釋疑、理解鞏固、互相提高、總結歸納)教學模式、西林一中的“四步三查”教學模式(學案自學、對學群學、成果展示、回歸目標)。近3年共開展聯片教研32 次,有5 625人參與了聯片教研活動。聯片教研對全市的高效課堂建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三、推廣經驗,共享成果,實現各校、各教師共同提升
網絡教研、校本教研、常規教研相結合,要求教研員及時總結全市各學科、各學校、各區域好的網絡教研經驗,加強指導,實現典型引領,積極推進,促進全市網絡教研活動開展。
組建網絡教研合作體,實現薄弱學校與名師名校共發展。自2010年5月起,在小學部數學教研員的推動下,伊春區黎明小學與鐵力市年豐中心校組建為小學數學網絡教研合作體。兩校定期聯合開展網絡教研活動,通過網絡備課、專題研討,觀看示范課、理論講座,農村薄弱學校和市級名校結成幫扶對子,實現經驗分享。兩校開展了主題為“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習慣,提高課堂效率”的研討活動,開展了題為“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的探究”的網絡教研活動,實現優勢互補,共同提高。
小學語文教研員通過新浪UC平臺,組織教師每周定時參與“小學教研在線”及“教科語文之家”的備課交流活動。2015年鐵力局第二小學、鐵力市小學語文教研團隊被授予黑龍江省網絡教研先進集體。
友好區教育局選派骨干教師赴北京參觀學習了北京師范大學亞太實驗學校和“數字景山”網絡聯盟學校的優秀教學成果,之后結合自身的教學實際,將微格教學模式應用于課堂教學。全區中小學與亞太實驗學校結成教學合作伙伴,通過網絡平臺互助,現已初見成效,友好三中形成的有效課堂教學模式在全省得到推廣。
推廣網絡課堂直播活動,實現跨學科跨地域同步教學研討。嘉蔭縣依托優質教育信息資源,開展網絡課堂直播活動。自2015年網絡課堂直播活動開播以來,進修校教研室深入學校20余次,在線直播課堂教學100多節課。網絡課堂直播活動的開展,鍛煉了教師的備授課能力和網絡課堂的駕馭能力,實現了無課教師跨學科在線同步觀課,在第一時間把觀課的所感所思上傳,及時給與評價,參與網絡交流,共同學習,共同提高。網絡直播活動使網絡教研真正與教師日常工作融合在一起。
分層分片開展教學質量監測活動,促進教學質量進一步提高。近年來,我們按照“就近分層分片”的原則,利用網絡開展了小學教學質量監測活動、中高考復習策略的研討及教學質量分析等活動,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促進了教師的專業化成長。如小學的教學質量監測活動,為了使監測活動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我們提前在網絡上公布活動方案征求意見,不僅是學校的領導,廣大教師也都能在網上建言獻策,我們博采眾長制定出科學合理的質量監測辦法和內容。活動結束后我們利用網絡、分層分片進行質量監測活動總結。新的教研模式改變了以往只有業務校長、教導主任才能參加會議的活動形式,讓更多的教師參與到其中,分享經驗、解開困惑、明確不足,使得今后教學的方向更加明確。這種做法既解決了我市點多線長、學校布局分散的難題,又為學校節省了差旅費用的支出,這就是在“互聯網+”環境下衍生出的又一種新的教研模式。
回顧我市中小學教學研究工作,總結經驗,反思不足,在此基礎上更應該拓寬視野,明確我們教研工作前行的方向,看清前行的路。美國著名教育家戈爾曼說過:“當我們用開闊的眼光看世界、看教育時,我們就會感到一種壓力,就會感到我們的教育必須加快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