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仕喜
教師總希望自己的學生舉止大方,言談得體。于是,教室里的醒目位置會貼上《中小學生行為守則》《班級一日常規》《班級公約》等“準則”。制度上墻了,教師也苦口婆心地提醒、告誡,但是總有些學生與我們的期待有很大的差異。很多時候,我們的良言會成為正確的廢話,會變成學生的“耳旁風”。
如果所有的學生都能按教師的“良言”去做會是什么樣子的呢?我想,學校看起來更像軍營,學生被訓練成了全無個性可言的“職業學生”,教師的工作甚至可以用教學機器替代。而教育最終是要尋求學生心靈和精神空間的擴展,發揮學生無限的潛能,絕不是培養出一群只知道死學硬背的、應聲蟲式的“職業學生”。因此,我想面對有些學生反復出現“言行不規范”的問題,作為教師是應該充分理解的;尤其是在教學中,有些學生提出的看似與課堂無關的問題教師也應該謹慎對待,不能扼殺他們的好奇心與創新思維。
如何才能不讓良言變成廢話呢?我想至少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可以不說的話盡量不說。比如布置完作業,我總說:“同學們回家要認真完成,明天按時上交。”作業質量的好壞其實關鍵在于入學初期的習慣養成,以及作業的難易程度是否適度,份量是否適中等,而不在于教師的反復叮囑。其次,不合時宜的話不輕易說。比如說,教師自己在抽煙卻教育學生“吸煙有害健康”,這樣的良言自然會大打折扣。再次要關注學生個性,別“師逼生反”。忽視學生個性差異的要求自然會被學生當成廢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