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曉雄

【摘 要】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恰當應用數學比喻,具有激發學生靈感、活躍氣氛、啟迪思維、化解難點之功效。借助已知認識未知是學生獲得新知的重要途徑,當已知與未知不易轉換時,比喻是一條重要的溝通渠道。
【關鍵詞】比喻;數學;課堂教學;抽象思維
引言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數學是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學科。而反應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一些定義、定理往往是抽象的。由于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抽象思維能力普遍較差,教師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將抽象的、難懂的知識點迅速地和學生日常生活建立聯系,促進學生對知識的體驗與理解、思考與探索,從而讓學生主動建構知識模型,是一線教師常思考的問題。若在教學中借助比喻,幫助學生將抽象思維遷移到具體思維,往往會降低教學難度,激發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增強教學效果、提高課堂效率,因此有人說:不會打“比喻”的老師,不是為優秀的數學老師。可見比喻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
一、利用比喻,活躍課堂氣氛
計算教學歷來是枯燥的,看似最容易的,但又是學生最易出錯的。如果在教學中恰當利用比喻,會活躍課堂氣氛,增強的理解。三年級用豎式計算退位減法中連續借位時,如305-127,我是這樣教學的:同學們,被減數個位上的5減7不夠時,我們怎么辦呢?因前面學習過借位知識,同學們都知道向十位減。可是你發現,十位“家”里很窮哦,它“家”一分錢都沒有,是“0”,但它可是個熱心腸的人,沒關系,“我”會想辦法。你們知道它會想什么辦法呢?學生很快想到再想百位借。你看,十位這位“雷鋒”向“富豪”百位借來1個百后,它知道自己家里窮,又把一個百拆成了10個十,借1個十給個位,自己剩下9個十。
這樣將十位比喻成“家”,它家窮,但人又好,是活雷鋒,想辦法向百位“家”借。通過這樣貼近學生生活的比喻,學生聽話會哈哈大笑,笑后又回味無窮,明白算理。把原本枯燥的連減算理教學解釋得清清楚楚,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學生也輕松的掌握了改知識點。
二、利用比喻,尋找思維的橋梁
在教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和倍或差倍問題時,我們通常都是用線段圖的方式進行教學的。如:甲乙兩數的和30,其中甲是乙的2倍,甲乙分別是多少?通常我們都會教學學生畫這樣的線段圖(如圖1):
教學中我們發現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線段圖由于以前接觸的比較少,畫線段圖對他們來說其實還是比較抽象的,很多學生不能理解每條線段表示什么?因此出現圖是圖,題目是題目的現象。但畫線段圖分析問題對學習數學實在是太重要了,這時就需要找一個中間過渡:“比喻”!將比喻作為具體問題與抽象思維的橋梁。于是我在教學中就將每1倍,也就是每條線段比喻成媽媽在超市買的一袋雞蛋,超市里每袋雞蛋的個數都一樣,媽媽買了2袋,李阿姨買了1袋,一共是30個,媽媽和李阿姨分別買了多少個呢?這里“每袋雞蛋”比線段圖更實在,跟接近學生生活,學生也更易理解。有了這樣具體事物的推理,就能很快領悟線段圖的抽象推理。學生很快就想到了2+1=3,30÷3=10(個),也讓學生領悟了2+1的含義。為今后學生認識稍復雜的和倍問題如:甲乙兩數的和33,其中甲是乙的2倍多3,甲乙分別是多少?這樣問題打下基礎。學生就會明白為什么要先減3,原來3袋之外的3個。
認知心理學家奧蘇貝爾認為:學習就是將新的信息和自己已有的認知結構聯接起來并不斷歸類的過程,新信息是否能轉化為新知識,主要取決于學生認知結構中已有的相關概念。因此,在教學新知識是,教師要善于將新知識與學生生活作比喻,幫助學生克服知識難點,從而逐漸構建抽象思維模型。
三、利用比喻,類似問題系統化
我們在教學乘法分配率a×(b+c)=a×b+a×c時, 學生很容易寫成a×(b+c)=a×b+c。教學中我把括號外面的數a叫作“老爸”,括號里面的數b和c是他的“大兒子”和“二兒子”,老爸當然是他們的共同老爸啊,所以在過節時,“大兒子”要請“老爸”到家里做客,“二兒子”也要請“老爸”到家里做客,所以啊a既要和b相乘,也要和c相乘。簡單的比喻,既說清了算理,還對學生進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同時還可以拓展為還有“三兒子”,那有怎么寫呢?
恰當的比喻能把某個知識點與生活中一個形象化的事物聯系起來,給學生留下生動的、深刻的印象。愛因斯坦曾這樣描述他的思維過程:“我思考問題時,不是用語言進行思考,而是用活動的、跳躍的形象進行思考,當這種思考完成以后,我要花很大力氣把它們轉換成語言。”從中可以看出形象思維在思維中的重要地位。當學生的抽象思維受阻時,恰當的比喻正是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橋梁,可以讓兩者之間輕松、平滑的過渡。如上例中,不僅解決了基本乘法分配律的難點,還為學生思維的拓展提供了發展空間,將類似問題系統化。
誠然,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應用比喻要恰當、形象、生動,切不可粗俗。如在教學等式及其性質時,用天平或蹺蹺板作比喻,就很形象。在教學軸對稱現象時,如以人為比喻,把人叢中間剖開,兩邊完全重合,則就不合適。
總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好比喻,其意義和效果是很明顯的。留意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讓課堂更有寓意,讓思維更活躍。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
[2]邱學華.《邱學華怎樣教小學數學》.中國林業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