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文靜
【摘 要】生態教育是一種順應自然的人性的教育,是全社會自覺形成一種人生態度,它是今天的終身教育觀。而今天的早期教育存在著功利性,泯滅兒童本性與童心等現象。本文通過對生態教育對早期教育的啟示微探,從中找出生態教育與早期教育之間的平衡點,尋求早期教育的真實意義。
【關鍵詞】生態教育;早期教育;啟示
一、生態教育的內涵理解
生態教育(Ecological Education)是人類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和創建生態文明社會的需要,而將生態學思想、理念、原理、原則與方法融入現代全民性教育的生態學過程。筆者將“生態教育”具體理解為兩層含義:一是通過生態教育使全社會形成一種新的生態自然觀、生態世界觀、生態倫理觀、生態價值觀、可持續發展觀和生態文明觀,實現人類、社會、自然的和諧發展,構建一個和諧的社會;二是教育回歸自然,力求生態,重拾生態與教育之間的平衡。本文筆者著重強調的是第二層含義。
二、早期教育的內涵理解
廣義指從人出生到小學以前階段的教育,狹義主要指上述階段的早期學習。但隨著教育含義的進一步延伸,早期教育所指向的范圍也越來越廣泛,并不局限于幼兒時期的學習,甚至擴展到小學階段的學習。
三、生態教育對早期教育的啟示分析
(一)背景分析
1.教育的功利性
一是教師多強調頭部智力,忽視四肢活動;二是家長多心態急功近利,少循萬物皆有序。現在家長多主張過早地、長時間地專注于“記憶”和“思考”活動,這樣滿足了家長的欲望,卻讓孩子們感到疲倦乏味。殊不知,一個生命中的頭七年是建構物質身體的關鍵時期,這個生命如果在沒有節奏或韻律的環境中成長,處于一種被扭曲的愛的壓力下,孩子的學習意愿會降低,一旦如此,教育將違反人類的本性,如果本末倒置的給予太多認知性的腦部思考,后果將得不償失。教育作為當今社會相對公平的培養選拔人才的方式,力求培養全能型人才的信念更是屢見不鮮。很多家長與教師不顧孩子的感受,將學習的包袱施加在孩子的肩膀上,各種各樣的培訓班成為孩子周末的家常便飯,從此學習無關興趣,只有壓力。
2.社會道德倫理的潰敗
生態教育可以喚起教育價值觀的徹底改變。作為教師,考慮到榮譽與班級考核密切掛鉤,不得不將負擔分給學生,肩上的書包越來越沉重,作業量越來越繁重,時間被學業壓力所霸占,久而久之,孩子喪失了天性;作為家長,“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思想越來越被父母所重視,關心淪為“要求”。孩子的生活里充滿了不幸,孩子成為了考試的機器,沒有思想,沒有靈魂。
3.素質教育的缺失
盡管國家大力倡導素質教育,但應試教育的弊端依然存在。成績雖然不能代表一切,但卻是人才競爭社會里相對公平的形式。但從早期教育角度來講,更容易在素質教育方面有所突破,將屬于兒童的自然本性和純真還給他們。
(二)啟示分析
1.及時施教,抓住關鍵期
生態教育的實施應當抓住關鍵時期,早期教育為實施生態教育奠定了前提條件。早期教育與生態教育應該相互融合,對于早期教育的對象來講,學生大多是幼兒與小學階段的兒童,心理與行為可塑性強,因此進行生態教育應該從小抓起,實施早教。寓“生態教育”于“早期教育”中,德國教育家魯道夫·史代納創建地華德福教育體系中早已體現,孩子的玩具是由木和鐵制作而成,校園大門是破舊的,教室色彩是色彩繽紛的……利用兒童的“最近發展區”,教師與家長給予及時且必要的生態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2.解放孩子的心靈
對于早期教育中的孩子來講,他們的童年應該是五彩繽紛的,不應該偷走屬于孩子們那份蔚藍的天空。即便是升學壓力,人才競爭也應該到了中學階段才是他們所擔憂的問題。幼兒期的孩子就應該與天地、與大自然接觸,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而不應該整天面對眼前的課本,背不完的古詩,做不完的作業,上不完的培訓班。如果把他們最珍貴的童年時光都剝奪了,那么這才是教育的悲哀。生態教育的實質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讓孩子的手和臉沾滿泥土和污垢并非是壞事,教育者應該清楚大自然賦予兒童的更多的是在探索中尋求到的樂趣與信心。
3.遵循兒童成長的自然規律
著名教育家博士李鎮西教授說過:“一個優秀的教師一刻也不會忘記自己也曾經是個孩子”。大多數的父母與教師都是七零后、八零后,他們在小時候所接觸到的自然是最純真、淳樸的教育資源,而現在的父母卻要求自己的小孩接觸各種高端的教學設備,時常扮演著“拔苗助長”的角色,沒有想想最有用的教學方法以及最便捷的教學設備不是先進的機器,而是生活,在生活中教育孩子是最自然的教育方式:在做飯中教導孩子珍惜糧食的道理遠遠比讓他們死記硬背“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更有效;在打掃衛生中教會孩子愛護衛生,保持干凈遠遠比強迫他們做家務更有效;在散步時看見油菜花向孩子講解雌蕊與雄蕊的知識遠遠比在教室里看著課本學習知識更有效。教育源于生活,教育源于生態,學會利用身邊的一草一木作為教育資源,這才是一位優秀的教師或者家長應該具備的。
4.保護天性,維持和諧
生態教育強調尊重孩子的完整性和獨特性,開發其潛能。兒童的求知欲相當強烈。一般來講,早期教育除了通過一系列的教具教學以及游戲教學和必要的課本教學以外,還能通過生態學的角度實施教育,學會讓孩子放下手中的筆,眼睛遠離智能機器,全身心地投入到大自然中去,去親近自然,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我們會發現,孩子在原生態的狀態下遇到的問題,提出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對知識的渴望度也越來越高。這種氛圍下,孩子的身體、心靈乃至靈魂都呈現一種無污染的精神狀態,從而孩子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不是被動學習。
很多學者認為生態教育旨在生態危機的背景下,停留在生態環境的保護層面上,卻沒有意識到生態教育對于早期教育有另外一層特殊的含義,不僅是樹立孩子的生態文明意識,更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的作為人的人性,解放其天性,從而為素質教育的實施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郭景云.華德福幼兒教育思想及對我國早期教育的啟示[D].河北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