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認知語言學認為隱喻不僅是語言現象,而且是我們能夠認識外部世界并建構語言的認知機制。本文以概念隱喻為理論框架,考察語料庫中韓國語“(信賴感)”相關隱喻的使用情況,探討分析了“(信賴感)”建筑隱喻的構成及其經驗基礎和認知特點。
關鍵詞:韓國語 隱喻 建筑
中圖分類號: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6-0044-01
信賴是一種長時間的相處后,對彼此的信任和依賴,是人的精神或心理、情感態度。通常意義上,信賴感是指一個體從心理或情感上,對另一個體認同和信賴的心理體驗。以往關于信賴感的很多研究都集中在經濟相關學科和領域,這一事實能夠證明信賴感在商品銷售等商務活動過程中的重要性。信賴感,作為人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普遍的經驗和體驗。但是我們又很難把這一心理體驗具體地描繪出來。為描繪這一抽象的心理體驗我們往往使用概念隱喻機制將它隱喻化。本文收集和整理21世紀世宗計劃韓國語語料庫和韓國Trends21語料庫中韓國語“(信賴感)”的建筑隱喻,探討分析這一隱喻的建構過程和認知特點。
一、概念隱喻理論及建筑隱喻
1980年,認知語言學的奠基人Lakoff & Johnson以《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開創了現代隱喻研究的新途徑,認為隱喻不僅是一種語言修辭手段,還是一種思維方式——隱喻概念系統。從結構上看,“隱喻是兩個概念域之間的映射”。Lakoff認為理解涉及兩個認知域:始源域和目標域。概念隱喻就是以一個認知域的經驗來理解另一個認知域的經驗,始源域的部分特點被映射到目標域上,后者因前者而得到部分理解。因此,“隱喻的實質是用一種事物來理解和經驗另一種事物”(Lakoff&Johnson,1980:5)。通過對語料庫中“(信賴感)”相關隱喻的識別和提取,發現在韓國語中刻畫“(信賴感)”這一概念時往往借助建筑隱喻,并側重刻畫其產生及發展的漸進性特點。
二、韓國語“(信賴感)”的建筑隱喻分析
以下為韓國語“(信賴感)”建筑隱喻在語料庫中的實例。
例句中出現的建筑術語“(堆砌)” 和“(推倒)”表明我們通常是使用建筑隱喻來描述“(信賴感)”這一抽象概念。 通過例子我們可以了解到,“(信賴感)”的產生和發展猶如一個蓋房子的過程,需要經過堆砌磚和建造, 而“(信賴感)”的消失又如推倒房子的過程,這樣的建筑隱喻有助于人們更好地理解和描繪“(信賴感)”。在這些建筑隱喻中,均把始源域“建筑”的特征映射到了“(信賴感)”這個目標域,這是一個抽象事物概念化的過程。收集和整理語料庫中韓國語“(信賴感)”的建筑隱喻,發現 “(堆砌)”和“(構筑)”是使用頻率最高的隱喻關鍵詞。這表明韓國語中“(信賴感)”的概念化是側重刻畫人與人之間的信賴感所產生及發展的漸進性的。也就是說,大量的建筑隱喻體現的是“(信賴感)”的積極意義和價值。除此之外,與“建造”有關的隱喻關鍵詞還有“(夯實),(重建,修復)”,而與“拆除”有關的隱喻關鍵詞包括“(崩潰,坍塌),(倒塌,塌方),(推到),(拆除),(坍塌,倒塌),(出現裂痕)”等。這些隱喻使用關于建筑的概念或概念結構來認知“(信賴感)”這一心理體驗。可見,人們是借助概念隱喻,通過熟知的、具體的事物或概念去認識無形的、抽象的事物或概念。韓國語“(信賴感)”的建筑隱喻,揭示人們對“(信賴感)”這種抽象概念的認識和理解源于現實經驗,人們可以利用相對熟悉或相對容易把握的經驗領域,來組織相對不熟悉或較難把握的經驗領域,并形成某種態度或價值取向。
三、結語
本文運用概念隱喻理論對21世紀世宗計劃韓國語語料庫和韓國Trends21語料庫中韓國語“(信賴感)”的建筑隱喻進行了細致的考察,具體分析了該建筑隱喻的構成及其經驗基礎。本文的分析可以進一步印證,概念隱喻為抽象經驗的再現和強化提供了有效途徑,幫助人們用具體的事物來描述、解釋抽象復雜的事物。
參考文獻:
[1]Lakoff,G.& 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王寅.認知語言學[M].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3]金文植. 韓國語“(夢想)”的植物隱喻認知分析[J].現代交際,2016(16).
責任編輯: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