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翔
摘要:瓊山縣是瓊崖的戰略要地(海口市當時也屬瓊山縣管轄),也是瓊崖抗日戰爭中的主要戰場。瓊山縣人民群眾在縣委及抗日民主政府的領導下,堅決貫徹中共中央的方針精神,因地制宜地將其發展成為適合瓊崖抗日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根據地。其中土地政策的制定與實施,體現了瓊崖特委一切為了群眾,對廣大農村抗日力量的關懷。團結所有可以團結的力量,維護最廣大人民的切身利益,使得瓊山縣軍民百姓一道,積極配合抗日部隊,開展敵后游擊戰爭。給予日本侵略者沉重打擊,打退了國民黨頑固派的反攻逆流,卻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經過近七年的浴血奮戰,終于迎來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
關鍵詞:瓊崖特委 瓊山縣 抗日斗爭 土地政策
中圖分類號:F3010;K26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6-0091-02
在抗日救亡的烽火中,瓊崖抗日根據地始終屹立在祖國南疆,在黨的領導下,瓊崖抗日獨立縱隊軍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面對日寇、國民黨反動派偽軍的夾攻,海南人民書寫了“二十三年紅旗不倒”的傳奇,創造了孤島堅持對日斗爭的范例。而土地問題可以說是支援民眾抗日的核心問題,瓊山縣委采取的土地政策維護了瓊崖各民族、各階層人民的利益,促進了根據地建設和武裝斗爭的發展。對于發展瓊崖抗戰力量,鞏固抗日根據地,動員人力、物力、財力進行抗戰起到了重要作用。為土地革命斗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史學界目前對這一問題涉及尚少,有探討之必要。本文擬對瓊山抗日斗爭與對應時期的土地政策作一簡要概述。
一、瓊崖抗戰民族統一戰線在瓊山縣建立
1938年1月,瓊崖特委指派馮白駒同志為全權代表,同國民黨瓊崖當局就擱置爭議,共同抗日進行談判。談判中,國民黨瓊崖當局企圖將紅軍“吃掉”。馮白駒堅持瓊崖特委關于紅軍改編的條件,據理反駁對方的無理要求,在原則問題上絕不讓步,雙方相持不下,談判沒有明顯的進展。
1938年下半年,日軍進攻的炮火已直指瓊崖。9月24日,日機轟炸海口、塔市、演豐及府城等地的城鎮和農村。9月30日,日軍艦進犯榆林港。日本侵瓊勢頭咄咄逼人,形勢異常緊迫。時任保安第十一團長王毅深知瓊崖守備力量不足,形勢危急,只好與馮白駒領導的瓊崖特委進行直接談判,在改編瓊崖紅軍的問題上,接受了瓊崖特委提出的原則要求和條件。瓊崖特委也在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下作出一定的讓步與妥協。10月22日,瓊崖國共兩黨終于達成合作抗日的協議。至此,瓊崖國共兩黨實現第二次合作,瓊崖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終于形成,這對瓊崖抗日戰爭的開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廣州淪陷后,海南島的形勢日趨緊張,瓊崖人民抗日之心迫切,國民黨當局也催促紅軍游擊隊及早完成改編。瓊崖特委積極著手做好紅軍改編的準備工作。國民黨瓊崖當局要求瓊崖特委把紅軍集中到府城改編。特委經過研究,不同意把紅軍集中到府城改編,建議在瓊山縣云龍墟集中改編。這里是瓊崖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革命根據地,基層黨組織較健全,群眾覺悟高。國民黨瓊崖當局同意瓊崖特委的建議。
“七七”事變后,瓊崖特委決定撤銷瓊文縣委,恢復瓊山縣委。瓊山縣是全瓊黨組織恢復發展較快、黨員較多,基層黨組織較健全、基礎較為牢固的一個縣。在黨組織的帶動下,各地紛紛成產群眾抗日救亡后援會。僅云龍鄉十多個村就有青年抗日后援會會員三千多人、婦女抗日后援會會員兩千多人,各個后援會采取多種多樣形式支援全國軍民抗日。
瓊山縣委及云龍附近的農村黨組織動員群眾,協助瓊崖特委作好紅軍集中到云龍后的住宿和后勤供給工作,支持紅軍改編。12月5日,瓊崖紅軍游擊隊集中在云龍墟二月婆廟前的開闊場地舉行改編暨抗日誓師大會,成立廣東民眾抗日自衛團第十四區獨立隊。這就是著名的“云龍改編”。
二、海南抗戰爆發與瓊山縣抗日民主政權建立
1939年2月10日凌晨,日軍臺灣混成旅團開始向海口西北角天尾至榮山寮一帶海岸強行登陸。國民黨軍隊予以猛烈阻擊,但終因眾寡懸殊而撤出戰斗。兩天后,海口淪陷。國民黨各縣政府撤往山區,國民黨軍政指揮關系一時陷入混亂狀態。各級軍政官員、巨商都紛紛攜款外逃或躲入深山,全瓊工農業生產停頓、學校停課、市面百業蕭條,金融尤為混亂。
同國民黨截然不同,剛剛改編65天的瓊崖抗日獨立隊,在馮白駒的帶領下,做好了抗擊日本侵略軍的準備,并在潭口順利阻擊了東進的日軍,掩護了大批人民群眾轉移,不僅打掉了日本侵略軍的囂張氣焰,還驚動了全島各地,鼓舞了抗日軍民的斗志,同時也大大提高了抗日獨立隊的威望,擴大了政治影響。
日本侵略軍相繼占領了全瓊重要城鎮、港口,瓊山縣美男、大致坡、龍發等地被占領。為了打擊日軍,實行全面抗戰,瓊山縣委根據瓊崖特委的指示,向全縣發出動員令。全縣各地在特委、縣委的領導下普遍開展敵后游擊戰,并在數個革命老區發動和武裝群眾,建立抗日武裝隊伍,形成了縱橫一百多里的瓊文抗日游擊根據地;瓊山縣一區、二區常備隊在區委的領導下,配合獨立總隊在羊山地區廣泛開展游擊戰,打擊日偽軍,開辟和鞏固以儒萬山、儒廓山為中心的羊山抗日根據地。根據地和游擊區占全縣鄉鎮農村的55%,占總人口的40%以上。
抗日根據地的民主政權建設是鞏固和發展抗日根據地的極其重要的措施。日軍侵占海口后,國民黨各級政府官員倉皇逃跑,地方行政處于空虛混亂狀態。在這種情況下,中共瓊山縣委按照瓊崖特委和特委書記馮白駒的指示,及時組建縣、區、鄉抗日民主政權。
三、主要土地政策與實施情況
早在“七七”事變前,瓊崖特委就主動轉變了過去的各種政策,停止了對國民黨的敵對行動,停止了打沒地主與反動派財產的政策。這對于緩和瓊崖的階級矛盾,爭取瓊崖國民黨當局合作抗日,爭取包括地主階級在內的社會各階層團結抗戰,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1940年11月,中央書記處發出了《對瓊崖工作的指示》,指出:要保護全島抗日人民階級利益,既保護勞苦大眾利益,又調節各階級利益。其中主要是土地政策和勞動政策,一方面要滿足群眾需要,另一方面要防止過左傾向。土地政策內,除大漢奸土地外,一般不應沒收,尤其對祠堂、廟產不能采取沒收政策,要尊重島民敬神信祖的風俗習慣。
為了貫徹黨中央的指示,1941年2月,瓊崖特委舉行了第三次執委會議,李明傳達了黨中央對瓊崖工作的指示。會議確定了土地政策的原則,即“不是徹底實行土地革命”,而是“保障土地所有權”;出租土地,“減租百分之二十五,分谷三七或四六,不能提得過高”;“減息一分五厘”。
1941年11月,瓊崖東北區抗日民主政府在瓊山縣樹德鄉成立。1942年10月,瓊崖東北區抗日民主政府正式頒布了《抗戰時期施政綱領》以及《暫行土地條例》,規定了有關土地問題的具體政策。《暫行土地條例》的基本原則是:“實行適當之土地政策,以團結抗日階層,堅持敵后孤島苦戰,爭取最后勝利。”對罪大惡極之漢奸的土地,加以沒收,但其直系親屬不參與其行為者,僅沒收土地之一部分。關于土地的使用與租稅,《條例》規定在土地私有制度下,土地之使用以尊重各種合法契約為主,但在契約滿期時,任何一方具有解除之自由;出租土地,必須實行減租,減租金百分之十五至二十五為標準;地租必須收割后交繳,禁止早收并索取額外報酬;如因天災人禍或不可抵抗之原因受損失,無力交租者,減付或完全停付,但必須經仲裁委員會調節后始生效力;如因貨幣貶值,地主要求佃農改以實物付地租之一部或全部,須經仲裁委員會調解后始生效力。
《條例》規定:土地問題、租佃問題以及與土地之一切糾紛,均由仲裁委員會調解之;仲裁委員會由政府代表及業主、佃主三方組成,但在仲裁調解范圍內,政府代表有最后決定權;仲裁委員會必須根據抗日高于一切的原則,尊重業、佃雙方之利益及意見而仲裁或調解之。《條例》還規定:各鄉設立土地委員會,處理荒地及公地之調查;土地糾紛未解決前,其土地之精英屬于耕者,如有強行收回或阻止耕者,則依法懲處之。
從上述可看出:瓊崖抗日根據地的土地政策,完全不同于土地革命時期的土地政策,既不是取消封建剝削,廢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和消滅地主經濟,也不是原封不動地維護封建剝削,毫無限制地保存封建土地所有制,更不是發展地主經濟。而是減輕和限制封建剝削,調解和照顧農民與地主雙方的經濟利益,使其有利于團結抗戰,適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要求。這體現了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維護了瓊崖各民族、各階層人民的利益,對于發展瓊崖抗戰力量,鞏固抗日革命根據地,動員人力、物力、財力進行抗戰起到了重要作用。
1941年7月,瓊山縣各區、鄉抗日民主政府和各界民眾代表會議在咸來鄉新云村召開,選舉成立瓊山縣抗日民主政府。縣、區、鄉抗日民主政府認真貫徹《抗戰時期施政綱領》和《暫行土地條例》等抗日方針政策、法令,積極貫徹中共瓊山縣委各項決策,組織動員各階層人民起來參加抗日斗爭,在全縣各區鄉村開展群眾性的支前運動;動員青壯年參軍參戰,開展“捐槍、買槍、收槍”活動,開展捐獻“一斗米、一元錢、一顆彈”的活動。
瓊山縣委響應黨中央“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開展生產自救。由于日偽軍的反復“掃蕩”,根據地軍民的生產、生活遇到很大困難,瓊山縣委根據瓊崖特委的指示,組織與動員根據地軍民發展農業生產,解決抗日軍民的吃飯、穿衣問題。主要措施:一是組織集體開荒生產。各區、鄉按縣委的部署,對本區、本鄉的荒地、荒田、荒坡作了調查,組織軍民將荒地開墾,種上農作物,收獲后或上市出售,將得款上交轉給部隊,或將實物上交。瓊山四區這方面作得最好。二是開展互耕協作,發展生產,幫助軍烈屬或孤寡病弱的家庭播種、收獲,維持群眾生活。根據地的農業生產收成基本保障軍民的吃飯問題,穩定根據地的人心,從而鞏固了抗日根據地。
同時,瓊崖特委和瓊山縣抗日民主政府組織精干力量,在淪陷區趁夜色下到農村,發動和組織人民群眾抗繳敵人糧餉,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并收集公軍糧。征收公軍糧的目的是保障抗日軍隊的日常糧食供給,而且是根據百姓的家庭貧富情況征派的,重點對象是地主、富農、反動派的家屬和家在農村的城鎮資本家。具體做法是由瓊山縣分派到各區,區分派到鄉,鄉分派到保,保分派到戶。征收公軍糧,在民主區、根據地是收實物,非民主地區及半民主地區的一部分收代金,體現了民愛軍,軍愛民,軍民一條心,驅逐日寇,消滅國民黨反動派的共同愿望。
參考文獻:
[1]陳植.海南島新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17.
[2]瓊崖武裝斗爭史辦公室.瓊崖縱隊史[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6:97.
[3]海南行政區檔案館.瓊崖革命根據地財經稅收史料選編(一)[M].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1984:69.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