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小燕
【摘 要】有效的美術課堂教學離不開有效的美術教師。有效的美術教師需要以自己的專業成長為基礎,從而保證美術教學能力的不斷提升,促進美術課堂教學的完善。但有效的美術教師不只是掌握了所有關鍵教學行為和輔助教學行為的人。教學所需要的,遠不止有關如何執行個別行為的知識。有效的美術教師則必須在不同程度上處理各種個別行為,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這需要精心安排關鍵行為和輔助行為,把它們組合成富有意義的模式和節奏,在課堂上達到教學目標。
【關鍵詞】課堂教學;有效的美術教師;教學行為
1. 美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決定因素——有效的美術教師
美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離不開有效的美術教師。何為有效的美術教師呢?有必要了解一下一個有效美術教師應該具備的有效教學至關重要的五種關鍵行為和與有效教學有關的五種輔助行為:
1.1五種關鍵教學行為
1.1.1能夠清晰地授課:有邏輯的、逐步進行的次序,清晰易懂的授課,沒有分散學生注意力的不良習慣。
1.1.2能夠多樣化教學:多樣的教學材料資源、多樣的提問、反饋和教學策略等。
1.1.3能夠把握任務導向:學生的學習成就(內容)導向,而不是過程導向,使內容覆蓋面盡可能大,教學時間盡可能多。
1.1.4能夠使學生的精力投入學習:限制分散注意力的機會,使學生能夠根據教學內容進行操作、思考和探詢等。
1.1.5能夠把握學生學習的成功率:把60%~70%的時間,用在能給學生帶來中高水平的成功率的任務上,尤其是在講解式和傳授式教學中。
1.2五種輔助教學行為
1.2.1能夠充分運用學生的想法:運用學生的回答促成教學目標,讓學生使用自己的想法、經驗和思維模式等,詳細闡述和拓展所學的內容。
1.2.2能夠恰當地組織教學活動:能夠在一堂課里始終提供組織和心理策略,用多種要求創設活動結構。
1.2.3能夠適時地提問:運用內容問題(直接)和過程問題(間接)傳達事實與知識,并鼓勵學生探詢和解決問題。
1.2.4能夠積極地探求新的信息:誘導、澄清、探求額外信息,必要時調整方向。
1.2.5能夠保持教學的熱情:在課堂講授中通過語言的抑揚頓挫、手勢、目光接觸以及活力等展示教師的激情、投入、興奮和興趣。
2.我所認識的有效的美術課堂教學
一堂好的美術課能使學生通過對美術作品或生活中美的事物的感受與體驗,來產生創造性的思維。什么是有效的美術課堂教學?以下通過一個案例加以分析。
2.1教學設計實錄
那天,是給高一(27)班上美術欣賞課——中國古代山水畫
這堂課的教學目的:
(1)認知目標:使學生初步了解中國古代山水畫的藝術特色,及其在歷史長河中是如何發展和完善的。達到開闊眼界,培養健康的審美趣味,提高藝術欣賞能力和樹立準確的審美觀。
(2)情感目標:重視培養學生的個性心理品質,將教材內容有機地轉化為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自我感受、自我激勵和相互合作中大膽想象,講出自己的主觀感受,以培養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操。
導入部分:
通過模擬旅游的情境導入。
教學內容:
a.介紹中國古代山水畫的基本概念,發展的歷史及其畫法和藝術風格。
b.介紹每個時期一到兩名最具代表性的畫家的畫。
課上看到學生趴在座位上,我就插入一個與課有關的笑話。在講作品時主要讓學生體會畫中的意境,讓學生去感受,講到馬遠的《寒江獨釣圖》,引用了柳宗元的《絕句》,我讓學生結合詩與畫去體會。接著請學生根據自己對這首詩的理解,把詩中的意境用自己的方式畫出來。有幾個學生很快就畫完了。我讓小作者自己向大家說說他的繪畫意圖與畫畫的感受,接著我讓其他學生根據所學的知識來評她的畫,大家不但能夠很仔細的觀察畫面的表現,而且還能深入畫的內涵,講出了自己的主觀感受。最后我對她的畫進行講評,并適當地給予贊揚。
2.2教學有效性分析
(1)這節美術課教學是通過情境導入方式啟發,喚起學生舊有的生活經驗與美術學習的興趣,并特別強調課題教學中的師生互動,以學生為主角,老師主要起到引導與合作伙伴作用的教學方式,使大部分學生面對一幅陌生的作品,由以前無想法,到現在能夠有條理的講述自己的視覺感受,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2)美術學科表現方面,在中學美術課堂上是比較難以解決的老問題。對于正常開課情況下的美術文化學習方式,具體的人文文化傳遞與學科表現過程往往會發生割裂的情況,即欣賞歸欣賞,表現有陷入到具體的固化性技能中,沒有一種通過美術文化潤澤,開啟學生潛在美術表現能力的過程。
通過這堂課,使我明白了美術課堂教學有效性離不開有效美術教師,新課改對美術教師的要求更高了。
3.如何提高美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3.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俗話說,熱愛是最好的老師,任何學科的學習,只有學生感興趣了才能主動去學習,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情緒才能真正地調動起來。這是優化美術課堂教學的重要前提。
因此,如何調動學生美術課學習的興趣,成為一個有效美術教師要始終關注的問題。
3.2課堂教學氛圍要愉快
課堂氛圍是師生共同在課堂上創造的心理和環境氛圍。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藝術的核心是作品情感的表達與喚起欣賞者的共鳴。能夠在情境中獲得文化上與藝術表現能力上的多方面收獲,這是美術課堂教學的關鍵。
3.3注重對學生的個性化教育
每個學生都有其自己的個性,這就要求美術老師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的個體,采用不同的方法來進行教育。美術是最具個性化和創造性的。
【參考文獻】
[1]〔美〕加里·D.鮑里奇著,易東平譯.吳康寧審校.《有效教學方法》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傅道春編著.《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3]傅道春著.《新課程中課堂行為的變化》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4]〔蘇〕尼·阿·德米特里耶娃著,馮湘一譯.《審美教育問題》知識出版社,1983年版
[5]《課題動態》——“素質教育中高效率學習的心理機制研究”階段性成果報告,2005年第6期(總第34期),2005年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