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摘要:本文分別從高職思政課堂生態化設計的論域、反思以及前瞻這三個角度著手分析,以期能夠構建出更加高效完善的高職思政生態課堂,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高職思政 生態化設計 思政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6-0148-01
高職院校在我國高等教育領域中占據了較大份額,其同時肩負著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的雙重責任。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現代人的思維觀念、價值觀念以及道德觀念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變化,這些改變也給高職學生帶來了直接的影響。為了能夠幫助高職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高職院校需要進一步提高對思政課程的重視程度,積極構建符合當代大學生學習需求的生態化思政課堂,從而將思政教育的真正價值發揮出來。
一、高職思政課堂生態化設計的論域
最近幾年,隨著新課改工作的不斷深入,我國高職院校的思政教學模式也相繼作出了幾點創新:首先,從單一化的知識灌輸轉變為師生互動;其次,從大班授課轉變為小組學習;再次,由封閉管理轉變為課外延伸;最后,由黑板教學轉變為信息技術教學等。毋庸置疑的是,這些改變為高職思政課程教學水平的提高創造出了有利條件,并有效增強了高職學生對思政課程的學習積極性。然而,當我們靜心下來透過現象看本質,并采用理性反思的方式對高職院校思政課程的教學現狀進行分析,就不難看出,思政課程的教學方法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諸如知識面狹隘、教學深度不夠、教學體系不完整、授課方式呆板以及教學內容單一,等等。
高職院校作為培養學生意識形態最重要的場所,不僅需要肩負起傳播思政理論與傳授學習方法的責任,同時還要從學生的角度進行思考,進一步提高思政課程內容的趣味性與感染力。為此,從論域層面分析,高職思政課程要找出生態化設計的準確切入點,并對現有的教學方案作出適當的調整。
二、高職思政課堂生態化設計的反思
經過對高職院校生態化思政課堂的應用現狀進行了解后可知,影響生態化設計教學價值發揮的主要因素為以下三點:
首先,相較于普通高校中的大學生來看,高職學生的心理狀態與情感變化更加復雜。由于目前絕大多數的高職生都為95后的獨生子女,他們一方面在家庭中受到了萬般寵愛,另一方面又因在高中階段的學習成績不理想,受到了老師的忽視,這種矛盾的感受容易導致高職學生出現自卑、多疑等心理,學習積極性不強。
其次,思政課程的教學內容不具備吸引力。在信息時代背景下,高職學生因自我控制能力不強,難以避免地會受到“拜金主義”與“功利主義”的影響。而思政課程的內容大多都是一些紙上談兵的大道理,很難調動起高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學效果較差。
最后,師生關系不平衡。高職思政教育者總是將學生當成自己開展教學活動中的一分子,并沒有充分發揮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在這種“權威”與“被動”的失衡關系中,學生與教育者之間的距離變得越來越大。
三、高職思政課堂生態化設計的前瞻
生態化課程的構建目的是調整師生在課堂中的關系,教學活動不再是單方面的知識輸出,而是在一來一往的交流互動中完成。高職思政課程的生態化設計應重點突出人與自然、人與環境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狀態,爭取在較短的時間內構建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生態化教學觀念認為,在相同的土壤條件中,并不會出現成長不均衡的情況,平等的良好關系狀態會讓學生充分感到被尊重、被關愛,從而開始主動參與由教育者設計的教學活動。
(一)激活生態化教學中的有效影響因子
在傳統的高職思政課程中,教育者一直處于主導地位,他們的教學目的就是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并讓學生在吸收新知的同時構建出自有的知識體系。為此,高職思政教育者在日后的教學過程中,應當經常性地深入到學生中間,全面掌握高職學生的學習需求與接受能力,盡可能地應用一些比較貼合高職學生日常生活的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除此之外,在同高職學生進行互動交流時,教育者要采用通俗易懂的授課語言,從朋友的角度出發來幫助高職學生分析他們所面對的問題,將更多的教育重心放到對高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上,將生態化思政課程中的有效影響因子全面調動起來。
(二)營造開放性較強的教學環境
對于正處于情感懵懂階段的高職學生來說,如果要進一步提高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與動手實踐能力,就必須按照次序來完成知識、情感、內涵、信任以及行動等各個教學步驟。高職思政教育者需要為學生創造出一個開放性較強的學習環境,讓他們在接受課堂教育的同時有更多的機會走出學校。教育者可以根據不同專業的教學特點,根據教學大綱的實際要求來組織高職學生參加志愿者服務、社會調研以及工作崗位考察等課外活動,讓學生可以在真實的社會環境中驗證自己在課堂中所學習到的理論知識。此外,通過加強課外實踐,還可以充分調動起學生對思政課程的學習興趣,為他們創造出更多展示自我的機會。
參考文獻:
[1]郭曉娥.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現狀及教育的思考[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4(3):89.
[2]鄭英.從邊際效用遞減規律看課堂“干擾”現象[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2):63-64.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