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婷婷
摘要:吸引幼兒注意,需要采取豐富的教育手段,以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從而督促他們培養良好的學習動機。在實際的社會教育中,因為每個幼兒的實際經驗與社會活動的設計感知是不一樣的,因此,在教學中某些內容幼兒是很難理解的。這種情況下,可以讓幼兒們通過教學情境主動探究和自我思考,以完善幼兒的知識結構,從而大大提高幼兒學習的能動性,吸引幼兒主動去學習,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促使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關鍵詞:幼兒 信息技術 社會教育
中圖分類號:G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6-0161-01
幼兒社會教育是指以發展幼兒的社會性為目標,以增進幼兒的社會認知、激發幼兒的社會情感、培養幼兒的社會行為為主要內容的教育,是幼兒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幼兒社會教育與信息技術之間的利弊。
一、運用信息技術,增加幼兒學習的興趣
教育學家們的研究表明,要吸引幼兒注意,需要采用豐富的教育手段,以此來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從而督促他們培養良好的學習動機。我們都知道,現代多媒體技術具有可操作性、多樣性、藝術性和創造性的特點。多媒體技術通過絢爛的畫面和聲音的播放,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幼兒能夠理解的視聽形象,從而讓社會教學活動活潑生動,以此激發幼兒的學習潛能。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根據幼兒現階段的年齡特點,通過多媒體設備下載需要的教學素材,利用ppt做成課件,通過白板電腦向幼兒播放。我們對素材進行歸檔整理,教師們可以重復使用,合理地共享資源。
二、運用信息技術,分析教學重難點
在實際的社會教育中,因為每個幼兒的實際經驗與社會活動的設計感知是不一樣的,在教學中有些內容幼兒是很難理解的。在以往的傳統社會教學中,對于大部分的抽象事物,總會局限于教師口述或者普通傳授式教學,雖然老師也會使用一些直觀掛圖和模型,但幼兒仍然很難理解,導致整體的教學效果并不好。在實際的教學當中,大量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提升教學成效。理想的幼兒園社會教育必須具有實感性,要讓幼兒在做中學,通過真實的體驗來學習。
三、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育要體現幼兒的主體地位,應充分調動幼兒學習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在幼兒社會活動教學里使用多媒體教學的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拓展幼兒的思維,開闊幼兒視野,這樣可以讓幼兒們通過教學情境主動探究和自我思考,完善幼兒的知識結構,從而大大提高幼兒學習的能動性,吸引幼兒主動去學習,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促使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社會活動課《遇到火災怎么辦?》教學中,教師根據火災的情境設置按鈕圖標,讓幼兒自己去操作,當幼兒點擊相應的圖標,就會出現聲音提示“你答對了,你真棒”,幼兒會根據提示哪種行為是正確的,每次操作都會有這種提示,我們通過這樣形象的教學讓幼兒更直觀地去學習哪種行為是正確的,哪種是錯誤的。在社會教學中,多媒體的運用如圖像、聲音和色彩,能夠引導幼兒的認知,形成正確的思維模式,調動幼兒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孩子們在輕松自由的情境教學氛圍中提高觀察事物、分析事物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和創新精神
依托多媒體的特性,教師以課程為基礎為幼兒設計不同的教學場景,以有效地激發幼兒認知的興趣,培養其創新精神。我們都知道,如果幼兒對知識或者事物興趣濃厚,注意力就會越發的集中,而幼兒們的注意力越集中,教學效果就越好,幼兒的記憶能力得到增強,更樂于積極思考,他們的思維活動就越積極。比如,在社會課《生活中常見的標志》實際教學中,教師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幫助幼兒了解和認識標志,當屏幕展現出各種標志的時候,幼兒們積極舉手,說明在哪里見過并講解這些標志都有哪些作用,老師借助多媒體設備讓幼兒進一步了解標志的實際作用和用處。
在社會活動課中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豐富幼兒社會活動課的種類,開闊了幼兒的視野,提高了幼兒的自主學習能力,發揮了教師的能動作用,從而優化了社會活動課堂,推動了幼兒素質教育的進程。如果多媒體技術運用不當,將達不到該有的課堂教學效果,甚至適得其反。
五、社會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思考與問題
(1)幼兒園的社會教育是一個長期潛移默化的過程。我們不可能通過某一個社會活動或者一節課來完成每一個孩子某種社會性品質的發展和提高,所以社會活動效能需要建立一套長遠、有效、相對合理的評價體系。
(2)社會教育背景是建立在社會這個大環境之下的,如果脫離了社會,我們的教育再優秀也會遭到淡化和吞噬。因此,尋求家庭、社區乃至整個社會的配合,共同來培養孩子,促進孩子的社會性發展是需要我們研究的重點。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