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藝
摘要:幼兒禮儀是指幼兒在幼兒園、家庭、社會活動等不同環境中應該遵守的一些簡單的行為規范。幼兒禮儀教育對樹立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至關重要,同時對于弘揚我國優良的禮儀傳統,構建幼兒完美人格,促進其文明素質的形成,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由于當前中國特殊的家庭結構,導致許多孩子缺乏道德禮儀修養。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布置環境突出文明禮貌氛圍,通過老師良好的示范,家長的配合,節日的熏陶等來對幼兒進行禮儀教育。
關鍵詞:幼兒禮儀 教育 行為養成
中圖分類號:G6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6-0180-01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自古就有“不學禮,無以立”的說法。而3至6歲是一個人道德觀念形成和個性傾向化的萌芽期,可塑性很強,是各種行為能力養成的關鍵期,也是禮儀教育的黃金時期。而我國的幼兒大多數以獨生子女組成,在家備受關愛,家長缺乏正確的教育理念,導致幼兒常常以自我為主,不懂得謙讓有禮,在一點小事上都互不想讓,缺少禮儀修養。所以,幼兒生活中的禮儀教育便顯得格外重要。那么如何將禮儀教育運用到幼兒社會活動中呢?
第一,幼兒園環境布置要時刻突出文明禮儀的氛圍。
“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則與之化矣;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則與之化矣。”孔子的話其實說的是環境熏陶對人的深遠影響問題。環境的熏陶具有很強的教育感染力,而幼兒園的環境教育是可以潛移默化的對幼兒產生影響的。所以,在幼兒園里,要充分利用環境中每一個可以利用的地方,有意義、有目的地開展禮儀教育。并且可以根據幼兒近期的表現和相應的社會背景,對其教育內容進行替換,要讓幼兒覺得有新鮮感,貼近幼兒生活,容易讓幼兒理解并接受。可以用圖畫式把禮儀教育的內容粘貼在走廊和操場上。如:上下樓梯時需要站好隊靠一側通行,一個小男孩做噓的動作讓小朋友們理解在公共場所不要大聲喧嘩等。也可以在班級中開展“文明禮儀小明星”的評選活動,或者通過幼兒日常文明禮貌表現給予頒發禮儀小愛心,用來鼓勵幼兒爭做文明禮貌的好孩子,讓文明禮貌的行為能夠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并讓幼兒習慣這種日常禮儀氛圍。讓幼兒以遵紀守禮為榮,從而潛移默化地促進幼兒文明禮儀行為習慣的養成。
第二,幼兒教師要以身作則,為幼兒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
幼兒教師在幼兒日常教育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尤其幼兒年齡小,心智尚處于發育階段,往往對幼兒教師有崇拜和模仿心態。所以,我認為,幼兒園老師要利用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抓住教育契機,隨時進行教育。老師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則,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處處做幼兒的表率。讓幼兒明白好的榜樣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彬彬有禮,落落大方的。
第三,通過傳統節日的熏陶,加強中華傳統美德教育。
中國傳統節日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而如今西方文化的沖擊使很多孩子只知圣誕不知重陽,這對于我們傳統禮儀教育沖擊是很大,所以要通過傳統節日的教育來讓孩子了解、傳承我國的傳統美德。
我們可以創設“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宣傳欄,結合節日活動向家長和孩子介紹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的來歷和民間風俗活動。并針對不同節日和不同幼兒的年齡特點設計了不同的活動形式,有主題式慶祝活動、有動手操作活動、還有走出學校的社會活動實踐,每個傳統節日都能用多種形式進行開展,通過一系列教育活動,讓幼兒了解這些傳統節日的由來、節日的風俗習慣及其象征意義,以及這些節日所代表的中國傳統禮儀教育,讓幼兒在節日的熏陶中理解中華傳統美德,例如尊老愛游、尊師重教等優良傳統,并在日常社會活動中運用。
第四,通過日常教學活動來鞏固禮儀教育。
幼兒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滲透幼兒禮儀教育內容,教師要注意語言規范,文明用語,使幼兒時時刻刻受到良好語言和行為習慣的熏陶,引導幼兒使用禮貌用語,讓“請”“您好”“謝謝”“對不起”“沒關系”等禮貌用語成為一種語言習慣,時刻貫穿在社會交往中,同時也要著重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禮儀習慣,如坐姿、站姿、走姿等。也可以將教學內容用情景模擬的形式展現出來,通過角色扮演,讓幼兒既了解所學內容,又在學習中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使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懂得在人際交往中要互相尊重、謙虛恭敬、相互諒解的道理。
第五,強調家長的責任性,在家長的配合下開展家庭禮儀教育。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以家長能夠以身示范,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是對孩子進行禮儀教育的重中之重。幼兒的模仿性強,他們是在模仿中學習做人的,而父母是孩子在生活中主要的模仿對象。如果父母平時尊老愛幼,關心他人,這種善良的情感行為會深深地影響孩子。因此,在家庭生活中,只有家庭成員之間相親相愛、尊重有禮、和睦美好,才能培養出有教養的孩子。所以,幼兒教師應與家長緊密聯系,根據幼兒在園內的表現,從中發現問題,與家長共同探討后,得到家長的支持,找到解決的方法,有針對性的幼兒進行文明禮貌教育,這樣才會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第六,加強幼兒社會實踐活動,在活動中理解運用禮儀。
幼兒園應適度組織各種社會實踐活動,讓幼兒走出常規的生活交往范圍,在社會活動中體現禮儀的教育內容,幼兒更容易接受。幼兒園應多為幼兒創設條件與機會,組織實踐與交往,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性,讓幼兒走出校園走向社會進行禮儀實踐鍛煉。如春秋掃墓種樹活動,活動前幼兒與教師可以共同討論公共場合應注意的行為要求等,例如文明乘車,愛護環境等。或者組織幼兒上劇場看演出,讓幼兒親身體驗如何文明觀影、鼓掌致謝等。通過組織一系列社會禮儀實踐活動使孩子們的行為實踐,情感體驗、禮儀行為不斷得以鞏固。
責任編輯: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