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瓊瓊
摘要:在高校舞蹈課程建設中,課程設計是舞蹈課程建設和教育教學工作中的一個頂層設計問題。在高校舞蹈教學中,課程設計是一個有目的、有計劃、有結構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以等系統化的創新活動。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拓寬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漢族民間舞《東北秧歌》為例,對舞蹈課程教學的各個環節進行了創新的設計。
關鍵詞:舞蹈;課程;教學;設計
一、高校舞蹈課程教學設計的重要性
2016年,教育部明確要求:“深入推進高校創新教育改革,把創新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各環節”,因此,創新教育成為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突破口。課程設計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側重于技術層面,是課程工作者從事的一切活動,包括他對達成課程目標所需的各種因素、技術和程序,進行構想、計劃、選擇的慎思過程;另一個層面更為側重具體設計前的理論研究和準備。教育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對課程的研究并擬訂出課程學習方案,為決策部門服務,擬訂教育教學的目的任務,確定選材范圍和教學科目等都屬于課程設計活動。課程設計的過程中涉及到很多方面的課程要素,最主要的課程要素包括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學生的學習活動以及課程評價等。
高校舞蹈課程的教學目標是舞蹈課是音樂表演專業學生的一門必修課和主干課程,通過本門課程的學習,培養能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德、智、體、美諸方面全面發展的,具備扎實的舞蹈專業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較高的舞蹈表演能力和創編能力,能在社會藝術團體、企事業單位等從事藝術工作的應用型演員和文藝骨干。而課程設計作為創新教育的一種重要的表現形式,在高校舞蹈教育環境中,科學促進了學生獲得實踐性的知識,是促使學生全面發展的具有教育性經驗的教育活動。舞蹈課是高校音樂表演專業學生的一門必修課和主干課程,對提高學生的審美、氣質、表演能力起著重要的作用,為提升高等教育發展新水打下了堅實基礎。
二、創新舞蹈課程設計的教學內容
教師在進行舞蹈課程設計時,必須把舞蹈課程的理論知識打碎、揉爛,刪繁就簡、降低學習難度,形成以知識應用為主、理論為輔的舞蹈課程教學框架。采用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科學方法,不斷激發學生對舞蹈課程的學習興趣,促進高校舞蹈教育的科學發展。下面以漢族民間舞《東北秧歌》為例,對舞蹈課程設計進行探索與實踐:
教學目標
我將教學目標分為:能力目標、知識目標與素質目標三個方面。
1.能力目標:準確掌握東北秧歌的體態,能運用三種動律完表演基本動作;能夠準確使用手絹花舞蹈;能夠準確流暢的表演短句組合。
2.知識目標:了解東北秧歌舞蹈風格特點;掌握動作表演技巧。
3.素質目標:增強學生對我國豐富舞蹈文化的熱愛,提高了學生學習舞蹈的興趣;培養學生團結協作,追求創新的職業情操。
(二)能力訓練任務
任務1.介紹漢族舞蹈歷史文化、舞蹈風格、表演形式。通過電視教材演示,使學生更直觀了解東北秧歌舞蹈的風格特點,認識體態、動律的形成標準以及本單元的學習內容。
任務2.掌握東北秧歌三種動律,完成基本動作。
任務3.協調掌握動作短句。
任務4.等夠準確把握舞蹈風格,結合音樂完成短句組合。
(三)案例和教學材料
(指教材或講義、課件、參考資料、儀器、設備等)
案例1.電視教材選用《中國民族民間舞教程》北京舞蹈學院民間舞一年級教材。
案例2.參考《中國民族民間舞教材教法》自編講義。
案例3.選用東北音樂傳統音樂。
儀器、設備。電視機、DVD、錄音機。
三、創新舞蹈課程設計的教學過程
在民間舞《東北秧歌》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欣賞舞蹈作品提高對舞蹈藝術的審美能力,加深對中國漢族內涵豐富的舞蹈文化的進一步了解,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舞蹈的興趣。
動律練習使學生準確把握東北秧歌舞蹈特有的身體運動規律,使舞蹈表演更加優美、協調、舒展流暢。通過匯報表演可以提高學生的舞臺表演能力,對標準動作的清晰識別,提高教學效果。具體的教學過程如下:
四、科學把握舞蹈的音樂節奏
音樂節奏在舞蹈音樂的諸要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有人把它比喻為音樂的骨架或舞蹈的骨架也是不無道理的。因此,學生在舞蹈的訓練中,要科學把握舞蹈的音樂節奏。
《東北秧歌》的傳統樂曲多為2/4拍,亦有4/4拍或1/4拍(流水板)。節拍重音不一定在每小節的第一拍,有時出現在小節中間(4/4拍子的第三拍)或最后一拍。節奏富有變化,特點之一是大量運用附點音符,特別是在中速或慢速的樂曲中,這樣的音樂與舞蹈“出腳快、落腳穩”的韻律特點十分協調。
還有一種節奏處理也很有特色,嗩吶慢吹與打擊樂器緊打相結合。嗩吶吹“浪頭”長音(常用“破工”技巧演奏),用傳統換氣方法邊演奏邊換氣,而同時打擊樂器配以各種鼓點或即興演奏,這種緊打與慢吹的結合,使秧歌表演的氣氛熱烈,情緒激動,很有藝術效果。其節奏特點在于體動節奏和音樂節奏通過錯位形成一種節奏落差,它具體表現在《東北秧歌》的主要步法“踢步”上。踢步的做法是:一腳踢出時快而有力,快出快回,在空中停留的時間要短,收回時,雙腿著地時間要長,這踢出去的“短”和收回時“長”形成了東北秧歌的節奏差異,形成了民間舞《東北秧歌》韻律特點。
總之,音樂與舞蹈是形影不離而相互促進的重要因素,只有準確把握舞蹈中的音樂節奏,才能使舞蹈藝術錦上添花。
綜上所述,在民間舞《東北秧歌》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科學設計教學內容,采用內容與舞蹈作品相結合,作品與民族民間音樂相結合的建設方法,使學生能夠科學把握舞蹈的內涵。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藝術素養;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相互幫助的團隊合作意識;培養學生終身學習、主動發展,追求創新的職業情操。促進高校舞蹈教育的科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