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苾璐
[摘 要]本文從經濟收入角度考察農村勞動力的健康公平情況,為促進健康公平、優化衛生資源配置提供基礎信息及參考依據。筆者應用中國勞動力動態調查(CLDS2014)的調查數據,主要利用SPSS 21.0軟件對兩變量進行回歸分析,計算農村勞動力健康集中指數,對農村勞動力的健康公平性現狀進行分析。結果顯示:不同收入組在自感健康之間的差異具有顯著性(x2=690.066,p=0.000),自感健康狀況的集中指數為0.203。對于收入狀況存在差異的各個群體而言,每個群體的健康狀況也存在顯著差異,即富人的健康狀況相對更好,窮人的健康狀況相對更差。
[關鍵詞]收入;集中指數;健康公平;自評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8.076
[中圖分類號]R1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7)08-0-02
健康公平是人類的基本需求和權利。197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2000年人人享有基本衛生保健”的實質是對健康公平的追求。本文研究的健康公平是指所有社會成員均有平等機會獲得盡可能高的健康水平,它要求每一個社會成員均應達到其最佳健康狀態。我國學者胡琳琳 等認為,經濟收入是健康不公平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維度,該觀點得到了大多學者的認同。本研究試圖采用中國勞動力動態調查(CLDS2014)最新的調查數據,從經濟收入角度來對我國農村勞動力的健康公平性進行定量分析。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調查對象為農村勞動力(年齡為15~64歲的個體成員),以國內29個省市(除港澳臺、西藏、海南外)樣本作為研究對象。樣本運用多階分層抽樣方法,采用輪換樣本追蹤方式,剔除部分存在缺失值的樣本,篩選后得到13 429個有效樣本。
1.2 數據與變量設定
本文所使用的健康數據和收入數據來源于2014年CLDS橫截面數據(經過整理和更新的面板數據)。被解釋變量為健康狀況,采用自感健康(SAH)作為衡量指標。CLDS(2014)問卷中針對自感健康的問題是:您認為自己現在的健康狀況如何?回答包括五個選項,分別是“非常健康”“健康”“一般”“比較不健康”“非常不健康”。本文被解釋變量自感健康分為五個等級,分別用1、2、3、4、5表示。SAH均值越高,表明該收入階層人群的自我評價越差。
收入是另一重要變量,CLDS問卷中農村勞動力的2013年各類總收入包括農業收入、工資收入、經營收入等。本次研究把受訪者年收入劃分為5個等級,同時進行分組,分為低收入組、中低收入組、中等收入組、中高收入組與高收入組。
1.3 研究方法
采用集中指數(CI)法,通過觀察人口健康因素和收入階層之間的協方差,獲得收入因素影響下的健康分布的CI,其取值范圍為[-1,1]。計算公式表示為:CI=2cov(x,y)/μ,其中,cov(x,y)是收入等級相關秩x和健康水平y的協方差,可以通過y對x求回歸時求得。μ是平均健康水平。集中指數CI=0,表示某變量絕對公平,如該變量是反映健康水平的變量,說明健康水平在不同經濟收入組之間的分布完全均勻;當CI為正值,說明高收入人群的健康狀態更佳;當CI為負值,則說明低收入人群的健康狀態更佳;CI值偏離0越遠,表明該變量不公平程度越高。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應用單因素描述性統計分析、S-N-K檢驗、回歸分析等。
2 結果與分析
2.1 一般情況
調查樣本13 429個。其中男性6 379人,占47.5%,女性7 050人,占52.5%;2013年總收入為低收入組的占總體的31.1%,中低收入組占22.8%,中等收入組占18.3%,中高收入組占12.2%,高收入組占15.6%。可見,在低收入組和中低收入組之間的人數較多。其中,低收入組人數占比最高,達到了31%。中高收入組和高收入組分別約占總體的12.2%和15.6%。從圖1可知,2013年個人總收入均值為22 765.77元。這表明,我國經濟發展還落后,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其中,分布的峰度為147.217,是“尖峰”分布,偏度為9.276,表明分布圖是右偏的。
2.2 農村勞動力健康狀況分析
將自感健康(SAH)作為衡量健康的主要指標,對自感健康狀況進行描述分析。
自感健康狀況為“非常健康”的農村勞動力占比21.0%,自感健康狀況為“健康”的占39.5%,自感健康狀況“一般”的占24.4%。總的來看,絕大部分農村勞動力的健康狀況是一般、健康或非常健康,僅有15.1%的農村勞動力健康狀況不是很理想,認為自己的健康狀況為“比較不健康”或“非常不健康”。
2.3 不同經濟收入水平農村勞動力的健康比較
從表1中可以看出,隨著收入的不斷增高,農村勞動力的自感健康狀況呈上升的趨勢。低收入組的自感健康評價為“非常健康”的占12.0%,高收入組自感“非常健康”的占32.1%。另外,自感健康評價為“比較不健康”和“非常不健康”,低收入組分別占比20.2%和2.6%,高收入組分別占比4.3%和0.1%。可見,隨著收入等級的增加,自感健康“比較不健康”和“非常不健康”的比例在逐漸降低。經卡方檢驗和S-N-K檢驗(見表2),不同收入組在自感健康之間的差異具有顯著性(x2=690.066,p=0.000),隨著農村勞動力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相應的健康水平也不斷提高,但收入的高低仍可能是農村勞動力健康狀況的影響因素。
2.4 不同經濟收入水平下的健康公平性分析
以不同收入水平的視角來研究公平性問題是最常見的研究思路。本文也將遵循該思路,研究收入不同的情況下,農村勞動力的健康狀況是否存在不公平性問題。當然,研究方法仍為集中指數,主要分析農村勞動力不同收入水平與自感健康狀況SAH的集中指數(見表3)。本文假定如果不同收入組的農村勞動力,其自感健康狀況是一樣的,則認為該健康狀況從收入角度來說水平(絕對)公平,其對應的情況是收入情況與自感健康狀況的集中指數等于0的情況;如果高(低)收入組的農村勞動力,自感健康程度相對要好(差)些,則認為該健康狀況在收入視角下垂直公平,其對應的收入情況與自感健康狀況的集中指數應該是大于0;相反,若低(高)收入組的農村勞動力,自感健康程度相對要好(差)些,則說明該健康狀況從收入角度來說存在垂直不公平的現象,其對應的收入情況與自感健康狀況的集中指數應該是小于0的結果。
根據上述回歸結果(見表4),可計算出不同收入水平與自感健康狀況的集中指數為0.203。測算結果表明,對于收入狀況存在差異的各個群體而言,每個群體的健康狀況也存在顯著差異,即富人的健康狀況相對更好,窮人的健康狀況相對更差,窮人與富人之間存在顯著的健康差異,隨著農村勞動力收入水平的提升,農村勞動力的健康狀況也更好。由于0.203的集中指數結果較大,表明在窮人和富人之間的健康差異是非常明顯的。當然,根據健康公平的界定,可以判定農村勞動力健康在不同收入人群中的分布是不公平的,是傾向于富人的,即農村勞動力中富人的健康狀況更好。
3 結 語
研究發現,不同經濟收入水平的群體的健康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且自感健康的集中指數為正值,提示健康狀況在不同經濟收入分組中呈現明顯的不公平性,即經濟狀況較好的農村勞動力健康狀況更好。針對上述研究結果提出如下政策建議。①發展社會經濟,提高農村勞動力收入水平的同時盡量減少收入不公平性;雖然經濟的增長不能自動導致公平,但經濟的增長可以創造更多促進公平的機遇。②發展教育事業,努力提高農村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提升其文化素質。③改善職業狀況,盡量在原有職業等級上有所提高。④重點關注低收入農村勞動力的健康狀況,在醫療政策上應給予一定的傾斜和更多的支持與幫助。⑤繼續深入開展健康公平性的研究,為制定改變目前居民健康狀況的政策提供參考依據。
主要參考文獻
[1]JH Bryant, KS Khan, AA Hyder.Ethics,Equity and Renewal of WHO's Health for all Strategy[J].World Health Forum,1997(2).
[2]胡琳琳.我國與收入相關的健康不平等實證研究[J].衛生經濟研究,2005(12).
[3]李慧娟,徐凌忠,王興洲.威海市城鄉不同社會經濟地位居民健康狀況公平性研究[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8(11).
[4]陳英,秦江梅,唐景霞,等.與收入相關的健康不平等及其分解[J].中國衛生經濟,2016(4).
[5]劉汝剛,李靜靜,王健.中國農村居民健康公平性及其分解分析[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6(8).
[6]J Safaei.Incomeand health Inequality Across Canadian Provinces[J].Health&Place,2007(13).
[7]任苒.健康與衛生保健的公平性[J].醫學與哲學,19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