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曄
語文教學中德育手段的多樣化
文/丁曄
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指出: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沒有教學,就是一種失去了手段的目的。新課標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中職階段的學生,處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語文教學作為一門基礎性的學科,首先應該承擔起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和文化修養的重任。因此,語文教師應該重視研究教材,最大效度地開發與利用語文學科中的德育資源與功能。
語文教材選文“具有典范性,文質兼美,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題材、體裁、風格豐富多樣,難易適度,適合學生學習”。這些名家名篇,不僅充滿先人才華的藝術性,而且極富人文性、思想性、德育性。因此,教師對教材文化底蘊進行充分挖掘,通過講解及對課文藝術化的情景設計,讓學生在情感上產生某種應激,真正情有所感,情有所鐘,情有所溺,從而達到文道統一。
以文本中愛國主義為核心的道德文化教育為例。德育教育是學校教育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中愛國主義教育又是學校德育的永恒主題。現行語文教材中包含生動、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元素:有孔子“克己復禮為仁”的入世思想以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處世原則;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愛民思想和忠君思想;王勃“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的報國情懷;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傲骨個性;杜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憂國憂民的抱負;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責任感;陸游“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的愛國情懷;魯迅“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的憂國思想;毛澤東“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豪情壯志……這些優秀人物身上閃耀著淡化個人、強化群體的人文精神,它們是強大的精神磁力,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也筑成了中國人的精神風貌。這些文章都能使學生批判地繼承古人的思想,得到人生的啟迪,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熏陶著他們的愛國思想。對這些名篇進行教學時,語文教師要努力引導他們秉承愛國之志、擇走愛國之路、學做愛國之人。
“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走出文本教材,積極組織學生開展課外活動,將德育融入活動之中,增添更加廣闊的育人天地。職中生精力充沛,樂于從事各方面的活動,易于在活動中受到影響,這種感染的深度和廣度甚至超過課堂之外,能夠學生的心靈上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終生難忘。因此,在課外活動中融入德育內容,深入素質教育,是語文這門基礎學科進行德育滲透的非常重要而且行之有效的延伸。
例如,在教授魯迅的著名小說《藥》這篇文章時,為了使學生深刻地領會上世紀初,中國國民的不覺醒和當時中國社會的黑暗現實,同時透徹地感悟魯迅先生那顆為國為民不斷思考的拳拳愛國心,學習先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教師可以借此機會布置第二課堂活動:請同學們把《藥》改編成話劇,精心排練后為學校藝術節準備表演節目。布置任務之后,教師要一直關注學生這個課外活動的發展動向,不時地指導他們如何體會、把握劊子手殺害革命者的兇殘、華老栓愚昧麻木的內心世界、革命者夏瑜未充分發動民眾的悲哀,要求他們必須充分理解魯迅先生對這種革命悲劇的痛心思考,告知他們只有深刻理解了這些內容,才能把握改編和排練成功的關鍵。為了讓學生更形象地理解人物和把握作品主旨,教師還可以運用多媒體教室播放電影《藥》讓學生集體觀看。這樣,學生在語文課堂外活動中潛移默化地補充了革命的歷史資料,接受了愛國主義教育,他們的排練和實踐會更加鞏固這種革命歷史主義和愛國主義思想,使其終身受益。
另一方面,在西方文化的強烈沖擊下,現如今,很多學生熱衷于過洋節,對中國 很多傳統節日卻表現得很漠然。眾所周知,中華民族的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傳統節日更是凝結著深厚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結,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思想精華和文化血脈。這些世世代代相傳的文化資產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習慣、宗教觀念和道德風尚,寄托了整個民族的憧憬,是數千年來一代代歲月長途中的盛會。
因此,為了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教師可以組織舉辦各類課外活動。譬如舉辦傳統文化知識競賽,如默寫古詩文等,舉辦古典詩詞朗誦會,舉行以傳播傳統優秀文化為目的的講座,組織學生參觀歷史人物紀念館或者重要歷史文化遺跡,觀看展現優秀歷史人物事跡的影視作品并開展討論等。舉辦“傳統節日知多少”的知識競賽時,可以針對常見的傳統節日,以辨析題、詩歌或故事形式的競賽內容出現,形式多樣,不僅能讓學生對各個節日的具體時間有清楚的了解,還能對節日的來歷有更明確的認知,增加課外知識。在辯論賽中,可以讓學生針對當前社會上一部分青年人漠視傳統節日卻重視洋節來談看法,學生們各抒己見,最終達成共識——傳統節日時刻不能忘,是中華民族的思想精華。還譬如到端午節的時候,可以開設“屈原專題講座”,運用多媒體等手段進行教學,通過讀屈原的作品,講屈原的人生經歷,品評屈原的精神,領悟屈原的偉大人格,發揚愛國主義精神。這些活動的舉辦,不僅可以增長學生的文化知識,擴大學生的視野,更能加深對傳統文化的了解,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
新課程的“實施建議”中要求,“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給學生創設語文實踐環境,開展多種形式的語文學習活動”,“生活處處皆語文,語文無處不生活”。當今學生,應是“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有為青年,而不應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平時要引導學生積極關注各方面的“社會熱點”,諸如“環保問題”、“節約能源”、 “民主與法制”、“構建和諧社會”等等;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參加適當的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活動,把語文學習引向家庭、社區、社會,在廣泛的生活實踐中活學語文、活用語文。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他們在實踐中增長知識才華,獲得許多課堂內學不到的東西。
除此之外,教師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響學生。《匯苑》:“師,法也,人之模范,所以傳道授業者曰師。”學校是實施德育的主要場所,而教師是德育工作的基礎力量。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按照師德標準的規范,嚴以律己,嚴謹治學,積極工作,熱愛學生,給學生樹立優秀的榜樣;以自己高尚的品德感染學生、影響學生、塑造學生,以情育愛,以德育人。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梁啟超說:“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未來的世界文化更加多元,國家之間競爭的本質其實是文化之間的競爭,因此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將青少年培養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有目標的四有新人是現代語文教學義不容辭的責任。語文學科是德育與智育的統一結合,作為語文教師,應立足于語文學科教學的深入探索,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充分發揮學科優勢,在教學中多角度多方位地滲透,把思想品德教育貫穿于傳授語文知識和聽、說、讀、寫訓練過程中,將更多的學生培養成品學兼優、具有健康人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作者單位:江蘇省江陰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