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臻
關鍵詞:網絡信息消費;大學生;高校圖書館;引導策略
摘要:文章分析了信息消費含義及我國網絡信息消費現狀,剖析了目前大學生網絡信息消費特點,探究了高校圖書館引導大學生網絡信息消費的策略。
在“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是網絡信息消費的一個特殊群體,其網絡信息消費行為、習慣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學業方向。高校圖書館作為大學信息中心,擔負著教育引導大學生信息消費方向的責任。高校圖書館應充分利用自身的各種實體及虛擬宣傳平臺,讓大學生了解圖書館,使用圖書館信息資源,并讓其養成良好的信息消費尤其是網絡信息消費習慣。
1.我國網絡信息消費現狀
1.1信息消費含義
鄭英隆最早在《信息產品消費的運行系統》一文中提到“信息消費”一詞,但沒有給出明確定義。之后,學者將其定義補充為:信息消費是隨著信息科學技術的發展及計算機和多媒體技術的普及應用,消費者直接或間接以信息產品和信息服務為消費對象的消費活動。從信息產業發展來看,信息消費涵蓋生產消費、生活消費、管理消費等領域,如:語音通信、互聯網數據及接人服務、信息內容和應用服務、軟件等多種服務形態;覆蓋手機、平板電腦、智能電視等多種信息產品;還包括基于信息平臺的電子商務、云服務等間接拉動消費的新型信息服務模式。
1.2我國網絡信息消費現狀
1.2.1消費群體規模大,手機網民占比高。2016年,我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了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12月底,中國網民規模達到6.88億人,互聯網普及率為50.3%;手機網民規模達到6.2億人,占比提升至90.1%,無線網絡覆蓋范圍明顯擴大,網民WiFi使用率達到91.8%。目前,我國有半數人群已經接入互聯網,網民規模迅速提升,同時網民個人上網設備進一步向手機端集中。
1.2.2城鄉和地域消費差異縮減,但仍存在著不平衡性。截至2015年12月底,我國網民中農村網民占比28.4%,規模達到1.95億人,較2014年年底增加1,694萬人,增幅為9.5%;城鎮網民占比71.6%,規模為4.93億人,較2014年年底增加2,257萬人,增幅為4.8%。農村網民在整體網民中的占比增加,規模增長速度是城鎮網民的兩倍,但互聯網在農村的普及程度仍然較低。我國的網絡信息消費因地域差異也呈現出不均衡性,東部地區信息較為發達的城市互聯網普及率較高,截至2015年12月底,這些城市網民都在55%以上,而中西部地區網絡的普及率相對較低,截至2015年12月底云南省普及率僅有37.40%,但隨著移動上網設備的不斷普及和“寬帶中國”戰略的不斷推進,我國互聯網發展的地域差異將會進一步減小。
1.2.3網民性別結構趨于均衡,年齡、學歷、職業結構趨于穩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12月底,中國網民男女比例為53.6:46.4,網民性別結構趨向均衡;年齡結構、學歷結構、職業結構與2014年12月底統計數據一致。年齡結構仍以10--39歲網民為主;學歷結構方面具備中等教育程度的群體規模最大,2015年網民繼續向低學歷人群擴散;職業結構中學生占比最大,其次為自由職業者、企業/公司的管理人員和一般職員,這三類人群的占比相對穩定。
2.大學生網絡信息消費特點
2.1消費人數比例大,上網時問長
大學生是目前信息消費領域的一個龐大群體,也是該領域最具活力的消費力量。根據2016年1月22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國網民人均每周上網時間達26.2小時。共青團北京市委聯合課題組的調查數據顯示:有74.67%的大學生的閑暇時間主要用于上網,70.3%的大學生平均每天用于上網的時間超過2個小時。
2.2消費內容實用性強
大學生進行網絡信息消費具有明顯的實用性,具體表現為:①為各類考試獲取考試信息和考試資料等。②獲取公務員考試信息、企事業單位招聘等方面的就業信息。③查找學習、科研所需信息資料。④為生活、學習和娛樂方面的需要在網絡上獲取商品信息或購買商品。
2.3網絡深度融合
網絡深度融合的新一代大學生在圖書館借書的少了,但利用圖書館網絡資源閱讀的大學生人數卻在悄然增長;一些大學生不再閱讀紙質報紙,習慣于通過網絡關注時事,并且在網絡上對一些話題進行辯論,大學生在用他們的特殊方式展示其社會參與度。
2.4網購現象普遍,購買產品多樣化
據2015年4月校園綜合服務020平臺小麥公社調研報告顯示:大學生網購現象普遍,僅4%的學生沒有網購記錄,有42%的學生平均每學期接收10次以上快遞,所購商品多為自己所需的生活、學習及娛樂類商品。
2.5消費的不成熟性
東北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經濟學會關于大學生上網及其心態的調查顯示,63.1%的學生曾因上網而影響到上課。筆者也曾就網絡對學習的影響做過調查,結果顯示有22.4%的學生認為能從網絡獲取信息以促進學習;有40.7%的學生認為能拓展知識面,開闊視野,提高思維能力:有26.3%的學生認為花費太多時間上網娛樂致使成績下降;有10.6%學生認為網絡中的不良信息會對其身心健康產生不良影響。針對非法和不良信息網站的調查,結果顯示有27.1%的學生曾經誤人,有31.3%的學生曾因好奇進入,有17.5%的學生經常接觸,有24.1%的學生從未接觸過。以上數據充分說明大學生上網的不成熟性,會對其身心健康產生不良影響。
3.高校圖書館引導大學生網絡信息消費的策略
3.1創新圖書館媒體宣傳形式
高校圖書館傳統的宣傳方式主要是陣地式宣傳,通過館辦刊物、宣傳欄、讀者手冊、海報及展示櫥窗、電子顯示屏等,這種陣地式宣傳方式影響范圍小、效果差。網絡信息時代圖書館應向新媒體信息宣傳載體方向發展,構建圖書館網站、論壇、短信發布平臺、QQ群、微信圈、微博等,使圖書館的宣傳更具有即時性、共享性、互交性,增加宣傳的影響力。
3.2學科館員應做好大學生專業學習的導航員
大學生在課堂上有專業教師講授知識,課后還會遇到各種各樣解決不了的專業問題,對此,他們很多時候只能借助于網絡,但是大學生利用他們掌握的信息檢索知識很難從海量網絡信息中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此時圖書館員應充分發揮自身導航員的作用,在圖書館自修室、書庫或電子閱覽室針對學生遇到的問題引導他們利用專業數據庫,幫助他們準確地查找與問題相關的信息。
3.3提升大學生信息檢索能力
隨著知識信息的不斷更新,信息檢索課已經成為增強大學生信息意識、提高信息素養的重要手段,對大學生信息素養的提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對此,筆者認為,高等院校要對大學生開設信息檢索課程,定期舉辦網絡信息檢索講座及信息檢索大賽等,引導大學生樹立良好的網絡信息消費觀念,充分利用圖書館豐富的電子資源,提高其利用網絡的能力。
3.4構建網絡信息平臺,驅動圖書館信息資源流轉
通過網絡信息平臺,讓大學生加入到圖書館信息資源的購買過程中,由此大學生多樣化需求將獲得最大限度的滿足,圖書館文獻資源利用率也會有所提高。另外,學生、教師、館員在網絡信息平臺上也可以互動交流,分享成果。
4.結語
在網絡信息爆炸的今天,大學生的網絡信息消費具有消費意識強、占用時間多、信息甄別能力差、自控能力弱、盲目消費比例高等特點。高校圖書館應針對這些特點,提高館員信息服務水平,優化網絡信息資源,轉變服務模式,創新宣傳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網絡信息服務活動,積極搭建網絡信息服務平臺,主動推送新型服務信息,吸引大學生關注圖書館網絡,讓大學生從龐雜而又紛亂的社會網絡中走出來,有針對性地選擇圖書館網絡信息資源,提高其信息消費素養,養成健康的信息消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