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

關鍵詞:RFID技術;圖書館;實施方案;應用
摘要:文章簡要敘述了中國國家博物館圖書館引進RFID技術的實施方案,以及在使用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和相應的解決方法,為今后其他圖書館引進RFID技術提供參考。
RFID即射頻識別技術,又稱電子標簽、無線射頻識別,是一種非接觸式的自動識別技術,它通過射頻信號自動識別目標對象并獲取相關數據,也通過無線電訊號識別特定目標并讀寫相關數據,無須在識別系統與特定目標之間建立機械或光學接觸。RFID系統一般由電子標簽、閱讀器和應用軟件系統三大部分組成。在我國,基于RFID技術的圖書館應用已經步入快速發展階段,2006年廈門集美大學誠毅圖書館成為國內第一家使用RFID技術的圖書館。2006年6月,深圳圖書館新館引進國外TAGSYS技術,成為國內第一家全面使用RFID技術的公共圖書館,開啟了中國圖書館RFID的新局面。
1.中國國家博物館圖書館引進RFID項目的必要性分析
1.1接軌信息時代
RFID技術在國內圖書館界已經被大規模地引進,其技術發展也日趨成熟。中國國家博物館圖書館作為一家專業圖書館,不僅要在館藏方面突出特色,更要在信息技術、智能化管理方面同國際先進技術接軌,與中國國家博物館“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辦館方針相結合,打造館藏突出、服務一流、技術領先的專業圖書館。
1.2提高智能服務效率
中國國家博物館圖書館原先使用的是自助磁條借還機,不但操作過程煩瑣,有時還會由于充消磁系統的不穩定給讀者帶來麻煩;同時,由于在圖書的上架、剔除、下架和盤點等操作中仍大量使用人工,不但增加了重復的工作量還影響工作效率。引進RFID技術后,能更加精確地管理圖書館資源,簡化工作流程,擴展數字化智能管理功能。
1.3優化用戶深層服務
中國國家博物館圖書館使用RFID標簽后,可實現批量借還圖書,圖書的盤點工作也可利用盤點車批量掃描讀取RFID標簽數據來進行;同時,RFID定位系統可幫助讀者快速定位到所借圖書的位置,不僅使館員擺脫了全手工的借還書和盤點工作,也為讀者帶來更加便捷的服務體驗。館員有更充裕的時間研究和深化信息服務工作,為讀者提供更深層次的個性化服務,加快傳統圖書館向智能圖書館轉型的步伐。
2.中國國家博物館圖書館RFID項目的實施
2.1選擇RFID技術
目前,應用在圖書館的RFID產品根據工作頻率不同可分為高頻和超高頻兩種,二者各有優勢(見表1),圖書館應結合各自的情況,選擇適合的產品。中國國家博物館圖書館的庫房面積有限,每排書架相隔較近,若采用超高頻技術,感應范圍較廣,在圖書盤點和借還過程中容易出現誤讀現象,因此,基于操作性和實際性考慮最終選擇了高頻RFID。
2.2選擇RFID廠家
目前,國內為圖書館提供RFID技術的三大主要供應商分別為遠望谷、阿法迪和海恒。中國國家博物館圖書館分別將其各自的自助借還機放在館內進行為期一個月的試用,之后分別對讀者使用情況、售后服務、外觀和操作等多方因素進行比較考慮,最終選擇了海恒公司作為供應商。
2.3選擇RFID設備
RFID供應商提供的數據表明,圖書館要實現整體一體化智能要具備自助借還、智能查找、輔助盤點上架和安全檢測功能,主要涉及的相關設備包括自助借還機、還書箱、盤點車、圖書分揀系統、館員工作站、智能書架和安全門。中國國家博物館圖書館引進的設備包括自助借還機、還書箱、盤點車、館員工作站和安全門。
2.4圖書加工工作
中國國家博物館圖書館采用磁條和標簽共存的圖書加工方式對圖書進行分類加工,將館藏分為四類:普通圖書、期刊、報紙、古籍。對于期刊和報紙,將RFID標簽粘貼在每一種類期刊的架子上,并不將標簽粘貼于期刊上,因為期刊和報紙更新頻率快,而且期刊大部分不外借,粘貼RFID標簽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定位和保留數據;對閱覽室內的古籍采取和普通書籍一樣的RFID標簽加工方式,即將RFID標簽粘貼在古籍的最后一頁;對閉架庫中的善本古籍,為了更好地保護古籍不采用粘貼RFID標簽的方式,只粘貼層架標用于定位。
2.5圖書RFID標簽加工工作
RFID標簽加工包括標簽粘貼和標簽數據轉換,標簽加工工作可分為三種工作模式:①全封閉式,即在改造期間將圖書館關閉,集中實施項目。②半封閉式,即將圖書館分成不同區域,按區域進行圖書加工,加工區域暫時禁止圖書的借還和查閱等。③開放式,即邊開放邊改造。中國國家博物館圖書館采用開放式改造模式,在標簽加工過程中,由服務臺將讀者歸還的圖書進行分類,分為已加工完成區域圖書和未加工區域圖書,對未加工區域的圖書歸還后直接上架,已加工完成區域的圖書歸還時要檢查該圖書是否已粘貼RFID標簽,如已經粘貼好則直接上架,否則需交給RFID加工人員進行加工后再上架。
2.6測試工作
中國國家博物館圖書館在改造期間正常開放,所以大部分的測試工作與改造工作是同時進行的。在測試過程中,可將讀者和工作人員在使用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時予以反饋和解決,既方便了讀者盡快適應新的服務模式,也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日后因設備問題給讀者帶來的不便。
3.RFID項目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3.1RFID標準問題
RFID技術沒有全球統一頻率的劃分范圍,在RFID標準上也未達到國際統一,不同的廠商有各自的標準。由于RFID標準不統一,RFID技術在兼容性上面臨巨大的考驗,主要表現在無線頻段、通信方式、防沖突協議和數據格式等方面的不兼容。這一問題阻礙了RFID技術在資源共享、館際互借等功能上的拓展,使RFID的發展受到限制。因此,我國應盡快制定出RFID的統一標準。
3.2標簽損壞與不能識別問題
當RFID標簽破損就會出現數據寫入不成功,這個時候只能將標簽撕下來,重新換上新的標簽再次寫入數據,而在撕下標簽的時候對圖書會有不同程度的損壞。因此,應先對標簽進行數據寫入,完成之后再粘貼在圖書上。另外,RFID標簽遇到金屬物時信號也可能會被屏蔽,如有些圖書是錫箔紙或者銅版紙,貼上RFID標簽后就會出現不能識別的問題,所以在采購圖書時要特別注意圖書的紙張,盡量避免采購此類圖書。
3.3圖書整架過程中的問題
書庫的館藏業務包括新書上架、還書歸架、順架以及盤點、剔舊等。利用RFID移動式盤點設備(盤點車)可以將這些業務整合在一起,實現館藏信息的自動更新。但是在實際批量掃描圖書信息的過程中,數據采集的準確率不是很高,需要反復逐本掃描,主要原因是:①書架是金屬材質,對緊靠書架兩側的圖書造成信號屏蔽。②對于特別薄的圖書會采集不到數據。③圖書標簽數據轉換過程不成功,或者標簽損壞造成采集數據失敗。④相鄰圖書RFID標簽粘貼位置重合也會出現不能成功采集數據的情況。目前還沒有找到特別有效的辦法解決這些問題。
3.4軟件之間相互銜接的問題
RFID圖書管理運行機制的形成必須與圖書管理系統、一卡通系統等聯系起來。傳統的圖書管理系統是以條形碼和磁條技術為基礎設計的,RFID系統則是以RFID標簽技術為基礎的,二者需要在通信協議、接口、數據格式等方面進行整合。目前數據交換的類型有兩種:第一種是在存儲備份標簽的信息基礎上,通過SIP2接口完成自建數據庫與圖書管理系統數據的交換;第二種則是直接通過SIP2接口與圖書管理系統交換數據。圖書館在選擇數據交換方式時,一定要對RFID的具體使用情況及日后拓展應用等進行全面考慮。
3.5安全性問題
由于RFID標簽面積比較大,貼在書籍上隱蔽性較差,很容易被撕毀;同時,RHD信號問題也存在安全隱患,如標簽不小心被擠壓、折損或遇到金屬時會喪失信號,這都增加了圖書丟失的概率。若想解決上述問題,一方面,要在讀者素質教育和工作人員責任心的問題上下功夫,工作人員要注意觀察讀者的借閱過程,并認真檢查每本歸還的圖書,同時加強讀者的素質教育宣傳工作;另一方面,對設備進行改進,可安裝既能感應RHD又能感應磁條的安全門,提高安全性。
4.結語
RFID技術在圖書館領域已被廣泛應用,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還使圖書館的服務模式、管理模式有了根本性的轉變。雖然RHD技術還存在一些弊端和缺陷,但是隨著這項技術的不斷改進和成熟,面臨的問題也會迎刃而解。因此,圖書館在利用RFID技術的同時,也要積極拓展和開發RFID更多的服務功能,使RFID能夠為圖書館現代化管理創新和發展提供更深人的技術支持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