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或有事項雖是特殊的經濟事項,但在企業的經營活動過程中卻普遍存在,并對企業的經營活動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本文結合會計準則,闡述了或有事項的確認、計量及列報。
關鍵詞:或有事項;確認;計量;列報
或有事項作為一個較為特殊的經濟事項,其研究和應用起步較晚,許多財務人員對其并不重視。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或有事項越來越多地存在于企業的經營活動中,并對企業的經營活動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因此,企業有必要端正對或有事項的認識,正確地確認、計量和列報,提高會計信息質量,防控經營風險。
一、或有事項的概念和特征
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的相關規定,或有事項,是指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其結果須由某些未來事項的發生或不發生才能決定的不確定事項。在企業的經營活動過程中,常見的或有事項主要包括:未決訴訟、產品三包服務、虧損合同、債務擔保等。
依據或有事項的相關概念,我們可以歸納出或有事項主要有以下特征:首先,或有事項是企業在當前狀況下已經存在的事項,是企業在過去的經營活動中形成的。對于企業來講,其是企業現已存在的交易或事項,而企業未來可能發生的事項,則不屬于或有事項,例如企業預計未來發生經營虧損、預計未來發生自然災害等不屬于或有事項;其次,或有事項的結果依據當前狀況并不能確認,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需要注意的是,其包括兩層含義:(1)或有事項的結果是否發生具有不確定性。例如企業對賣出的商品提供三包服務,企業未來是否需要對所售出的商品提供維修、更換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2)或有事項的結果預測會發生,但發生的具體時間和金額不能確定。例如,甲企業因侵犯專利權而被起訴要求賠償,但法院尚未判決,基于這一事項,甲企業預計會賠償,但何時賠償以及賠償的具體金額仍不能確定。最后,未來事項的發生決定了其最終結果。例如甲企業被乙企業起訴,法院尚未判決,因而最終結果對甲企業是否不利,或已知不利,但影響多大,只能由法院的最終判決來決定。
二、或有事項的確認
1.或有事項確認負債
根據企業會計準則,或有事項同時滿足以下三個條件,才能將其確認為負債:
(1)企業因或有事項承擔的義務是現時義務。
(2)企業因或有事項導致經濟利益流出的可能性應達到很可能。若某事件發生的概率小于等于50%,我們不能說該事件很可能發生,因此,很可能發生的概率超過了一般,即50%以上。需要注意的是,或有事項的發生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因而其概率不可能為0和100%。
(3)該義務的金額能夠可靠地計量。或有事項的結果需要由未來事項的發生而決定,因而其金額也存在不確定性,需要對其進行合理的估計。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的相關規定,要對某一經濟事項進行確認時,必須金額能夠可靠地計量,因此或有事項確認負債需要能夠合理地估計相關金額。
2.或有事項確認資產
根據企業會計準則,必須同時滿足以下兩個條件才能將或有事項確認為資產:(1)企業已因該事項確認負債。按照企業會計準則企業不得高估資產、低估負債,因此或有事項確認資產必須滿足相關義務已確認負債,否則企業容易出現資產被高估;(2)企業基本確定能夠收到相關補償金額,且所確認的資產金額不能高于所確認的負債金額。例如2016年9月1日,甲公司因所售商品質量問題而被乙公司起訴,至年末,法院尚未對該起訴訟作出判決,但甲公司的法律顧問認為78%需承擔賠償責任,90%需賠償10萬元,同時,甲公司估計96%能夠從直接責任人處追回12萬元。該例題甲公司應確認10萬元的負債,同時確認10萬元的資產。資產的金額不能為12萬元,否則甲公司因該項法律不僅沒虧損反而利得,在企業的實際經營過程中極小可能發生,并且會導致利潤虛增,因此,或有事項資產的確認金額不能超過預計負債的賬面價值。
三、或有事項的計量
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的相關規定,同時滿足三個條件,才能將或有事項確認為負債,進行相關賬務處理。需要注意的是,雖然企業將或有事項進行確認,但由于或有事項內在的不確定性,具體金額在確認時并不能確定,需要我們采取一定的辦法進行有效估計。最佳估計數要想確定主要分兩種情況:
1.所需要的支出有一個連續范圍,并且在這個范圍中,各種結果發生的可能性是一致的,那么最佳估計數就是該范圍的中價值,換句話說,就是最大上限金額和最低下限金額的平均數。
例如2016年9月5日甲公司因侵犯專利權被乙公司起訴,要求甲公司對其進行賠償,賠償金額為50萬元,至年末法院尚未對該訴訟進行判決,但甲公司法律顧問認為,認為甲公司很可能敗訴,賠償的金額在40至50萬元之間,為此,甲公司應在2016年年末應確認的預計負債是(40+50)÷2=45萬元。
2.所需要的支出并不存在一個連續的范圍,或者有連續范圍,但是在這個范圍中,各種結果發生的概率不一樣,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或有事項的最終結果單單只涉及一個項目,那么我們就應該選取概率最大的結果;如果或有事項的最終結果牽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項目,那么我們在確定最佳估計數時應根據各種可能的結果和相關可能性計算得出。
例如甲公司的全資子公日貸款到期,A公司沒有按期償還,工商銀行對A公司提起了法律訴訟,甲公司成為了第二被告,要求A公司和甲公司共同償還貸款的本息120萬元,并支付滯納金10萬元。至2016年年末,該法律訴訟仍未判決,甲公司的法律顧問認為其承擔擔保責任的可能性為85%,因此,2016年末甲公司應確認的預計負債應按最可能發生金額確定,其金額為120×70%=84萬元。
例如,誠信公司為促進商品銷售,其會承若對所售出的商品提供一年的質量保證。2016年第二季度,誠信公司實現商品銷售收入10000萬元,其根據該批產品以往的售后服務,能夠合理估計發生較小質量問題的商品,維修費用為銷售收入的1%,若商品發生較大的質量問題,則維修費用為收入的3%。誠信公司依據質量部門的預測,85%的商品不會發生質量問題,發生較小質量問題的為10%,較大質量問題的為5%。因此,2016年第二季度末,誠信公司應合理估計預計負債的金額,并予以確認,其金額為10000×10%×1%+10000×5%×3%=25萬元。
四、或有事項的列報
1.預計負債的列報
根據企業會計準則,或有事項同時滿足預計負債的3個確認條件時才可以作為預計負債進行確認,從而對其在報表中進行列報,但由于此負債具有估計性質、是預計的,仍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因此,企業應在財務報表附注中對其披露,披露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1)預計負債的類別、形成原因以及不確定性因素;(2)不同類別預計負債的金額變動情況,包括期初數、本期變動數和期末數;(3)與所確認的預計負債相關的補償金額說明。
2.或有負債的披露
若或有事項不能同時滿足預計負債的三個確認條件,則不能作為預計負債在資產負債表中進行列報,但或有負債的存在可能對企業的未來經營活動產生一定的影響,為使報表使用者能夠很好的了解企業的經營情況,遵循謹慎性原則,除非其極小可能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否則企業應對其相關信息在財務報表附注中進行披露,披露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1)或有負債的類別及形成原因;(2)相關的不確定性的說明;(3)預計對企業產生的影響。
3.或有資產的披露
雖然或有資產并不滿足資產的確認條件,不能確認為資產進行列報,但是或有資產的存在可能對企業產生一定的影響,并且遵循謹慎性原則,企業不得高估資產、低估負債。因此,企業通常不對或有資產進行披露,但若預計其導致經濟利益流入的可能性達到了很可能,在此情況下,企業因對其相關信息進行披露。
參考文獻:
[1]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會計[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6.
[2]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4.
[3]方光正,胡潔洋.芻議完善或有事項會計處理[J].財會月刊,2011.
作者簡介:王金鑫(1988.10- ),女,黑龍江密山人,研究方向:會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