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傳統旅游節事活動開發已經成為旅游目的地形象推廣的重要手段。近年來對節慶旅游的研究愈來愈受到國內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對學術界的相關研究分析總結后發現,國內節慶節事旅游的研究體現在經濟學分析、策劃程序、運作機制研究等方面。山海關作為歷史軍事文化古城鎮,應積極推進“文化+”融合發展,儲備建設一批好的文化產業項目,挖掘打造具有代表性的品牌節慶活動如孟姜女廟廟會山海關“二月二?龍抬頭”廟會,長城文化節,角山長城登山節等,延伸文化產業鏈條,推動山海關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
關鍵詞:節慶節事;文化;產品性;旅游者
伴隨現代旅游業進入“大產業、大融合、大發展”的新常態時代以及人們對文化旅游產品需求的青睞,旅游目的地進行節慶旅游開發尤其傳統文化節慶活動開發熱潮不減,傳統旅游節慶節事活動已成為傳播目的地形象和地方文化傳承,振興旅游經濟的重要旅游形式。近年來對傳統節慶旅游的研究愈來愈受到國內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對學術界的相關研究分析總結如下。
一、對節事活動旅游者的研究
白雪(2016)從游客感知角度對苗族姊妹節提升品質進行一系列策略研究,湯國榮(2014)對傳統少數民族節慶中的旅游者凝視行為進行探析,發現旅游者凝視動機源于日常生活環境和旅游目的地文化和社會建構的差異性并指出這些差異性的強度是影響旅游者凝視欲和旅游體驗的重要因素和決定力量。
二、對節慶文化研究
目前國內對節慶文化研究少且不夠深入,僅對傳統文化價值及傳承與品牌建設研究,張要民(2011)在分析清明節旅游的文化價值基礎上,提出了清明節旅游的文化傳承導向。吳曉山(2012)從民族傳統節慶文化自身價值,地方社區文化活力及區域旅游業發展環境三個方面構建民族傳統節慶文化資源開發的價值評價指標體系,王燕妮(2012)以“恩施土家女兒會”為例對我國地方性傳統節慶文化品牌建設探析研究,提出地方政府為文化引導,從文化產品化產業化到文化產業集群化的地方傳統品牌建設之路。
三、節慶活動存在問題和發展對策
國內對節慶旅游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和對策的研究比較普遍,在中國知網檢索欄內檢索到的70條檢索結果中,除了黃細嘉(2008)中國節慶旅游研究初探,裴蓓(2004)對我國地方節慶旅游現狀與前景分析,孫淑榮(2006)研究我國城市旅游節慶的發展現狀及對策以外,其余全部搜索結果都是以地方專題性個案旅游節慶為例,個性多于共性研究。眾多的學者如朱佩軍(1998)、張彬彬(2004)、陳來生(2003)、郭偉(2001)、吳必虎和余青(2005)等以泰山國際登山節,青島啤酒節濰坊國際風箏節等國內知名重大節慶活動為個例分析??偨Y分析他們的研究成果,我國國內節慶活動存在數量多知名度和影響力不足,主題內容大同小異沒有個性,政府主導作用明顯,節慶內容文化性融合不夠以及地區差異分布不均衡等問題。發展對策方面,學者們提議塑造和提升節慶旅游品牌,打造精品節慶;主題定位因地而異,各有特色;提高打造節慶旅游的持續性和空間布局,形成“遍地開發各有不同”的局面;節慶旅游進行風險分析和管理;產業集群和產業融合發展節慶旅游;文化內涵方面,建議融入地方特色和文化要素,文化為根,特色為魂,旅游為本,文化創意開發地方節慶旅游等方面。
四、節慶節事旅游的經濟影響分析
石玉鳳、李建國(2001)、周玲強、馮曉虹(2002)、李玉新(2003) 蘭鐵民,何放(2002)普遍從經濟學角度,研究旅游投入和產出,建立動態模型分析節慶旅游經濟的評價指標體系,測算研究節慶節事活動對旅游的經濟影響,曾亞玲(2012)以霧凇冰雪節、長春電影節、查干湖冰雪捕魚節開湖美食節和民俗旅游節為例,統計分析了以上節慶活動對當地旅游經濟的引擎帶動作用。劉亞祿、徐鐵夫(2004)建立計數學統計模型模型,以北京大興西瓜節為例對北京旅游經濟的貢獻進行價值評價和綜合分析。
五、節慶活動的策劃及運作機制
戴光全(2005)在《節慶、節事及事件旅游理論·案例·策劃》 一書中以我國尚無系統研究的節事及事件旅游理論為指導,研究了節慶、節事件旅游的學科理論、案例和規劃策劃等三個方面內容,系統的研究了西方節事以及事件旅游理論、方法和案例。對地方大型節事及事件活動的策劃和運作有明顯的參考意義,對會議會展與會議旅游、體育賽事與體育旅游、節慶、節事與事件旅游的實際發展和實踐操作有較大的應用價值。辜應康(2005)以上海旅游節為例,對節慶旅游市場化運作進行了研究。楊玲香(2005)指出節慶經濟市場化需要翻越期望值超載、群眾被遺忘、傳播盲區三座大山。
六、節慶節事旅游活動對區域綜合效益貢獻研究
學者對區域綜合效應影響方面,以個例和普遍論述為主。綜合效益普遍影響方面,節慶節事活動對地方區域的旅游地形象提升,旅游消費連帶效應,旅游帶動就業機會和產業發展,塑造地方知名度和品牌,傳承弘揚區域文化,促進旅游地環境改善,整合優化區域旅游資源等方面起到帶動作用。在地方旅游節慶開發個案研究以寶音、莊志民(2000)、王子新(2003)等對貴州民俗文化節、那達慕大會、媽祖文化節等地方節慶進行研究為代表。陳麗軍(2012)以黃岡大別山文化旅游節為例分析了黃岡大別山文化旅游節的經濟和社會效應,指出節慶旅游活動的舉辦塑造和推廣了黃岡大別山的品牌形象,但亦表現出熱潮型產品生命周期的跡象。并進一步指出要充分發揮節慶旅游的正效應,有效規避負效應,實現節慶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做到節前慎重考量,節中有效控制,節后系統反思。
七、節慶營銷管理、社區參與等其他方面的研究
此外,不少學者從節慶營銷管理、社區參與、節慶文化商品開發、游客體驗等方面進行研究。劉太萍 (2004)從角度,分析了節事旅游營銷管理存在的缺陷與原因。倪晶晶(2016),提出充分利用媒介的作用。建立媒介營銷網站,開展現代節慶旅游的媒介營銷。陳文君(2002)對節慶文化旅游商品開發進行了研究。李桂英(2007)運用節慶活動管理模型,提出舉辦泉水節開發濟南泉文化旅游。王宇(2007)對少數民族節慶旅游的社區參與問題研究。馬凌(2010)以西雙版納傣族潑水節為例分析節慶旅游中的閾限體驗問題。
八、結論
節慶旅游作為一種體現方式和旅游形式,開發模式面臨著創新和轉型。國內學者根據中國的節慶特色,進行了有益的理論探索和實踐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國傳統節慶節事旅游的研究體現在經濟學分析、策劃程序、運作機制研究等方面,缺少深入的實證研究和細致的案例解剖,應在經濟學研究同時深化傳統節慶的文化要素挖掘,打造產品文化性。山海關應積極推進“文化+”融合發展,儲備、建設一批好的文化產業項目,繼續打造具有代表性的品牌節慶活動孟姜女廟廟會山海關“二月二·龍抬頭”廟會,長城文化節,角山長城登山節等,,延伸文化產業鏈條,推動山海關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
參考文獻:
[1]白雪,劉江.基于游客感知的苗族姊妹節旅游品質提升策略研究[J].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16,05.
[2]張要民.清明節旅游文化傳承導向研究[J].中國市場,2011,35.
[3]吳曉山.民族傳統節慶文化開發價值的綜合評價體系構建[J].商業時代,2012,07.
[4]王燕妮.我國地方性傳統節慶文化品牌建設探析--以“恩施土家女兒會”為例[J].社會主義研究,2012,01.
[5]陳麗軍,夏慶利.地區節慶旅游的效應分析--以黃岡大別山文化旅游節為例[J].旅游經濟,2012,19.
作者簡介:張翠晶(1981- ),山東泰安人,管理學碩士,河北建材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文化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