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燕芳 李瑞榮
職業技術教育“校企合作”是國際上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大趨勢。尤其是職業技術院校與企業雙方以生存和發展的共同愿望為基礎,以人才、技術、效益為結合點,共同參與職業技術人才的培養過程,充分利用職業院校和企業兩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實現課堂教學與企業實踐有機結合,校園文化與企業精神有機結合,專業教育與職業培訓有機結合,以培養適合生產、建設、服務、管理一線應用型人才為主要目標的辦學形式。
為全面貫徹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精神,積極探索實踐教學的有效方法和途徑,科學構建實訓基地的有效管理機制,提高實踐教學質量,培養適合生產、建設、服務、管理一線應用型人才為主要目標的辦學形式。
1 校企共建實訓基地,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與探索
職業教育以培養生產、服務第一線的高素質的勞動者和實用人才為目標,專業培養目標是具體的、可操作的,而不是抽象的。培養目標必須明確指向某一職業群,培養一線崗位需求的從業者,使受教育者不但具有在某一個崗位就業的競爭力,而且具有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具有在職業群就業、轉崗、晉升的能力基礎。因此,加強和企業的合作,共建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習和就業的機會,培養出更適應企業需要的高端技能人才。
校企合作,探索工學結合,校內模擬實訓,校外真實演練實踐教學新模式。以學生為主體的任務驅動式訓練,以真實工作流程的真實演練。教學過程中,通過校企合作,依托校內模擬仿真實訓基地和校外實習基地建設,構建工學結合,校內模擬實訓,校外真實演練實踐教學模式,提高職業崗位能力。
2 實踐教學體系構建,專業能力提升
2.1 職業院校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專業服務能力的提升
依托學校公共實驗室和校內實踐基地完成,面向全校學生開設的公共基礎實踐課程是以基礎實驗室等公共實驗室為平臺的實踐教學課程;公共基礎實踐課程是以學生創業和創新實踐基地為平臺的職業經理人素質訓練及以科研機構為平臺的學生科研訓練計劃等實踐教學課程。專業課程實踐可以結合案例教學、課程設計、學期論文等,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特點和條件靈活設置,也可以穿插到平時的課程教學中進行,充分體現其專業特色。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我們針對相關專業,按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模塊的要求,分模塊打包,每一個模塊從教學開始到教學結束,學生到專業實驗室進行專項實踐訓練,然后分模塊進行技能考核,逐一考核,人人過關,考核合格后,須發院級技能等級證書。
2.2 職業院校校企合作課程體系的設計思路、方法與策略
校企合作組織課程開發。學校專業團隊與合作行業企業的實踐專家合作開發課程。共同組織專業課程體系構建和專業課程開發的調研和研討活動;利用學校和企業兩種資源,共同創設本課程適宜的實施條件;合作建設為學院師生、企業員工學習、培訓提供服務的共享型數字化專業教學資源;共同制訂頂崗實習管理制度,在企業工作和學習過程中共同管理和監控運行;
2.3 實訓基地運行管理的績效評價與方法
基礎設施條件是職業院校實訓基地建設與運行的根本保障的“硬性”條件,包括地點選擇、環境營造、安全設施等幾方面。實訓基地的設備配置是實訓教學實施的硬件媒體,其配置不僅要與現實的實訓教學需要相適應,還必須體現一定的超前意識,以適應技術與產業的發展趨勢。基于規模效益原理,實訓基地應具有一定的規模與工位數。
實訓教師是實訓教學任務的主要承擔者,其知識結構、從業背景、自身素質、技能熟練程度、對職業技術教育的認同與責任心等直接影響著實訓教學的效果與質量。因此,應選聘那些具有合理知識結構,既懂專業,又懂教學策略與方法,熱愛職業教育,有企業或行業工作背景的人員擔任實訓教師。實訓基地管理人員承擔著實訓教學流程的管理,承擔著設備保養維護、教學材料保障、安全管理、對外聯絡與溝通等職責。應選聘有責任心、有良好技術能力、熟知企業及學校的各自特點、具有管理與溝通能力的人員。
2.4 實踐教學的組織與實施、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探索
大膽嘗試“2+1”“產學融入”“半工半讀”等教學改革試點,為實施“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提供實踐基礎。“學生前兩年在校內學習與模擬實訓,后一年到企業頂崗生產(工作)實習和畢業設計”的模式。企業提供軟硬件設備,在學校建立技能培訓中心、實驗室或實訓車間,將企業的標準、規范和工藝要求等融入實踐教學中,并通過開展生產性實訓提高學生專業技能的模式。
高職院校專業建設就是圍繞區域和地方經濟發展,為企業培養適銷對路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因此,從教育與社會需求的結合點出發,把企業崗位、技能要求與學校的專業設置、課程體系、課程教學的組織實施有效結合起來,讓企業由配角變成主角,參與到學校的教學、管理和決策則是至關重要的。以企業生產活動和職業崗位能力分析為基礎,校企共建課程體系,并以此推動課程建設與改革。
(作者單位: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