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赴摩洛哥特派記者 王云松

在北非摩洛哥,有一個連摩洛哥國王都稱贊的“一帶一路”項目,那就是中企承建的摩洛哥努奧二期和三期光熱電站項目。《環球時報》記者近日走訪項目所在地——有著撒哈拉“沙漠之門”之稱的摩洛哥腹地城市瓦爾扎扎特,近距離接觸中企如何建設這世界最大規模的太陽能聚熱電站(光熱電站)項目。
記者從駐地埃及開羅出發經摩洛哥最大城市卡薩布蘭卡轉機,用時19個小時才抵達瓦爾扎扎特。瓦爾扎扎特因其沙漠風光而成為《角斗士》《埃及艷后》《阿拉伯的勞倫斯》等大片的拍攝地,被譽為“北非的好萊塢”。
摩洛哥處于撒哈拉大沙漠邊緣地帶,光照強烈,雖然光熱充足,但卻是一個能源相當匱乏的國度,每年從鄰國西班牙進口的電力,就要花掉60多億美元。為改變這一狀況,摩洛哥準備利用國內豐富的太陽能資源,建立太陽能光熱電站。2015年5月,中國電建集團簽訂了摩洛哥努奧二期和三期光熱電站項目總承包合同,項目金額達20億美元。該項目由摩洛哥太陽能管理局和沙特電力工程公司共同出資建設,中國電建集團、山東電建三公司作為聯合體的責任方,負責土建施工、常規島供貨、儲熱系統以及外圍系統的設備供貨和安裝。
這一項目成為中摩兩國“一帶一路”合作的標志性工程。摩洛哥國王穆罕默德六世曾多次前往光熱電站建設現場走訪,給予高度評價。
據悉,一般太陽能項目主要采用傳統光伏板,不過光伏板吸收太陽光的能力會隨時間衰減,且不能回收,生產過程容易產生重金屬污染,并非真正意義的“清潔能源”。此外,受自然條件限制,光伏板無法實現不間斷發電。聚熱電站則采用更高級的鏡面技術,通過鏡子聚集陽光,加熱導熱液體,與水混合后產生蒸汽,帶動發電機發電。值得一提的是,通過將部分熱量儲存在儲能罐中,電站能實現夜間電力輸出。
工程現場位于沙漠之中,《環球時報》記者的手機進入廠區不久就徹底進入了“飛行模式”,如果不是建設單位提供的無線網絡,恐怕真的就要在這個寸草不生、光照強烈的不毛之地與外界徹底失去聯系。
記者了解到,自工程開工以來,巨大的熔鹽罐、高聳的集熱塔、65萬塊鏡面裝置等等這一切在1430公頃的荒漠中拔地而起(如圖)。項目建設最高峰時,有數千名中國工人在這大漠之中揮灑汗水。
努奧二期熔鹽罐共有4個,每個罐都是2.5萬多立方米的龐然大物,容積和壁厚都是“世界之最”。4個熔鹽罐同時開工,其難度可想而知,山東電建三公司沒有任何經驗可供借鑒。努奧二期“熔鹽罐施工專題小組”組長許春喜,每天在現場的時間長達16個小時。這樣的拼搏精神讓中國建設者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在當地人看來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奇跡。每當看到一道道精美的焊縫時,無論是摩方的工程師還是施工人員都敬佩地伸出大拇指,業主更把許春喜親切地稱為“TANKMANAGER”(熔鹽罐經理)。
在現場,摩洛哥工人主要進行部分基礎性工作,中國工人則主要從事技術難度較高的工作。據介紹,由于摩洛哥工業基礎相對薄弱,缺乏專業的電力建設產業工人,不少工作摩洛哥當地人無法勝任,中國公司一邊施工,一邊手把手傳授建設技術。努奧二期和三期建設項目為當地提供近4000個就業崗位,為摩洛哥電建發展儲備大量優質人才。
努奧二期項目部項目經理趙廣建對記者說,摩洛哥人熱情、友好,國內法律體系也相對完善,不過當地人對部分工作缺乏經驗,加之在北非國家執行項目,齋月、開齋節、宰牲節等一系列傳統節日都有可能影響項目推進的速度,在努奧項目緊張的工期面前,這些問題也顯得更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