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文
國外的經驗已經證明,健康生活與早期篩查能夠大大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概率,中國心血管病的發病拐點,也只能依靠這兩個方法。
日常生活中,大家關注癌癥的預防、警惕種種可能與癌癥相關的癥狀。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中國和世界上很多國家,癌癥并不是疾病譜上導致死亡的第一危險疾病,比癌癥更加危險的,是心血管疾病。
根據國家心血管病中心組織編撰的《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5》,2014年,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居我國疾病死亡構成的首位,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人群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和肥胖患病率持續增加。報告還顯示,年輕群體的冠心病治療形勢不容樂觀,過早死亡情況嚴重。
心腦血管疾病是心臟血管和腦血管疾病的統稱,泛指由于高脂血癥、血液黏稠、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等所導致的心臟、大腦及全身組織發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我們常常聽到的冠心病、心梗、卒中等疾病,都是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在所有的猝死原因中,心血管疾病突發占了大多數。
而在美國、芬蘭等西方國家,通過控制引起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開始出現拐點,死亡率也正在下降。也就是說,心血管疾病高發趨勢是可以通過預防和篩查控制的。
中國心力衰竭學會常務副主委、上海遠大心胸醫院院長孫寶貴建議,在改變不良的飲食、生活習慣,適當鍛煉的基礎上,一些高危人群有必要定期做心臟專科體檢,提前查找出心血管隱患。未雨綢繆對于心血管疾病的預防來說,是很有效的。
最危險的疾病
在人類社會漫長的歷史上,傳染性疾病曾經是死神的同義詞,人們普遍壽命很短,大多數人都是因為傳染性疾病死亡的。直到歷史進入20世紀20年代,隨著衛生條件和營養的改善,疫苗的應用,以及第一種抗生素——青霉素的出現,傳染性疾病和感染才終于得到了控制,人的壽命大大地增加了。
最近的一百年,人類疾病譜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無論中國還是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威脅人們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最主要的疾病,都變成了非傳染性疾病,其中心血管疾病是第一威脅。
根據《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5》的數據,在中國,2014年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居疾病死亡構成的首位,而且預計未來十年還會繼續增長。
報告顯示,高血壓、吸煙、血脂異常、糖尿病、超重/肥胖、體力活動不足、不合理膳食和大氣污染,仍是影響心血管健康的主要因素。
我國可以說是高血壓“大國”,高血壓是心血管病心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險因素。2010年中國因高血壓導致的死亡占全部死亡的24.6%。2013年,我國衛生總費用為31869億元,其中高血壓直接經濟負擔占6.61%。
中國在1958-1959年、1979-1980年、1991和2002年進行過4次全國范圍內的高血壓抽樣調查,15歲以上人群高血壓的患病率總體呈上升趨勢。2015年6月30日國務院新聞辦發布2012年國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調查報告,中國18歲以上居民高血壓患病率為25.2%,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測算患病人數為2.7億。

上圖:上海遠大心胸醫院院長孫寶貴(前)與團隊在一起。
令很多人感到意外的是,吸煙也是引發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吸煙可以直接或者間接地損害血管健康,進而誘發心血管疾病。
在前三位影響心血管的原因中,高血脂雖然常常被人們提到,但卻是中國患者中控制最差的一個。世界衛生組織最新資料提示,心血管疾病防控獲益中,控制膽固醇異常危險因素所帶來的貢獻是最大的,一些西方國家因為控制膽固醇異常而獲得了心血管疾病控制的明顯效果。
北歐國家芬蘭,冠心病死亡率曾經冠居全球,40多年前,芬蘭政府開始推行降低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的措施,這些危險因素包括了控制膽固醇、控制高血壓和控制吸煙。1969-1995年間,試行控制措施的的北卡地區冠心病死亡率降低了73%,之后這一措施推廣到芬蘭全國范圍,使得全國冠心病死亡率降低了65%。
美國最著名和重要的全國性衛生戰略目標與政策——“健康人群戰略”(US Healthy People)實施30年來,相關機構把血脂篩查作為心血管疾病防控的重要舉措和衡量指標之一,血脂篩查率從開始的 67%,以每十年10%的速度遞增,到2020年目標為82.1%。正是得益于該政策的順利實施,美國1980-2000年間冠心病死亡率下降約一半。
而在我國,根據2002年全國居民營養及健康調查的結果,我國居民的膽固醇檢測率僅為6.2%,也就是說,大量血脂異常者,包括高危的心血管患者、糖尿病患者,都沒有獲得必要的血脂檢測服務。
掉以輕心的年輕人
無論是《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5》還是臨床醫生觀察到的情況都顯示,原本基本出現在老年人中的心血管疾病,有年輕化的趨勢。近幾年,新聞中也常有青年人突發心血管疾病猝死的報道,其中醫生、企業家、律師等工作壓力較大職業的人群,是高發的群體。
“天津大腦研究”是一項基于人群的腦卒中監測研究,這項研究發現,從1992年~2012年間,國內男性首次發生腦卒中的年齡年輕了3.3歲。
其實,只要看看引發心血管疾病的這些危險因素,就可以理解年輕人也會患上心血管疾病的原因。首先是高血壓,高血壓與肥胖、高鈉低鉀膳食、超重和肥胖、過量飲酒、精神緊張、高血壓家族史、缺乏體力活動、年齡、甘油三酯(TG)和總膽固醇(TC)偏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偏低等有關。這些因素中的前幾名,恐怕能夠在很多年輕人的飲食、生活習慣中看到。比如,飲食喜歡重口味,膳食營養不均衡,久坐不動,肥胖等等。
中國健康與營養調查結果顯示,從1991年到2011年18-60歲居民體力活動量呈明顯下降趨勢,其中職業活動下降最為明顯,青少年學生體力活動達標率僅19.9%,體力活動缺乏和不足的學生各占40%左右。
2010年中國慢性病監測項目表明,成年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率僅為11.9%,青壯年人群(25-44歲)參加體育鍛煉的比例低于其他年齡組。
體力活動不足者糖尿病的發病風險顯著增加。體力活動不足者缺血性心臟病、缺血性卒中和糖尿病的死亡風險均增加。
久坐不動自然是不健康的,但運動不當也有危險。孫寶貴提醒說,有一些年輕人,平常從來不運動,心血來潮突然參加體育鍛煉,沒有循序漸進,也可能在運動中發生突發的心血管疾病,嚴重的會導致猝死。另外,對于年輕人來說,作息不規律、精神壓力大,也會誘發心血管疾病。

下圖:孫寶貴提醒已做過手術的心臟病患者也需定期體檢以確認藥物效果。
高危人群需要定期心臟體檢
心血管疾病高發趨勢來勢洶洶,但好在,一些國家的經驗已經證明,心血管疾病高發的趨勢是可以通過預防和篩查改變的。孫寶貴介紹,美國通過教育公眾預防心血管疾病和鼓勵積極篩查,讓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美國近30年來人均壽命增加了6歲,其中心血管疾病發病降低帶來的壽命增加,貢獻了3.9歲。
從心血管疾病的知曉率就可以看出,中國公眾知曉率只有1/16,美國則達到50%,中國很多潛在的病人沒有接受檢查,不知道自己患病。
因此,孫寶貴認為,高危人群接受心臟專科的體檢,對于發現隱患是非常重要的。
哪些人有必要做心臟體檢呢?孫寶貴介紹,首先考慮的因素是年齡。50歲以后,是心血管疾病高發期,女性絕經期以后,也進入了心血管疾病高發的階段。
不過,一些平常有不良生活習慣、作息不規律、肥胖,或者有時出現心臟不適癥狀的年輕人,也有必要定期做心臟體檢。
常規的體檢項目中,很多也包含有與心臟相關的內容,比如心電圖,但孫寶貴介紹,心臟專科的體檢,會更加詳盡和全面。
心臟體檢,有幾個基本的項目。首先是血液生化檢查,這個檢查可以看到體檢者的血血糖、凝血功能等基本情況。其次是通過頸動脈B超和股動脈B超檢查大動脈血管的健康狀況。“B超可以提示動脈內壁的光滑程度,如果有大的斑塊、凹凸不平,那么就預示著有動脈硬化的潛在風險。如果有這些現象,可以進一步通過造影等技術,檢查冠狀動脈等重要的血管有沒有硬化的情況。動脈硬化的斑塊一旦脫落,就會造成血管的阻塞,嚴重的情況就會導致猝死。”另外,心臟體檢中的心臟彩超,是用來觀察心臟結構的健康情況的。
當然,很多人會問,自己覺得心臟有時候不適,如果體檢的時候正好沒有不適感,還能準確檢查出潛在風險嗎?孫寶貴教授解釋,目前有很多隨身的檢查設備,可以24小時監測心率、血壓的情況,如果有必要,體檢醫生也會提供這些服務。通過長期的監測,可以得到比較準確的檢查結果。
“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冠心病占去了半壁江山。我們的門診中,每天都有大量的胸痛疑似患有冠心病的患者,對于這類人群,建議通過冠狀動脈造影技術進行檢查、診斷。當然冠心病也有一些無創檢查手段,包括抽血查心肌酶、心電圖、多排CT檢查等,但這些手段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冠狀動脈造影能直觀、準確地觀察冠狀動脈病變的部位和程度。”孫寶貴表示,冠狀動脈造影術被認為是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通過冠狀動脈造影,醫生可以直觀地了解冠狀動脈血管的走行、數量和畸形;評價冠狀動脈病變的有無、嚴重程度和病變范圍;評價冠狀動脈功能性的改變,包括冠狀動脈的痙攣和側支循環的有無;同時可以兼顧左心功能評價。
還有相當一部分冠心病患者無胸痛表現或胸痛的表現十分不典型,而表現為呼吸困難、胸悶憋氣、牙痛、下頜痛、肩頸痛及不適感、胃腸脹氣、消化不良、頭暈、暈厥、出汗等癥狀,被稱為非疼痛性冠心病相關癥狀。對于這類人群,冠狀動脈造影也是相對更安全可靠的診斷手段。孫寶貴表示,冠狀動脈造影由于敏感性高、安全性好、可靠性強,在臨床被廣泛用于冠心病的診斷。
國外的經驗已經證明,健康生活與早期篩查能夠大大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概率,中國心血管病的發病拐點,也只能依靠這兩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