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衛華 田羅 黃廷華 姚敏 許巧情



摘要:利用RACE技術,克隆了凡納濱對蝦鈣網蛋白(calreticulin,CRT)基因(GenBank登錄號:JQ682618)。該基因(LvCRT)cDNA全長1866 bp,含有1個長達1 221 bp的完整開放閱讀框(ORF),編碼的成熟肽由406個氨基酸組成,5′UTR(5′非編碼區)長度為222 bp,3′UTR長度為423 bp,3′端加尾信號AATAAA位于poly(A)尾巴上游27 bp處。預測其理論分子量是15.3 ku,等電點pI為4.90。具有1個保守的鈣網蛋白家族標簽(KHEQNIDCGGGYLKVF),1個信號肽(MKTWVFLALFGVVLVES)和保守的HDEL內質網回收標簽。經NCBI BLASTX比對表明,LvCRT基因與中國明對蝦和斑節對蝦的LvCRT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和一致性。系統進化分析表明,LvCRT在親緣關系上更接近昆蟲的鈣網蛋白基因。熒光定量PCR結果顯示CRT在肌肉組織中表達量最低,在腸中的表達量最高。對凡納濱對蝦CRT基因全長cDNA序列克隆和表達的研究為更進一步了解CRT多肽在凡納濱對蝦中的重要功能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凡納濱對蝦;鈣網蛋白;基因克隆;表達
中圖分類號:S917.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6)01—0036—05
鈣網蛋白(calreticulin,CRT)最初是由Ostwald等在兔肌肉細胞的糙面內質網中被發現的。近年來研究表明,CRT不僅存在于內質網腔中,在細胞表面和胞外基質中都有表達。Luan等研究表明,CRT在中國明對蝦(Fenneropenae-us chinensis)肝胰腺、鰓、肌肉、腸、淋巴器官、血細胞和卵巢中均有表達,其中卵巢的表達量最高。成熟的鈣網蛋白包括3個不同的功能結構域:N-功能域負責結構底物蛋白,P-功能域和C-功能域可以結合鈣離子并使這種結合更加穩定。目前為止,已公布的甲殼動物的鈣網蛋白序列包括中國明對蝦Fenneropenaeus chinensis(DQ323054)、斑節對蝦Penaeus monodon(HQ259085)和克氏原螯蝦Pacifastacus leniusculus(HQ596362)。
作為內質網分子伴侶蛋白,鈣網蛋白除了在細胞功能中扮演重要的作用,如內質網鈣離子平衡和分子伴侶功能外,還參與了包括生長、繁殖、蛻皮、免疫功能、細胞凋亡和氧化及脅迫響應的多種生物學過程。本研究根據長期低鹽誘導消減cDNA文庫中差異表達基因的同源序列和RACE方法,克隆了凡納濱對蝦CRT(LvCRT)基因,并利用熒光定量PCR技術對其組織特異性表達進行了的分析,以期為凡納濱對蝦脅迫生理相關基因的克隆研究奠定基礎。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動物
試驗用蝦購自廣東海興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于廣東海洋大學東海島實驗基地水泥池暫養1周,取健康凡納濱對蝦,經滅菌DEPC水清洗后,先將其冰浴麻醉,冰浴條件下分離血細胞、肌肉、肝胰腺、腸道和鰓共5種組織,迅速裝入1.5 mLeppendoff離心管(RNase free),并立即投入液氮速凍,后轉移至-80℃冰箱保存備用。
1.2總RNA的提取
取凡納濱對蝦血細胞、肌肉、肝胰腺、腸道和鰓共5種組織,按照聯合基因的Unizol Reagent(GENEray biotechnology,China)的操作步驟,研磨、裂解組織后提取總RNA,經1.5%瓊脂糖凝膠電泳和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對提取的組織總RNA進行定性和定量檢測。
1.3 LvCRT cDNA全長克隆
1.3.1 LvCRT cDNA片段的獲得 根據構建的消減cDNA文庫得到的LvCRT的EST序列(146 bp)和中國明對蝦CRT保守序列,重新應用軟件Primer Premier 5.0設計正反向引物(LvCRTF1/LvCRTR1)克隆中間片段,本試驗中所有引物皆由上海捷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成(表1)。PCR反應體系為20μL,反應條件為:95℃5 min;95℃60 s,57℃60 s,72℃60 s,35個循環;72℃10 min。用1.2%的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PCR產物,用PCR產物凝膠回收試劑盒(OMEGA,USA)回收擴增片段,回收后與Easy Digestion T-vector(pED-T)(Si-noBio,Shanghlai)載體連接,并轉入感受態細胞DH5α中。挑取陽性克隆菌落送往深圳華大基因公司測序,將所得LvCRT基因cDNA中間序列于NCBI中進行BLASTX同源性分析。
1.3.2 LvCRT cDNA 3′端和5′端的獲得 根據SMARTerTMRACE cDNA Ampllication Kit(Clontech,USA)和5′RACE Sys-tem for 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Invitrogen,USA)試劑盒操作步驟,分別擴增LvCRT基因cDNA的3′端和5′端序列,整個過程所需的引物序列見表1。PCR產物經1.2%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接下來的DNA回收、連接轉化、測序和同源性比對等步驟均同“1.3.1”節。
1.3.3序列分析 采用BioEdit軟件將中間序列、3′端序列和5′端序列拼接得到LvCRT基因全長cDNA序列。設計正反向引物(LvCRTF/LvCRTR)對該基因進行ORF開放閱讀框克隆以確保全長的正確性。此過程采用Ex Taq DNA聚合酶,PCR反應條件:95℃4min;95℃40 s,57℃1 min,72℃1 min,35個循環;72℃10 min。冰箱4℃保存。接下來的DNA回收、測序和同源性比對等步驟均同“1.3.1”節,所用引物序列見表1。
1.3.4 LvCRT cDNA全長生物學信息分析 通過NCBI(http:∥www.ncbi.nlm.nih.gov/)的BLASTX進行蛋白序列同源性檢索;通過http:∥expasy.pku.edu.cn網站上的ExPASy軟件對該cDNA全長進行序列開放閱讀框搜索、蛋白質分子量、等電點和氨基酸序列的推斷等;通過http://www.cbs.dtu.dk/services/SignalP網站上SignalP3.0軟件預測該基因的信號肽;通過Clustal W1.8軟件進行氨基酸多重序列分析,再結合MEGA 4.0軟件用鄰接法構建NJ系統樹(Neighbour-Joining tree)。
1.3.5實時熒光定量PCR分析 根據已克隆LvCRT基因和口一actin內參基因,使用Primer Premier 5.0軟件設計熒光定量表達的特異性正反向引物LvCRTF′/LvCRTR′和β-actinF′/β-actinR′(表1)。使用Fermentas RevertAidrTMFirst StrandcDNA Synthesis Kit(MBI,LTU)試劑盒合成cDNA第一鏈。具體如下:在冰浴后PCR管中加入1μg總RNA和1μL Oligo-dT(15)(0.5μg/μL),然后再加入DEPC水配制成10μL體系,將反應管置于PCR儀中,70℃預變性5 min,迅速置于冰上。變性反應結束后再加入4μL5×First—strand緩沖液、2.0μL0.1 mo]/L DTF、1.0 μL RiboLockTMRibonuclease inhib-itor和2.0μL dNTP mix(10 mmol/L)后將PCR管置于PCR儀中,37℃孵育5 min,再加入1μL SuperscriptⅡ(200 U/μL),將PCR管置于PCR儀中進行反應,42℃孵育50 min,70℃變性10 min,4℃保存。實時熒光定量PCR使用SYBRμPremix Ex TaqTM(TaKaRa,Japan)試劑盒在ABI 7500 Real Time Thermal Cycler熒光定量PCR儀(Applied Biosystem美國應用生物系統)中進行,定量數據分析采用相對定量中的2-AACt法(Hvak和Schmittgen,2001);使用SPSS 13.0軟件進行顯著性分析;用Turkey法進行多重比較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 LvCRT全長cDNA序列的克隆及分析
以凡納濱對蝦肝胰腺cDNA為模板,采用分段克隆方法和3′RACE、5′RACE法對CRT基因全長cDNA序列進行克隆,得到全部中間序列(397 bp)(圖1)和3′末端(990 bp)、5′末端(742 bp)(圖2),采用BioEdit軟件去除重疊序列以及接頭序列后得到1866 bp的cDNA全長序列,將獲得的凡納濱對蝦LvCRT cDNA全長序列提交NCBI,GenBank登錄號為JQ68261 8。經http:∥au.expasy.org/tools/dna.htmL在線軟件分析顯示,該基因具有1個長達1 221 bp完整的開放閱讀框,1個起始密碼子(ATG)和1個終止密碼子(TAA),開放閱讀框編碼具有406個氨基酸的鈣網蛋白。基因5′端非編碼區(5′-UTR)長222 bp,3′端非編碼區(3′-UTR)長423 bp。3′端的加尾信號AATAAA位于poly(A)尾巴上游27 bp處。開放閱讀框進一步驗證結果表明cDNA全長序列的正確性(圖2)。經http:∥web.expasy.org/compute_pi/在線分析,該蛋白分子量為15.3 ku,等電點pI為4.90。
2.2 LvCRT cDNA特征的分析
用http:∥/www.cbs.dtu.dk/services/SignalP網上SignalP3.0軟件在線預測該基因信號肽,結果顯示,該基因具有1個疏水信號肽(MKTWVFLALFGVVLVES),該信號肽位于氨基酸N端(圖3)。使用在線http:∥www.cbs.dtu.dk/services/NetPhos軟件預測該基因蛋白磷酸化位點,預測結果顯示該蛋白共有22個磷酸化位點,其中5個為Ser磷酸化位點,其氨基酸位點分別為27、76、83、124、191;11個為Thr磷酸化位點,其氨基酸位點分別為50、66、77、94、139、179、222、229、246、298、344;6個為Tyr磷酸化位點,其氨基酸位點分別為126、180、269、283、297和304(圖4)。
通過NCBI網站(http:∥www.ncbi.nlm.nih.gov/Struc-ture/cdd/wrpsb.cgi)蛋白質保守區的結果顯示,推測LvCRT中第19~330個氨基酸殘基構成了1個由311個氨基酸組成的保守區,該保守區屬于鈣網蛋白家族。該基因還具有1個保守的鈣網蛋白家族標簽(KHEQNIDCGGGYLKVF),該標簽位于第95~111個氨基酸殘基之間。除此之外,還發現該基因具有1個鈣網蛋白家族的重復序列IxDxExxKPE(/D)DWD和1個保守的HDEL內質網回收標簽,這個內質網回收標簽位于氨基酸序列的c末端(圖5)。
2.3 LvCRT基因序列比對與系統發育分析
使用ClustalW 1.83和MEGA 4.0軟件,選取中國明對蝦(ABC50166),斑節對蝦(AD000927),克氏原螯蝦(AEC50079),意蜂Apis mellifera(XP_392689),岡比亞按蚊Anophelesgambiae(AAL68781),家蠶Bombyx mot/(BAC57964),黑腹果蠅Drosophila melanogaster(CAA45791),斑馬魚Danio rerio(Np_956007),小鼠Mus musculus(AAH03453),人Homo sapi-ens(NP_004334),擬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NP_176030),煙草Nicotiana tabacum(CAA59694),非洲爪蟾Xenopus laevis(CAA47866)13個物種的CRT氨基酸序列與凡納濱對蝦的CRT氨基酸序列進行比對。分析顯示,凡納濱對蝦全序列與斑節對蝦(ADQ28317)、中國明對蝦(ABC50166)、克氏原螯蝦(AEC50079)和黑腹果蠅(AAF54416)分別具有99%、99%、94%和81%的序列相似度,99%、97%、89%和69%的序列一致性(圖6)。系統發育分析顯示,構建的分子進化樹可以將CRT基因聚類分為植物、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3個分支,LvCRT位于無脊椎動物CRT的一支,與昆蟲的CRT聚類在一起(圖7)。
2.4 LvCRT基因在組織中的表達分布
熒光定量PCR分析結果顯示,LvCRT基因在凡納濱對蝦所檢測的組織包括肌肉、鰓、腸、肝胰腺和血細胞中均有表達(圖8),由高到低依次為:腸道>鰓>血細胞>肝胰腺>肌肉,腸道中表達量最高,顯著高于其他各組織;血細胞和肝胰腺問的LvCRT表達量無顯著性差異,但二者均顯著高于肌肉而低于鰓;肌肉表達量最低,顯著低于其他各組織。
3討論與結論
目前,鈣網蛋白的研究多集中在模式生物上,甲殼動物中鈣網蛋白的研究相當少。迄今為止,已公布的對蝦類鈣網蛋白序列僅包括中國明對蝦(DQ323054)、斑節對蝦(HQ259085)和克氏原螯蝦。
本研究以先前建立的鹽度脅迫誘導凡納濱對蝦消減cDNA文庫為PCR模板,成功克隆到凡納濱對蝦的鈣網蛋白LvCRT基因的cDNA全長序列,并對其進行了氨基酸的預測和同源序列的比對分析。LvCRT基因與斑節對蝦(ADQ28317)、中國明對蝦(ABC50166)和克氏原螯蝦(AEC50079)具有99%、99%和94%的序列相似度,99%、97%和89%的序列一致性。LvCRT基因推導的氨基酸序列具有1個311個氨基酸組成的高度保守區和1個高度保守的鈣網蛋白家族標簽(KHEQNIDCGGGYLKVF),這與欒偉報道的中國明對蝦FCCRT鈣網蛋白分子結構極為相似,即與底物結合的相關的N-和P-2個功能域都非常保守,據此推測,LvCRT可能與之前報道的鈣網蛋白具有相似的分子伴侶功能。系統發育分析顯示,LvCRT位于無脊椎動物CRT的一支,在親緣上接近于昆蟲的CRT。
以往的研究表明,鈣網蛋白作為重要的內質網分子伴侶蛋白,在病原感染、發育以及環境脅迫等情況下都對細胞起到重要的保護作用。鈣網蛋白最初被鑒定為一種內質網的鈣離子結合蛋白,之后其作為分子伴侶蛋白在內質網行使的眾多功能得到一一闡明。近期的研究結果又證明鈣網蛋白在免疫中扮演重要的作用,如吞噬、補體途徑、細胞粘連甚至自體免疫等過程。Johnson等研究表明,若缺乏CRT,小鼠胚胎的死亡會增高、細胞黏附活性會降低、細胞對凋亡的敏感度增加、心肌的非正常發育會增加、非折疊蛋白的積累和錯誤折疊會增加等。在哺乳動物中,CRT在炎癥反應和病原感染過程中起重要的作用。昆蟲中的CRT不僅參與早期的包囊作用,且很可能參與了昆蟲的免疫過程。Wang等在感染WSSV的中國明對蝦中,利用基因芯片技術發現CRT基因在感染6 h和瀕臨死亡的對蝦體內會顯著上調表達。Duan等在感染鰻弧菌和WSSV的脊尾白蝦中發現,血細胞和肝胰腺在感染第1個6 h后CRT轉錄水平表達量的上調表明其與免疫防御有關聯。欒偉發現在熱休克、重金屬脅迫和感染WSSV的中國明對蝦中,CRT轉錄表達會有明顯變化,且不同重金屬處理有不同的CRT轉錄表達模式。Visudtiphole等研究表明,斑節對蝦仔蝦血細胞的CRT基因在熱休克脅迫3 h后會顯著上調表達,可以作為斑節對蝦對熱應激的分子生物標記。結合本研究中鹽度脅迫的消減文庫中CRT基因的發現,表明LvCRT與環境脅迫之間存在一定關聯,未來可以作為一種環境脅迫或者種質改良的分子標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