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林
內容摘要:股權結構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股權性質下的企業管理方式、適用政策、企業文化及社會公眾對其在社會經濟中扮演的角色認知不同,其社會責任的履行程度也有差別。本文通過對2012-2014年全部A股上市公司按照利益相關理論使用因子分析法對其企業社會責任得分進行量化,在此基礎上將不同股權性質的樣本進行細分,分別研究其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對財務績效的影響。結果表明,國有控股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并沒有提升財務績效,而民營企業及外資參股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對其財務績效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關鍵詞:企業性質 社會責任 財務績效
引言
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CSR)不僅是企業需要履行的使命,更是一種道德和良知的約束。近些年隨著社會經濟的蓬勃發展,許多公司在發展壯大、追求企業利潤最大化的過程中對企業應該履行的社會責任有所忽視,致使社會出現了許多令人堪憂的事件,如食品安全、環境污染、企業惡意逃避債務、偷稅漏稅,還有石油泄漏事件、富士康員工跳樓事件、“皮革膠囊”事件以及轟動一時的“三鹿奶粉”事件等,這些事件不僅影響了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而且嚴重影響了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社會問題,讓學者們將研究焦點逐步轉移到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方面。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在提高信息傳播效率的同時,使企業面臨信息更加公開透明的局面,數十年樹立的品牌形象可能在一夕之間崩塌。
《社會責任指南》于2010年11月1日在日內瓦發布,這是第一個具有真正意義的國際化社會責任標準,它標志著企業社會責任已經在全世界范圍內得到重視。在此背景下,公眾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表現期望值上升到更高層次,企業也逐漸認識到作為一個“社會公民”,市場很重要,社會的關注度也很重要。因此,大多數企業開始重視贏得社會尊重的能力,選擇積極地承擔社會責任。
企業是以利益導向的經濟體,履行社會責任的同時必然會增加相關成本,不一定能夠帶來立竿見影的好處,這就是一些企業不認真履行社會責任的真正原因。只有企業在完成社會責任的同時,能夠使得企業績效得到相應提升,企業才會自發地履行社會責任。當企業認識到履行社會責任能夠樹立品牌形象、贏得社會聲譽、提升企業績效時,企業才能更加積極地、主動地承擔應盡的社會責任。然而,不同的企業類型,其生存環境、法律法規、市場秩序、企業政策均有所差別,致使其在社會經濟中扮演的角色不同,社會責任的履行程度不同,公眾對其的期許也有所差別。我國作為世界經濟的重要支柱,央企、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均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尋找適合自身的CSR管理方式,謀求企業利益和社會公眾利益的雙贏。本文按照股權性質將企業分為國有控股、民營企業和外資參股三類,試圖厘清不同股權性質的企業社會責任和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便于引導企業積極主動地履行社會責任,促進企業進行可持續的社會責任行為,以實現公眾利益與企業利益的雙贏。
相關文獻綜述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國內外學者已經開始對企業社會責任問題逐步進行研究,其中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之間的關系始終是研究熱點。然而,盡管研究文獻已經十分豐富,但仍未取得一致的研究結論,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的關系有正相關、負相關、非線性相關甚至不相關,基本上所有的可能關系均得到了一定的數據支持。
A.P Stanwick和D.S.Stanwick(1998)對115家企業數據采用多元回歸的方法進行實證研究,結果發現企業社會責任表現與財務績效之間正相關。Simpson and Kohem(2002)通過對美國國有銀行1993-1994年之間的數據進行研究,結果發現銀行業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和財務數據之間直接存在正相關關系。Seifert等(2003)認為企業社會責任可以給企業帶來利益,但對股東財富最大化影響不大,企業社會責任被作為公司提升社會地位、品牌形象、個人聲譽的行為。李正(2006)對企業社會責任行為與企業價值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發現從當期看,社會責任承擔較多的公司,企業價值反倒越低;但從長期看,承擔社會責任對企業價值有提升作用。
結合我國各類企業的發展現狀考慮,國有企業一方面需要和其它企業一樣追求利潤最大化,提高經濟效益;另一方面還有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維持社會穩定的特殊企業社會責任。在國家政策導向和各界公眾的關注下,國有企業的社會責任問題愈加得到重視,截至2012年底,全部央企已經開始對外公布了社會責任報告,并且建立了社會責任評價體系。對于民營企業來說,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其在企業社會責任方面的投入力度也不斷加強,尤其在國家面臨重大自然災害時,民營企業的慈善公益性捐贈比重逐漸增加,但總體而言,民營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較國有企業而言更具功利性,會考慮成本效益。外資參股企業有較好的管理水平和運作效率,能夠有效利用各種信息進行管理決策,外資參股企業對社會責任更加重視。
研究設計
國有企業在市場經濟發展中承擔的社會責任越來越多,一定程度為政府承擔了部分責任,其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代價較高,在企業績效方面,高額的社會責任成本對企業績效可能產生負面影響。因此,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1:國有控股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績效負相關。
民營企業從產權屬性上而言屬于私有制,其經濟目標就是在合法的基礎上創造最大效益,并且社會公眾對民營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期待低于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在承擔社會責任時會考慮成本帶來的收益問題,因此一般情況下民營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成本要遠低于國有企業,至少在企業可承受的成本范圍內。近些年,民營企業對社會責任的關注度明顯增多,越關注則其越具有責任感,企業績效越好。因此,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2:民營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績效正相關。
隨著經濟的發展,引進外資工作逐漸成熟,外資股東較多地參與中國經濟的發展,并且由于西方國家的社會責任研究較早也較為成熟,促使其較早地認識到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性,履行社會責任能夠促進企業績效提升。因此,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3:外資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績效正相關。
(一)樣本選取及數據來源
本文以2012-2014年A股市場上市公司為樣本,數據主要來源于國泰君安數據庫,并且剔除ST或PT的、數據較為異常的樣本,部分缺失的數據從上市公司年報和企業公告取數填補,數據處理主要使用EXCEl2007和SPSS17.0軟件。
(二)變量定義
因變量。在對企業績效相關研究文獻的梳理過程中,國內外學者衡量企業績效主要從兩個方面考慮:市場指標和財務指標。市場指標主要使用托賓Q來分析,由于我國資本市場發展相對較弱,托賓Q并不適用;財務指標學者們往往選擇總資產收益率、凈資產收益率、每股收益等指標,本文使用總資產收益作為衡量企業績效的財務指標。為了消除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可能存在的內生性問題,因變量選擇后一期的數據。
自變量。本文的研究對象是不同股權性質下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所以自變量即企業社會責任CSR,參考以往學者的研究,目前暫未有統一的衡量企業社會責任的指標,但是總體而言對社會責任計量的基礎均是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
利益相關者理論多年來一直是學者們研究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理論基礎。總的來說,利益相關者理論認為利益相關者指對實現企業戰略目標有重大影響或者在企業實施戰略目標過程會受到企業影響的個人或其它團體,在本文中將利益相關者分為七種即股東、客戶、債權人、供應商、員工、政府和社會。
控制變量。本文借鑒以往學者研究,選定企業規模、成長性和企業財務風險為控制變量,具體指標定義解釋如表1所示。
(三)模型設定
根據前文的研究假設,本文構建模型如下:
CFP=α0+α1CSR+α3Size+α4Grow+α5Debt+e
實證分析
(一)企業社會責任因子分析
通過對企業社會責任的7個維度指標進行因子分析的相關性檢驗,KMO值為0.618,Bartletts球度檢驗顯著性水平小于0.001;可以認為,各變量之間存在公因子,適合做因子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的主成分分析法,從CSR的7個維度指標中提取主要成分來替代原始7個維度指標,根據因子分析的結果,前4個因子的特征值均大于1,且累計方差貢獻率為83.536%,高于80%,說明提取出這4個主要成分能夠較好地反映原來7個維度指標涵蓋的信息,因子旋轉后累計方差貢獻率如表3所示,主成分得分系數矩陣如表4所示。
根據表4可以構建4個因子的計算方程,四個主成分用F1、F2、F3、F4表示。再以4個主成分的方差貢獻率為權重,構建CSR得分模型:
CSR=(27.693%F1+22.375%F2+17.661%F3+15.807%F4)/83.536%
(二)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績效的實證分析
描述性統計分析。對全部樣本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如表5所示。總資產報酬率最小值-0.856,均值0.062,變動較大,但是標準差為0.063,說明在剔除數據異常較大后的樣本數據,總資產報酬率波動不大;CSR得分較為極端,最小值0,最大值19.563,均值5.423,標準差6.582,說明我國上市公司社會責任履行情況參差不齊,波動性較大;控制變量Size、Grow、Debt的描述性統計結果發現盡管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較多,但是總體而言標準差較大,這3個指標的波動性不大,所選樣本較為均衡,不存在異常樣本。
回歸結果分析。以ROA為因變量,先對全樣本進行回歸分析發現,企業社會責任得分指標CSR與企業績效呈現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接下來將樣本按照股權性質分類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匯總如表6所示。
在國有控股的樣本公司中,企業社會責任CSR與企業績效呈現負相關,且在5%的水平上顯著。可以認為國有控股公司承擔社會責任并不能提升企業績效,主要是由于我國社會經濟體制的特殊性,國有企業主要從事的是國計民生行業,企業管理層也會考慮到社會問題,其履行社會責任可能是由于政治壓力,并且由于其國有的屬性可能導致其承擔一部分政府應該承擔的職責,而且社會公眾對國有企業的社會職責本身就具有較高期待,企業履行職責并不能帶來更好的經濟效益。
在民營企業樣本中,CSR與企業績效顯著正相關。在上市公司中,民營企業占據絕大部分,信息披露對其股票價格會有直接影響,并且民營企業一般規模相對較小,估價動蕩對其績效會產生直接影響,因此民營企業本身就在積極主動地承擔社會責任,CSR對企業績效的正向促進作用較為顯著。
外資參股企業的CSR與企業績效正相關,但其顯著性水平較民營企業差。外資參股的上市公司比例相對較小,所取樣本400余家,總體而言,外資參股企業CSR與企業績效的影響與民營企業較為相似。外資參股企業有其特殊性,前幾年國家各種政策對外資企業相對寬松,外資企業的社會責任履行情況也相對較好。比如,外資企業的員工薪酬水平及福利水平遠高于國企和民營企業,外資企業口碑較好,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對企業績效的促進作用較為顯著。
從控制變量來看,企業規模、成長性、財務風險對所有樣本公司的影響基本一致。總體而言,規模較大、成長性好的公司,CSR能促進其企業績效的增加,而財務風險對CSR與企業績效的影響呈現弱化作用。
結論與建議
本文在結合以往研究文獻的基礎上,將樣本按照企業性質進行細分,試圖研究不同性質的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對其績效的影響。研究發現:對全部樣本而言,企業社會責任對財務績效有顯著促進作用;對國有企業而言,履行社會責任的成本較高,且由于公眾期望值遠高于其它屬性的企業,導致其履行社會責任并不能提升財務績效。國有企業多與國計民生相關,或為傳統行業,本身利潤空間較其它屬性企業略低;且由于政治因素,其履行社會責任的成本較高,隨著近些年政企分開工作進一步加強,國有企業的信息披露透明度得以改善,國有企業應認清其企業屬性,衡量履行社會責任的成本及效益,以實現企業長期發展與社會公眾利益的雙贏。民營企業及外資參股企業的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正相關,社會公眾本身對其履行社會責任的期望相對較低,且國家政策對民營企業和外資參股企業的扶持力度相對較弱,因此民營企業和外資財股企業更加重視積極發展自身,重視企業聲譽,因而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回報社會,使企業聲譽得到提升,從而進一步提升企業財務績效。
參考文獻:
1.張兆國,劉曉霞,張慶.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管理變革[J].會計研究,2009(3)
2.楊淑萍.從中外觀點談企業經濟責任與社會責任的關系[J].商業時代,2009(7)
3.李輝.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與經營績效優化互動路徑探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6(6)
4.王文成,王詩卉.中國國有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績效相關性研究[J].企業中國軟科學,2014(8)
5.王海妹,呂曉靜,林晚發.我自參股和高干、機構持股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影響[J].會計研究,2014(8)
6.李遠慧,陳潔.企業社會責任績效與財務績效關系研究[J].統計與決策,2014(11)
7.王聰.所有權性質、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D].西南財經大學,2013
8.朱文.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績效的關系研究[D].湖南大學,2013
9.王倩.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財務績效的關系研究—制度環境的調節效應[D].浙江大學,2014
10.呂牧,尹世芬.股權性質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影響—基于中國A股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J].財會月刊,2015(24)
11.劉雪雁.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關系研究—以造紙類企業為例[J].武漢商學院學報,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