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紅
摘 要:初中階段是學生養成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學生的學習習慣能夠提升學習效率、改善學習模式,同時對學習成績產生十分直接的影響。但是,我國現階段依然有許多初中學生在學習習慣方面未能得到教師的重視和關注,其學習成績的提升也受到了較大的制約。對初中生不良學習習慣的形成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應對措施,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關鍵詞:初中生;不良學習習慣;形成;應對措施
盡管我們不應將學習成績作為對學生能力進行衡量的唯一標準,但學習毫無疑問是考核學生的重要指標之一。在初中階段,有許多學生智力條件并不差,但學習成績始終得不到提升。這主要是由于其在小學階段就未能形成較好的學習習慣,在升入初中后,因知識的復雜化和課程數量的增加,導致學生感到力不從心。所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就成為許多初中教師所必須解決的問題。
一、初中生不良學習習慣解讀
總的來看,初中生在學習習慣方面存在的問題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不會對學習時間進行合理安排,學習習慣缺乏計劃性;(2)未養成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的習慣;(3)因學習環境的問題而未能養成較好的聽、說、讀、寫的習慣;(4)缺乏充分運用工具書輔助課外閱讀的習慣;(5)不善于在學習的過程中及時總結,很少在課堂中做筆記;(6)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無法集中注意力;(7)無法獨立學習和完成學習任務,較為懶散;(8)未能形成在學習中進行思考的習慣。
二、初中生不良學習習慣形成原因探討
1.教師與學校
由于初中生處于青春期,思想相對不穩定,做事很難做到持之以恒,往往會受到來自外部的思想影響,若教師對學生的引導與監督力度不足,就很難使學生的學習達到預期效果。此外,許多家長和教師的思想仍停留在應試教育階段,將學生成績作為唯一的衡量標準,只顧提升學生成績,卻忽視了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這將進一步導致學生學習習慣和方法的欠缺。
2.家庭
近年來,初中生的父母工作越來越繁忙,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的日常生活是由其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負責照料的,而由于他們的文化水平相對較差,在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上均有較大的欠缺,再加上隔代之間存在不同程度的親疏遠近問題,監護人只將對學生的管理理解為“吃得飽、穿得暖、不出現意外”,卻很少過問學生的學習生活。學生在這種家庭環境中很難解決學習問題,很可能會在學習壓力下出現怠惰情緒,嚴重的甚至會導致逃學情況的發生。
3.學生自身
計劃生育政策實施以來,越來越多的初中生都是家中的“獨苗”,在生活中得到了全家人的溺愛,也形成了不愛吃苦、不愛勞動、不愛動手的不良習慣。若學生將懶散、任性的情緒帶到學校,就很難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初中生不良學習習慣的應對措施
要想使學生真正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就必須從其剛升入初中時就開始著手培養,這有利于課程的學習,也能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根據筆者多年的工作經驗,應對初中生的不良學習習慣從以下幾個角度著手。
1.學習方法的培養與指導
要想取得一定的學習成果,就必須首先從學習方法上下手。所謂的學習方法是指教師運用多種途徑幫助學生選擇、運用和掌握學習方式,并實現學習成績與學習效果的提升。在教學活動中,學生無疑是主體,教學活動的優劣則直接體現在學生的成績上。因此,教師必須盡早教會學生獨立學習的方式和方法,學生也要主動學習,掌握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等多種基本學習模式。
2.約束學生的不良學習行為
由于初中生仍處在青春期,缺少對各類誘惑的判斷力和抵制力,很難約束自己長期進行某一活動,這就需要教師制訂相應的學習制度來對學生進行約束,幫助學生形成較好的學習習慣。
學校應高度重視對校規校紀的執行力度,對各類學習活動的管理工作進一步完善,從而使學生的不良學習行為得到杜絕,進而養成健康的學習習慣。
3.學生不良習慣的矯正
很多初中生所具有的不良習慣在小學就已經養成了,要想使學生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首先要對其舊有的不良習慣進行矯
正。在每年秋季新生入學時,教師都應將學生不良學習習慣的矯正作為重要的教學工作來展開,從而為學生日后的進一步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教師還應強化對學生的思想教育,使良好的學習習慣成為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自覺行為。毫無疑問,想要克服不良的學習習慣,離不開學生嚴格的自我要求、堅強的意志品質以及持之以恒的努力。所以,教師一定要在曉之以理、循循善誘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堅強意志,使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對于初中階段的教育工作而言,學生不良學習習慣的矯正與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是重中之重。廣大初中教師只有對學生不良習慣的形成原因進行深入分析,并在日常教學活動中積極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更加有效的學習方法,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推動教育工作全面展開,進而為學生日后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侯超波.城鄉結合部初中學生數學學習習慣現狀及對策[J].學周刊,20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