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興
淺談新課標下的數學作業的批改
文/葉興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學生對所學知識記進一步理解、鞏固及應用是培養和發展學生數學能力的重要手段。現就當前批改作業中存在的問題及自己在工作中的一些做法與大家共同探討。
1.1 忽視作業的評價功能
一些教師把批改作業當作是“例行公事”,只判學生的解題正誤,簡單地畫上“,”,對學生的解題思路、方法、能力思維品質等不予理會,學生拿到作業是茫然不知所“錯”,”久之,導致學生對作業產生消極心理,把完成作業當作是“應盡義務”。
1.2 忽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一些教師批改作業過于細化,教師一包到底,哪錯哪“見紅”,數字錯了改數字式子錯了改式子,這種包辦做法,教師既費時又費力,效果也不一定好,因為學生對錯誤要有一個再認識和糾正的過程,到底錯在哪?為何錯?怎樣糾正?全由教師做了,這就壓抑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利于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1.3 忽視滲透情感教育
一些教師對學生的錯誤不容忍,除了打個“x”之外,還要加上“不太認真”“太馬虎”“重做”“訂正”等批語。這種做法雖然出發點是好的,但這些令人“觸目驚心”的責任型批語,學生在心里上無法接受,易產生地觸情緒,進而對作業是消極應付。
總上可見,改革作業批改勢在必行,否則將會直接影響教學質量。如何優化數學作業的批改,發揮作業的應有功能呢?筆者借鑒作業批改方式,在題邊的空白處加上簡練,生動,富有啟示性的批語,誘導學生“自查自糾,自診自治,自思自強”,受到較好的效果。
2.1 符號型批語
即在學生的作業錯誤之處用不同符號表示性質的錯誤。如用“——”表示劃線部分有錯誤,應糾正劃線部分;用“?”表示這里有缺漏,表示此處要補上必要的缺漏部分;用“??”表示此步推理條件不足,需要補上箭頭所指部分條件;用“x”表示此推理的依據有錯誤,需要重新審題等等。
評析:這種做法是對學生作業錯誤部分的否定,而不是全盤否定,使學生覺得只錯“這一點”,產生自己“還行”的感覺。這樣,有利于保護學生自尊心和幫助樹立學生的學習信心。
2.2 “置疑”型批語
即根據學生作業的錯誤情況設置疑問,讓學生在弄清疑問的過程中發現錯誤,糾正錯誤。
評析:“置疑”能使學生在心里上產生“懸念”,進而激發其“探究的欲望,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也增強學生深刻理解數學語言的精確性和思維的嚴謹性。
2.3 重做型批語
當學生作業錯誤較為嚴重,較多 解答很不完整時,可考慮讓學生重做。
批語:你的解題思路很清晰,不足的是解答過程欠完整,相信你再思考一下,一定能掌握此題解法,重做此題,好嗎?
評析 重做型批語多數是鬼數學基礎較差的學生,如果打“ ”了之,就說明其“一無是處”,學生便喪失信心。肯定其“閃光點”,給予鼓勵性批語,讓他們嘗試成功的喜悅,這樣可以使他們產生新的學習動力。此法要謹慎,弄不好的話會產生不良的影響。
2.4 “還原”型批語
當學生作業因雙基不扎實或某些知識和技能缺漏較多而出現錯誤時,有針對性的編選一些與之相關的練習,讓學生彌補缺漏。
批語:你的方法很好,但在添括號和應用乘法公式時出現失誤,完成下列練習后,再試做此題,好嗎?
評析:這類錯誤主要發生在基礎較差的學生身上,有針對性的重復訓練學生的解題方法,技能和技巧,及時幫助學生彌補知識上的缺漏,以免問題“積少成多”,防止和遏制兩極分化的發生。
2.5 強化型批語
學生在應用某一新知識出現錯誤或不夠熟練是,可在作業中給出正確解法,同時安排一些類似習題讓學生強化練習。
批語:證明三角形全等有“邊邊角”公里嗎?相信呢一定是誤用了“邊角邊”公里。
評析:這種批語可以有效地縮短作業的信息反饋周期,學生在這些針對性較強的批語指導下,很快就能認識并糾正錯誤。此法有利于教師實現個別輔導,減輕教師的負擔。
2.6 借鑒型批語
當作業解答無誤,但方法不太好時,指導學生要借鑒課本和課堂筆記中的例題或某同學的解法,使學生掌握解決這類問題的捷徑。
批語:你的解法沒錯,但此題有更簡捷的方法,參考一下胡的作業,你的收獲一定會更大。
評析:這種批語給學生指明了自我學習,鉆研的途徑,引導學生克服在完成作業中“作對就行”的思想,注重解題方法的優化。從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散發思維能力。
2.7 另解型批語
當作業題有多種解法時,引導學有余力的學生改變思維角度,去探討其他解法,發展創新思維。
批語:你的證明方法很好,不過本題證法很多,你能再想出其他的正法嗎,并比較證法的優差和總結所用的知識點。
評析:由于批語首先肯定了學生的“正法很好”,學生受到成功的喜悅,認識到自己的能力和價值。再加上教師提出“呢能再想出其他的正法嗎?”,從而有效地有法學生探索的欲望和創新精神。
實踐證明,給作業寫評語,就像教師和學生 談心,親切自,學生打開作業后也能有所系索,受到啟迪,得到鼓勵,同時也有利于教師和學生進行情感溝通,提高學生對作業的興趣,從而提高作業質量。
“任務型”教學的落實要課內課外有機結合,讓學生用其所學,學以致用。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漁溝鎮韓圩九年制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