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農麗燕
職業院校《就業指導》課程改革創新探討
文/農麗燕
為了滿足市場日益高漲的對于熟練技術人才的需求,我國財政支出在職業教育上的投入逐年增加,但由于職業院校的課程設置以及師源生源等諸多原因的影響,部分職業院校學生畢業后面臨著嚴重的就業困難,出于進一步提高高校就業指導服務水平、提高廣大畢業生就業能力以及優化就業結構、提高就業率的目的,教育部從2007年起在全國高校推行《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但有些職業院校并未真正的認識到該課程存在的必要性和社會意義。
職業院校在畢業生踏入社會和崗位前應該對其職業生涯規劃、職業素質、社交禮儀等基本的就業能力進行培育,《就業指導》課程的開展為院校學生提供了較為科學且內容全面的職業素養參考。
為職業生涯規劃和目標的確定提供有效的引導,職業學校的學生不論是在年齡還是社會閱歷上都存在諸多不足,對社會形勢和自我定位認識不夠清晰準確,因此在面對自己的專業學習以及未來發展時表現出盲從和迷惘,開設就業指導課能夠讓學生根據自身興趣以及將來想從事職業的特點,量身定做適合的且具有科學理論支撐的發展目標和生涯規劃。
提供良好的職業素質培養,職業素質不僅包括了專業領域的專業知識和理論手段的掌握,同時還包括職業心理、工作習慣、對法律法規的認知、以及個人教養等綜合性素養的培養,通過科學的理論指導和實踐操作能夠讓學生掌握良好的溝通技巧,學會適度且正確的表達自己的職業訴求,提高學生在進入工作崗位后的創新能力和協作意識,為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培養專業的面試技巧和面試禮儀,學生的簡歷制作和面試效果是決定其是否能取得工作機會的首要階段,對于求職信的書寫,簡歷的制作技巧以及面試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和相關禮儀的細節性要求,大部分求職學生表現出了無知和盲目的狀態,如何選擇著裝,如何應對面試問題,如何提高面試官對自己的好感程度等都需要通過具有針對性的統一培訓和教學進行培養,而開設就業指導課程能夠在學生的綜合就業能力和素養上提供促進和提升的作用。
我國在專業性人才和特殊技能人才的需求上一直表現出了巨大的容量,需求總量逐年增長的市場現狀下對應的缺失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和輸出上的產能不足,在6800萬需求總量的數據下,職業院校能夠供應給市場的專業技術人才僅為4500萬,就業形勢不容樂觀,而造成這一情況出現的原因主要表現在,其一,院校對就業指導課程的開設意識薄弱,不論是院校領導層面或者授課老師和學生,在職業能力培養和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上都存在普遍的忽視和搪塞態度,認為只要學好專業技能、掌握專業知識就能應對未來的職場競爭,因此就業指導課程的開展便淪為了形式主義;其二,院校就業指導過程中的專業性針對培養弱,就業指導教材與職業脫節,對于所有專業、所有市場環境采用完全一致不加區別的教學指導方法,造成學生在面對不同專業要求時表現出就業弱勢;其三,就業指導教師專業化不強造成能力培養與實際要求的脫節,一方面在職業院校開展就業指導的老師并非是參加過就業技能相關學習的專業課老師,甚至大多數老師本身就不具備就業指導相關的要求和資質,由學校的行政老師或專業課老師代為授課;另一方面職業院校的就業指導課教師年齡分布呈現出啞型結構,中年教師缺口較大,而教齡較長的老教師以及剛進入教師工作行列的青年教師人數較多,老教師雖然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但對市場的快速變化和信息化時代新要求把握有偏差,青年教師則缺少對工作崗位和社會競爭足夠的了解,社會閱歷相對不足,造成就業指導課程教學效果上參差不齊。
3.1 明確課程性質和目標,提高整體重視程度
大學生職業發展和就業指導課程作為現在階段的就業公共課程應當加強重視,積極響應教育部的要求,按時并保證質量完成授課,將就業指導和職業規劃貫穿到職業院校的各個專業每一位學生的學習過程中,通過落實教學計劃、創新教學模式來提高老師授課的積極性和學生接受指導的積極態度,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自我認識,為理性規劃未來職業目標和發展方向提供基礎。
3.2 優化課程結構,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切實增強就業內容設置的時效性,準確把握市場和國家在就業政策上的變化和偏向,及時作出課程內容的改進和創新,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重點是培養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學習的同時能夠積極的投身社會實踐,深入到不同的單位和崗位中實踐和了解,與此同時加強就業指導教師隊伍建設,建設一支相對穩定、專兼結合的高素質、職業化師資隊伍,加強教師綜合能力培養,提高其就業指導的整體水平,為就業指導課程的開展提供過硬的師資設施保障。
3.3 構建合理的就業指導和企業對接體系
通過職業院校與相關的企業和行業的資源對接,形成合作和共贏關系,由企業為高校提供實習和就業崗位,由高校為企業輸送質量較高的專業人才,實現資源、資金、環境和人才等多方面的相互合作和互利共贏。
職業院校在人才培養上有其特殊性,因此在職業能力培養和就業指導課程的開設上,同樣表現出了特殊性,因此必須要首先進行準確的就業指導目標定位,然后從師生意識、師資建設和課程建設上做出改進。
(作者單位:桂林理工大學南寧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