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銀娟
如何培養小學高年級學生數學反思的習慣
文/史銀娟
在小學數學的學習過程中,反思能力是學生們應首要培養的能力之一。因為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比較簡單,在課堂上知道跟隨教師的思路來學習,等課下的時候往往就將剛學的知識擱置一旁,時間久了學生會將所學的知識遺忘。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培養學生養成反思的習慣是很有必要的。
由于數學知識有很強的連續性,如果學生們在學習初期沒有將基礎打好的話,這樣會對以后的數學學習產生一定的影響。想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數學基礎,教師應在學生剛接觸數學時,就培養學生定期進行單元反思的習慣,讓學生對所學單元的內容進行總結和歸類。學生在反思的過程中,逐漸會形成屬于自己的知識構建網,數學的思考方法、學習技能、學習目標和計劃都會得到合理的制定。在學習數學時,掌握學習方法比一味的進行數學練習要有效得多,但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教師能教給學生的學習方法不是很多,這就需要學生利用課余的時間自己去進行反思和探索,從而提升學生會的學習效率。例如在學習圖形面積計算方法時,學生除了記住各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外,還應熟練掌握不同圖形的解題方法,總結不同圖形面積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學完這一單元后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一些課后任務:找出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面積之間的聯系和區別,結合之前所學的知識學生會發現,平行四邊形的面積S=a×c是三角形面積S=1/2a×c的兩倍。學生定期進行單元反思是一個溫故而知新的過程,學生通過思考加深了對之前所學知識的印象,有的學生還會發現新的問題,這樣一來大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欲望,提高了學生對數學的學習熱情。這一過程既鍛煉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又提升了學生的數學反思能力,使得學生的學習效率得到極大的提升。
好習慣的培養是需要一定條件的,如果想讓高年級的小學生養成反思的良好習慣,僅僅有教師好的教育和指導是不夠的,教師還應給學生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去積極思考,從而提升學生的數學反思能力。有的教師認為學生在課堂上參與反思活動是一種浪費時間的行為,影響教學進度,所以不提倡學生進行課堂互動給學生留的思考時間很少。學生在課堂上沒有充足的思考時間,他們的數學反思能力就很難得到提升,同時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會減弱。有的教師面對學生出現的數學問題,就會批評學生:“怎么總是有問題,這么簡單地問題都出錯。”而不是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到底哪存在問題,對于學生出現的問題教師應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去反思從而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及時作出改正。而有的教師對培養學生數學反思習慣很重視,在課堂上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思考時間,讓學生在思考中提升自己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反思能力。例如在學習了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之后,數學教師為了進一步提升學生數學水平,給學生出了一道擴展提:一個三角形的面積360平方厘米,一條直角邊20厘米,另一直角邊是多少厘米?這有三種不同的解法:(1)360÷20=18厘米;(2)360×2÷20=36厘米;(3)360÷20÷2=9厘米。學生看完這道數學題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驗算的方法進行數學反思,學生驗算完之后會發現第二種方法是正確的,教師緊接著可以讓學生思考為什么其余兩種解題方法是錯誤的呢?學生思考一段時間后,教師可以為學生做出詳盡的解答。充足的思考時間容易讓學生養成認真反思的習慣,所以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一邊對學生進行引導一邊讓學生認真反思,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大多是教師指定單個學生來回答問題,其余學生覺得教師不會再提問自己,所以就不用再思考了。對于數學的學習,大多數學生停留在“我接受”的階段,而不是反思“我為什要接受”“為什么這樣做是對的”等數學問題。教師應讓學生養成在別人回答問題時,自己也要積極思考答案,并勇于指出別人答案的錯誤之處,發表自己的見解。例如在解決“相遇”類型的應用題時,教師首先讓學生們進行自主討論,在討論結束后做出總結一一列出解決方法,然后各個小組之間進行詢問:哪些方法是對的,哪些方法是錯的,錯誤的原因在哪里,最后各個小組搶答發言。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解答能力,又能讓每個學生都積極思考,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果想要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解答能力,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問自答”,在數學課堂上學生可以自己給自己提問題,例如教師在講課時學生自己可以思考“教師這樣做對嗎”“為什么這樣做”。當有學生回答問題時學生自己思考“我的想法和他差在哪里了”,學生在提出這些問題后會主動進行探索和思考,爭取在短時間內解決這些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思維的能力會得到促進,學習效率和數學反思能力也會得到不斷地提升。
數學反思習慣的養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是需要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慢慢培養的。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鼓勵學生進行獨自反思,重視提升學生數學反思能力,引導學生養成反思的學習習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從而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作者單位:江蘇省沭陽縣華沖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