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志敏
解決農民工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問題的策略分析
文/劉志敏
城市化進程中,大量農民工進程,導致城市隨遷子女義務教育階段入學問題突出。本文從調整改革城鄉戶籍制度、發揮學校教育功能、改善隨遷子女家庭教育環境、促進隨遷子女學校適應等角度,探討農民工隨遷子女城市就近入學的策略,以促進我國城市化進程隨遷子女義務教育階段的問題解決。
農民工隨遷子女的義務教育問題是社會流動結構變化、農民流動方式發生變化而出現的一個社會性的問題,在我國初級階段國情之下還沒有建立起完備的適應人口流動的教育體制的背景之下,正視并努力解決這一問題,不僅有利于隨遷子女實現自身價值,而且有利于國家城市化以及現代化的進程。
解決隨遷子女的義務教育問題是一個關系到國家未來發展的長期戰略任務,解決這一問題不僅具有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團結的意義,而且對提高國民素質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1.1 改革二元戶籍制度
我國現行的義務教育體制是與戶籍聯系在一起的,現行的城鄉二元體制是影響農民工隨遷子女義務教育權利的障礙之一。經濟學中制度創新和制度變遷的理論告訴我們:當現有的制度已經不能適應人們的需要時,必須創造出一些新的制度、新的規則來取代舊制度,使之能夠包容現在的新情況。計劃經濟條件下產生的二元戶籍制度顯然已經不能適應人們的需要,它的存在嚴重影響了農民工子女在教育公平原則下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所以必須改革現有的城鄉二元體制。
改革的主要目標:一方面要逐步打破城鄉分割的二元戶籍制度,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打破人為分割的所謂“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常住戶口”和“暫住戶口”等,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放寬戶口遷移限制,為城鄉人口特別是跨區域流動創造一個相對寬松的環境,為流動人口創造一個動態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要逐步消除戶口的社會附加功能,改變戶口與就業、醫療、社會保障、教育住房等公民利益掛鉤的不合理現象,戶籍制度本身就是國家有關機關依法收集、確認、登記有關公民年齡、身份、住址等公民人口基本信息的法律制度,是國家對人口管理的一種手段,但是在政府幾十年的社會管理過程中,逐漸的依托戶籍制度,附加了許多不合理的管理制度,把教育、就業、醫療等福利與和權益與戶籍掛鉤。為此,我們應該把教育、就業等一系列的福利、權益與戶籍相分離,實現城鄉一體化管理,為城市農民工子女在城市公平的接受義務教育開辟道路。
1.2 改革現行的義務教育財政體制,實行中央財政統一預算
我國現行的義務教育是以戶籍制為基礎的,實行“分級辦學、分級管理”的模式,義務教育的經費主要由地方政府負擔,沒有地方戶口的隨遷兒童往往無法享受由流入地政府財政負擔的義務教育經費,隨遷子女需要繳納更多的額外費用,因此,流入地應適當承擔起隨遷子女的義務教育經費。當然,農民工隨遷子女的教育經費完全由流入地政府來承擔也是不現實的,尤其是對一些流入人口比較集中的大城市來說,是一個沉重的負擔。為此,要強化中央政府對義務教育的責任,發展教育是政府的基本職責之一,要進一步改善隨遷子女的義務教育的狀況,中央政府責無旁貸要加大對義務教育的投入力度。中央政府要對“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教育財政體制進行改革,由國家財政統一解決隨遷子女的教育經費,以減輕地方政府和農民工個人的負擔。
1.3 建立學生困難救助制度
針對大多數農民工家庭都比較貧困的情況,要讓他們在城市接受義務教育的公辦學校中上得起學,要減輕隨遷子女的經濟壓力,一是要減少和取消附加交費,例如課外活動費、校服費;二是要對一些特困的隨遷子女免雜費,書本費,補助生活費;三是建立農民工義務教育專項補助基金,例如從鄧飛提倡的免費午餐中吸取經驗,為部分農民工隨遷子女提供中午免費午餐,解決部分學生的因生活困難而吃不飽的問題;四是將一些基金會組織引入城市的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籌集資金為特困的農民工子女進行補助。
2.1 放寬農民工隨遷子女入學條件,公立學校要做好接收工作
只有真正放開公辦學校,吸納農民工子女義務入學,取消不合理的收費,才能讓每個農民工子女有學上,上得起學;另外,公立學校要控制好學校生源,在學校生源還未飽和的情況下,收拾出一些教室,例如改造一些放廢舊物品的教室,裝修成教室,放寬條件的去接受一些農民工隨遷子女來校學習。
2.2 改善農民工子弟學校的辦學條件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要想提高教育質量或者改善農民工隨遷子女的受教育困境的現狀,必須加大對教育的經濟投入,對于那些在農民工子弟學校上學的學生,可以通過對加大對其的教育經費的投入以改善農民工子弟學校的硬件設施來提高農民工子弟受教育的水平。除了資金以外,師資力量的薄弱和不穩定也是民工子弟學校的難題之一,為了確保民工子弟學校的教育教學的穩定,在師資力量的配置上除了要以教育管理機構統籌配備為主外,還可通過與一些非政府的公共組織來挖掘社區教育資源來彌補農民工隨遷子女家長的文化資本的不足。鼓勵大學生志愿者、退休教師利用雙休日和假期時間走進農民工家庭,為其子女提供學習幫助。
解決農民工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問題,必須建立良好的家庭環境,建立家庭環境、制度環境、社會環境三者之間的協調機制,家庭環境對子女健康性格的形成至關重要。因此,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是必不可少的。
3.1 良好家庭環境的建立要從家庭內部環境做起
作為家長,要做到互敬互愛,維持好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的基礎上,要加強與子女的交流,和諧的家庭環境有助于為兒童的家庭社會化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有助于兒童培養健康的心理;父母與鄰里之間要和平相處,互幫互助,建立良好的鄰里關系,引導和鼓勵子女加強與同齡群體的交往,讓孩子深入社區生活;父母要與子女有一個良好的溝通,多一分愛護,少一分冷淡,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專橫,既不能過分懲罰,也不能過分溺愛,要具有正確教育子女的方式。在住房方面,父母要注意社區環境的選擇,不能僅僅考慮到房屋的低廉和就業的方便,而應該盡可能選擇對子女成長有利的社區環境,為子女的學習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3.2 組織家長培訓,提高隨遷子女家長素質
我國進城農民工有一定比重的文盲或半文盲,他們自身需要教育和學習,特別是需要職業指導和技能培訓。加強歲前兒童家長的繼續教育,有助于提高農民工家庭在城市的生存能力,有助于改善家庭生活水平和減少家庭問題,從而給子女的學習提供良好的客觀環境。為此,可以將隨遷子女的家長教育納入社區管理和社區服務之中,在社區組織和社區工作者的指導和幫助下,提身家長的文化素質,將對隨遷子女家長的教育納入社區家庭教育工作范圍,充分利用社區教育資源,對家長進行培訓,改善家長的教育觀念。
4.1 以活動為紐帶促進隨遷子女與教師和學生的交流
學??梢酝ㄟ^舉辦各種主題活動和興趣活動,促進農民工隨遷子女與學校教師以及同學之間的交流。學校可以通過設計和舉辦一系列主題活動,如組織學生對某一話題進行討論交流增進老師和同學隊農民工隨遷子女方言的認識、舉行隨遷子女普通話演講、南腔北調任我行的活動,以此來促進教師和本地學生對農民工隨遷子女的了解和深入,增強他們之間交流的同時也增強了他們對農民工子女一視同仁的情懷。同時要創造機會讓農民工隨遷子女展現自己的特長,拉近他們與老師和同伴的心理距離,真正的融入到學校之中。
4.2 運用社會支持網絡淡化其心理障礙問題
對于一些在交往和心理上有障礙的農民工隨遷子女,要將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納入到學校的教育當中,高度重視農民工隨遷子女的人格和心理發展特征;同時要加強學校與社區、家庭的聯系,形成以家庭、社區為核心的社會支持網絡,特別要加強家庭這一重要的因素在隨遷子女心理健康方面所能發揮的作用,以促進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為核心的學校支持體系,通過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淡化并消除農民工子女因身份困境而產生的不良的學校適應和心理健康問題,提升他們的身份歸屬感。
4.3 學校要樹立平等的教育理念
學校和教師不僅要在行動上接受農民工隨遷子女就學,更加應該從心理上接納農民工子女,營造寬容、平等的校園文化。農民工子女來自各個不同的地方,他們的語言、文化背景、生活經歷各有不同,城市的學校和老師一方面要以開闊的胸襟來包容和尊重他們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在具體教學過程中要尊重這一群體的特殊性,有耐心的去引導農民工子女盡快融入城市生;另一方面,學校教師要樹立平等的意識,加強師德建設,樹立平等的教育觀和學生觀,平等對待農民工子女和城市學生,不得歧視農民工子女,構建一個平等、無歧視的校園環境,消除農民工子女的心理門檻,提高他們的環境適應能力,從而自強、自信的面對學校的生活和學習。
通過政府、學校、農民工家庭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實現農民工隨遷子女能夠進入城市學校,較好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以推動我國城市化進程的順利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