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龔曉玲 何蓓
淺議高職院校多元資助體系的完善
文/龔曉玲 何蓓
本文在對江西現代職業學院目前資助育人體系的總結基礎上,分析當前學生資助體系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結合工作中的實踐與創新,對完善全過程、全方位的多元資助育人工作格局提出相應的對策。
教育部、財政部等相關政策的相繼下發,形成以 “獎、貸、助、補、減”以及新生 “綠色通道”六位一體的資助體系。教育部財務司巡視員崔邦焱將這一體系稱為“資助力度最大最強的貧困生資助體系”。為了更全面深入地了解高職貧困生資助體系的現狀,筆者以江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為樣本開展調研,探尋目前的資助育人體系及文化,并不斷完善以構筑起全過程、全方位的資助育人工作格局。
1.1 學院資助育人體系概況
學院資助工作實行三級管理,即學院、分院、班級三級學生資助工作機構。
1.1.1 國家獎助學金評審發放工作
三級評定程序(班級評議工作小組評議認定→分院評定工作領導小組認定→學院學生資助工作領導小組)。
1.1.2 學生勤工助學管理工作
勤工助學雙選會,通過推行勤工助學崗位招聘雙選機制,進一步增加勤工助學工作透明度。
1.1.3 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工作
自2007年已連續十年開通“綠色通道”,切實踐行“不讓一名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輟學”的承諾。
1.1.4 入伍學生學費補償代償及保險相關工作
定期按時為入伍學生發放學費補償款,為退役復學士兵辦理學費減免,整理受理學生保險理賠材料。
1.2 愛心育人文化
1.2.1 成立“慈善愛心基金”
2015年6月16日,“慈善愛心基金”正式啟動,該基金接受社會各界愛心人士、友好合作單位以及校友、廣大師生的自愿捐助和監督。愛心基金的成立,是學院資助體系的進一步延伸,主要用于幫助家庭突遭重大變故或有特殊困難的學生。截至2016年9月30日,江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慈善愛心基金共募集金額617270.53元,幫助貧困生25人,發放金額85300元。
1.2.2 設立“校園慈善愛心屋”
為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解決在校學習、生活物資需求,學院于2014年11月成立“校園慈善愛心屋”,此舉在省內高職院校尚屬首例。慈善愛心屋為貧困學生免費提供生活日用品、文化用品、衣物等,貧困學生都可以通過申請程序領到自己所需的物品。據統計,校園慈善愛心屋自2014年成立以來,共資助貧困學生218人,領用物資達12000多元。
“校園慈善愛心屋”日常管理由學生社團“校園慈善愛心社”負責,社團現有成員52人,其中有一半的同學都是貧困生,他們的日常工作包括:物品采購、整理、發放、清點、記賬等。
1.2.3 開展“愛心家訪”
“愛心家訪”工作為進一步推進精準資助,有針對性地對家庭經濟特困學生進行經濟資助和精神幫扶,自2015年開始,學院連續兩年利用假期組織干部職工對家庭經濟特別困難家庭進行愛心家訪。通過家訪,一方面向學生家長宣傳國家、學院的各項資助政策,讓學生及家長感受來自國家、學院的關愛;另一方面可以通過了解學生家庭實際生活狀況,有針對性地開展下一步幫扶。
1.2.4 社團育人
學院目前共有愛心社、義工團等校園資助類學生社團12個,社團總人數達800余人。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社團活動,一方面援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一方面又培養廣大學生的慈善意識、感恩意識和自立自強精神。
1.2.5 公益志愿服務活動認證
“學院慈善義工服務團”于2015年6月成立,同時,學院面向在校大學生推行“公益志愿服務活動認證制度”,以官方認證的形式,將大學生在校期間參與的各項公益志愿服務活動通過倡導、記錄、認證、表彰的方式廣泛推廣,培養學生“仁者愛人”的理念,將助人與慈善成為習慣。
2.1 缺乏對貧困生的“心理資助”
國家和學院的各項資助政策,能夠及時解決貧困生經濟困難帶來的困境,但貧困帶給學生的心理貧乏卻很難解決,經濟資助只是資助的第一步,如何讓受資助學生不因貧困引發心理問題,如何讓資助方式更好的以人為本,這些都是亟需要考慮的問題。
2.2 貧困生的認定仍是難題
貧困生認定是所有資助工作的基礎,但還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地區經濟差異懸殊,很難制定統一的貧困生認定標準;二是證明材料難以鑒別;三是部分貧困生自尊心過強,有些人不愿公開申請。
2.3 現行獎、助學金制度存在不足
政府、社會團體及個人設置的獎、助學金普遍都是金額大、人數少,且多傾向于成績優異貧困生,對于那些處于“雙貧”狀態的學生是很難享受到的?,F行獎、助學金種類多但缺乏有效整合,有時會出現一個貧困生同時獲幾項資助的情況,這不僅使得資助面縮小,還加劇了資助的不公平。
3.1 真正把以人為本的扶貧落到實處
南京理工大學“暖心飯卡”值得學習,他們根據在食堂消費的“大數據”統計出切實需要資助的學生,按每餐不少于7元的最低標準暗暗給他們飯卡上打上一筆錢。這舉措精準扶貧,可信度非常高;并極富人文關懷,一旦大數據鎖定,“暖心飯卡”無需學生主動申請,直接暗補到位至畢業。三是真正把以人為本的扶貧落到實處,把工作做深、做細、做實。
3.2 建立就業幫扶機制,幫人幫到底
學校應加強與社會各界名人、企業家、社會基金會的聯系,引進企業文化和用人標準,建立企業行為、道德、精神養成機制。另高校應以資助工作為平臺,制定幫扶方案,對那些通過有償資助,完成學業,有良好身心素質的貧困生,優先推薦給用人單位,讓他們從心里深處感受到,國家“幫人幫到底,管人管到底”。
3.3 全方位呵護貧困生心理健康
貧困大學生作為弱勢群體,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點人群,很多貧困生由于經濟貧苦導致焦慮、孤僻、人際關系緊張等問題,從而導致心理處于亞健康狀態。個別貧困生會產生仇富心態,對社會抱有不正確的看法,久而久之會出現偏激行為。目前學院已有較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含有“科研、團輔、咨詢、心理建檔、培訓、素拓”等六位一體的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內容,但暫缺乏專門針對貧困生群體的專業心理輔導。因此建立貧困生心理干預機制,幫助貧困生心理減壓、減困是我們的當務之急,通過講座、團體心理輔導、針對主題的素拓活動等,讓貧困大學生時刻感受到來自學院和同學的關心。
3.4 培育自立自強校園文化
學生應充分發揮好受資助的機會,西南大學的資助育人文化值得借鑒,他們的“勵志之星”、“自強之星”評比活動,撰寫勵志大學生先進事跡等,將自立自強文化氛圍的營造納入校園文化體系,倡導新生獨立,自立自強。
(作者單位:江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基于社會力量參與的高職學生資助體系構建研究”(JY1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