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下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
文/劉下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要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首先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的學習能力,因為它是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經常、最活躍的因素。
在教學課程教學中如何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呢?下面結合自己在教學與我校科研實踐活動中的收獲談談體會。
什么是學習興趣?興趣是認識需要的情緒表現,有興趣的學習,不僅能使學生全神貫注,積極思考,甚至達到廢寢忘食的境地。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不斷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去探索和獲取新知識。
1.1 引發學生探索知識的求知欲
興趣是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力求獲得科學文化知識、探索新事物,探求真理的情緒體現。
在進行新課之前,經常采用生動有趣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的原認知發生矛盾,以激發學生的強烈的求知欲,抓住新舊知識的結合點,精心設置問題,引起懸念,使學生產生疑問,這樣就能激發內部已知和不知的矛盾,激發認識興趣,促使學生利用已有知識來解決未知的問題,從而主動地獲取新知識。
1.2 引導學生體驗解決問題的愉快感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只是問題的提出,還要貫穿于解決問題,獲取新知識的過程中。在學生學習新知識階段,使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認知活動,從而參與到知識的形成,發展過程中,享受到智力活動的快樂感,優化了認知。
學生的學習認識,主要來源于間接經驗,即來自教材或教師的。但是學生在接受這種前人科學地總結的知識時,也要充分利用感覺器官,通過直觀形象的方法,充分感知學習材料。
2.1 挖掘、利用教材中的感性材料
教材是學生的感知對象,要使學生很好地感知教材,一方面是通過直觀的方法,使學生獲得一定的感性認識;另一方面,又要通過學生的回憶,聯想的想象,去再現過去的感覺、印象和經驗。
2.2 提供充足的有代表性的感性材料
概念是客觀事物的本質特征的反映。教師進行直觀教學,要選擇一定數量的具有代表性的勢力,這樣才有利于學生區別事物的本質特征與非本質特征,從而理解和掌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教師只有逐步引導學生自己展開思維加工,才能將認識由具體、簡單、現象上升為抽象、復雜、本質,而決不能由教師代替學生思維,這是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的關鍵。
總之,教師要高度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要善于設問題、設疑問,要善于引導學生思考,要善于激發感官,積累豐富的感知材料,才能優化認知,教會學生思維方法。使學生的智力和能力得到較好的培養和發展。
(作者單位:江西省九江縣馬回嶺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