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學輝 蘇小麗
微電影傳遞民族團結正能量的影響及其創作與傳播的建議
——以《做夢都想》為例
文/吳學輝 蘇小麗
作為網絡新媒體的微電影是有效傳播社會正能量的途徑。江西首部由少數民族就讀大學生創作的微電影《做夢都想》產生了極為廣泛的社會影響,其成功的經驗引發了課題組對微電影的影響及其創作與傳播的思考。
南昌工學院作為華東地區唯一的少數民族教育基地,有著來自全國各地近50個少數民族的約七千名學生,如何促進民族團結是學校的頭等大事。2009年8月中宣部、教育部,國家民委發布了《關于在學校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活動的通知》,提出應充分運用多種形式、途徑和方法開展民族團結教育。
有關高校促進民族團結教育的途徑的研究成果較多,一般認為有課堂教學途徑、課外活動途徑、課外讀書途徑、網絡途徑等。但只從網絡途徑去探究民族高校促進民族團結的途徑的成果則是少之又少,現只搜索到幾篇相關論文,其中具體提到加強民族院校有關民族團結網站的建設和推廣、在網絡上舉辦大學生感興趣的主題活動、利用微博互動促成民族團結氛圍等途徑。
而專從微電影途徑去探究促進民族團結的研究成果更是沒有。直到2014年上半年南昌工學院創作了江西首部由少數民族就讀大學生創作的微電影《做夢都想》,才揭開了以微電影去傳播民族團結正能量的序幕。現以此典型事件為例論述開來。
由于之前新疆等地部分少數民族暴恐分子制造了多起暴恐事件,社會上不少人對維吾爾族等少數民族存在偏見和誤解,這影響到了南昌工學院各民族同學之間的和諧和團結,在此背景下,米拉迪力等少數民族學生決定自編自導自拍自演一部微電影,以南昌工學院各民族學生在校學習生活為背景,講述了各民族同學在互助友愛中追逐青春夢想的故事,以便把各民族同學間團結友愛的真實狀態傳遞給更多的人。
該影片自2014年4月16日正式開拍到6月3日首映以來,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攝制組共制作了多部預告片、拍攝花絮、劇組影集等微電影相關視頻,這些視頻在騰訊視頻、優酷網、PPS、爆米花、愛奇藝、華數TV等網站的累計點擊率達到五百多萬次。江西日報、江西教育電視臺、江西頻道網、天山網、天山百度、鳳凰網、中國經濟網、唯象資訊網等多家媒體密切關注并做了多篇報道。當時江西省副省長朱虹、省教育廳長虞國慶等領導相繼作出批示,充分肯定了這部微電影的正能量作用。
微電影制作時間和播放時間短,方便快捷地滿足了微時代消費者時間上的“碎片化”需要和傳播上的“碎片化”需求。但微電影受制作內容與質量監管缺失、傳播途徑單一等方面因素的制約,因而微電影制作與傳播仍任重道遠。下面結合微電影《做夢都想》提以下建議。
一是選題要貼近學生學習生活實際,傳播社會正能量。如微電影《做夢都想》貼近了少數民族預科學習生活實際,在一個敏感時期及時選擇了民族團結這個極具現實意義的主題。這部微電影,充分展現了南昌工學院各族學生在民族大義、團結穩定的大是大非上的堅定政治立場,傳遞了民族團結正能量,引起了廣泛共鳴,讓曾經對少數民族學生存在誤解的人重新認識他們。
二是要借助其他網絡新媒體擴大影響。微電影發軔于網絡,并借助網絡的力量得到了發展壯大,但微電影畢竟存在其局限性,因此,微電影要擴大其影響,必須借助多種網絡載體,充分發揮網絡傳播迅速的優勢。如米拉迪力等同學在創作微電影的同時,注重微博互動。先是建立“南宮民族俱樂部”微信公眾平臺,又在拍攝微電影的過程中適時地發出《我們在行動!!》、《致恐怖分子:全世界都為你們感到恥辱》等博文,博文以他的高中生活開始談起,以其學習成長經歷來詮釋自己的愛國情懷,反擊極端恐怖暴行的決心,這引起很多網友的點贊和媒體的關注,截止2014年5月22日20時,已經有152個團體或個人轉發了此條微博。同時,在5月20日下午,米拉迪力等微電影劇組成員還做客人民微博微訪談,與廣大網友分享他和他的團隊共同追夢的故事,并就電影拍攝的主題、初衷、過程及困難等問題,在線回應網友關切的問題,為民族團結傳遞了一份巨大的正能量。
三是要打造一支較高水平的劇組團隊。該部微電影雖然傳播了社會正能量,產生了較好的社會反響,但因為經驗不足、時間倉促、物質條件受限等因素,而存在一些內容銜接不緊湊、重點不突出等問題。因此,除了劇組人員的主觀努力以及尋求校方、媒體的支持外,還應加強微電影制作的學習,提升微電影創作的水平,以精彩呈現于觀眾。
(作者單位:南昌工學院)
本文系南昌工學院人文社科課題( 編號:GJRW-14-20)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