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坤
《生活與哲學》與培養學生社會適應能力
文/李坤
《生活與哲學》作為一門高中生必修的思想政治課程,應該注重對高中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生活與哲學》教學的著力點應轉移到培養學生社會適應能力上。
高中生由于高考的壓力,學校、家長的主要注意力都集中在學習成績上,而不是學習能力的培養上,更談不上其他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許多學生只是機械地接受老師的灌輸,機械的背,機械的學,而怎么能和同學、老師、家長相處好、怎么能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認知能力、如何更好地參與實踐活動、提高自己經受挫折的能力等等其他適應社會能力的培養與鍛煉幾乎成為了空白。
但實際上高中生已經在腦海中開始思考自己的未來,教師和家長的權威事實上已經削弱,多數孩子對自己的規劃不愿和父母、老師主動溝通。他們一面渴望脫離老師和家長的控制,獲得他們所謂的自由,但由于他們缺乏足夠的社會經驗和準確的判斷能力、認知能力等,所以,另一方面又很渴望有人能給他們指明一條路,讓他們走出心理的困境,獲得更多的能量。此種糾結正是成長的煩惱。《生活與哲學》課程能夠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從而在學生的成長路上起到獨特的作用。
哲學就是思考,就是追問。思考能力是一種極為重要的社會適應能力。人生觀、價值觀部分的內容其實就是在告訴我們怎么做才能正確處理自己與他人、與集體、與社會的關系。所以我們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充分的利用課本中設計的案例和探究活動,把哲學知識和這些鮮活的生活實例結合到一起,引導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的方法論和方法,啟迪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靈性。“思”不僅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且一切偉大的創造、一切偉大的理論都是在思考中產生的。
要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對其創造力的培養是必不可少的。要在哲學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首先要注意在課堂上給學生留下質疑和討論的空間,調動他們探索哲學知識的興趣。高中生的一個可貴的品質就是有懷疑一切、挑戰一切的精神,但這一可貴的品質要想成為能力,需要教師在課堂上正確、合理、及時的引導。教師要把課程資源、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及解決現實問題結合起來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及時鼓勵學生敢想、敢問、敢提出自己獨特的想法,鼓勵學生用自己所學的知識來解決身邊的矛盾和問題,結合學生的興趣和學校的客觀條件,深入地組織學生們進行研究性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探索中求知、求真,在求知、求真中提升自己的創造力。真正的哲學會為學生提供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只有在正確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下的創造力才是有益于自己和社會的。
社會實踐能力是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核心部分,新課改強調培養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古語講“學以致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基石就是實踐第一的觀點。沒有這個能力做根基,學生們學習再多的知識都是沒有價值的。作為哲學課本身,必須在教學中給學生們逐級的滲透實踐第一的世界觀,但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水平,否則學生們是無法從內心接受這個觀點的,認為只是考試用用就行,那就很難真正轉化為實踐能力。老師們可以和學校的各種社團形成聯盟,借助社團活動來靈活的普及哲學思想,這樣更為生動有意義,甚至我們可以組織有興趣的學生組織一個人文社團,幫助他們選定課題,在這個自由的小世界里讓智慧散發出魅力的光芒。這些都是提升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很好的途徑。
從邏輯上講,辯證思維能力既是高中生社會適應能力的一個組成部分,又是提高其社會適應能力的基礎。哲學課最精華的部分莫過于辯證思維部分,教會學生學會用變化、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用聯系的觀點看待周圍的一切,用全面的觀點去分析自己遇到的順境或逆境。學會這些科學的思維方法,就沒有過不去的坎兒。哲學課傳遞的知識不應該是生搬硬套的,老師不應該是指手畫腳的,不是讓學生們強行記憶的,而是應該結合學生們在這個時期面臨的這些現實問題,把哲學中的辯證思維潛移默化的滲透到學生們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里面去。
堅定的理想和信念是實現學生人生價值的重要基礎。在物質之風盛行的今天,哲學課堂上更應該談理想、講信念。在高中的哲學課堂上,一定要深入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一定要知道學生們心里想什么,要把知識細心的,逐級的慢慢傳遞給學生,需要耐心,需要對教材深入的把握,需要對自己所帶學生非常的了解。責任感的培養也是我們應該高度重視的。通過哲學豐富而有趣的思維,讓學生懂得自尊、自愛、自強,懂得尊重他人的正當選擇,進而升到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通過人生觀的學習,讓學生體會到實現他們的人生價值,做一個有用的人,不僅需要社會給他們提供良好的客觀環境,更需要他們自己從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要有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要有堅定的理想和信念,還要有勇于承擔責任的意識。我們一定要努力發揮哲學課的優勢,讓學生們擁有使他們成為更完美更成功的人的能力。
學習能力一般是指人們認識事物的能力并且應用所學知識和經驗解決問題的能力。“最有用的學習,是對學習的學習”。哲學課的知識能突破學生不會學習的瓶頸。比如,在講主次矛盾的知識時,我們就可以啟發學生,當我們面對很多的課程時,我們的學習精力是有限的,那么,我們就應該抓住主要矛盾,也就是說看看哪些科目才是自己真正的短板,這些科目是我們要下大力氣解決的,但還要統籌解決次要矛盾,也就是說,其他科目不能放開不管。再比如說,解題時,哲學思維中“一分為二”的思想不僅能幫助學生解開政治試題的思路,包括語文、歷史、數學、物理等多個科目的試題,都可以利用這個思維來找到突破口。利用好課程資源,引導好學生,要不斷地去啟迪孩子么,讓他們逐漸的擁有學習的能力,這比單純的傳授知識更重要。
學者研究顯示,最受人們關注和喜歡的有六個:真誠、誠實、理解、忠誠、可信、真實。也更是高中時期應該加強培養的。這些優秀的品格是形成良好人際關系的必備要素。學生的較好的社會適應首先這種障礙往往是由自卑心理、嫉妒心理、猜疑心理、自私心理等心理障礙引起的。在哲學課堂教學中應側重和引導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要很好的利用合作學習的模式,來增進同學間的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情感。哲學知識本身的學習是完全可以在老師的引導下,讓學生以老師的身份去講解一些內容的。當學生從他們的視角,結合他們的實例來講解這些知識時,會在同學們中間產生共鳴和認可,也更容易實現學以致用的目的。讓學生們在更廣闊、寬松的環境中,慢慢學會如何欣賞他人,如何正確看待同學之間的競爭,如何與人平等相處。讓他們快樂的有尊嚴的享受集體生活。
總之,哲學教育最低層次的目標就是完成高考要求的教學任務,而最高層次的要求則是通過系統的哲學授課,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交往能力、實踐能力等社會適應能力,開發學生在生存和發展中的思想潛能,塑人于靈魂深處,讓他們因此而終生受益。只有在哲學殿堂里陶冶出來的清爽的通達的心胸與智慧,才能讓學生們得到適應社會發展的金鑰匙,游刃有余地面對一切挑戰,健康快樂地成長。
(作者單位:江蘇省射陽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