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振彬
生本教育中的數學學習的基本過程探究
文/黃振彬
新課改實行以來,傳統以教師為主導,學生被動聽課的教學模式已經很難適應初中數學的實際教學需要了,很多一線初中教學教師紛紛提倡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運用生本教育理念,倡導以生為本,讓教師作為學生的指導者,注重學生主體性發揮,鼓勵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在學習過程中勇于探究,對教師教學質量的提升以及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中將專就生本教育理念下數學學習的基本過程進行深入探究。
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能夠讓學生以積極主動地態度投入到問題探究中去。在創設問題情境時,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創造“憤悱點”,并通過設疑、探疑以及釋疑等方法讓學生動腦動手、歸納演繹以及驗證判斷,從而使課堂教學氛圍更加活躍。問題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又取決于所創設的問題情境。在進行問題情境創設時,往往需要滿足以下幾個條件:其一,有了先前的學習經驗,學生能否在此基礎上覺察到所存在的問題;其二,對學生而言,所提出的問題必須是新的知識,學生通過學習能夠掌握;其三,問題的提出是否能夠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以及期望等。在這三個條件中,學生能否覺察到所存在的問題是最重要的,愛因斯坦曾說過,問題的提出要比解決問題更加重要,問題的解決可能只是數學上的一個技能,而提出問題,并且能從全新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則需要有豐富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教師在提出問題時,應當具備一定難度,這樣才能讓學生產生認知沖突,主動進行探究,但必須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之上,讓學生能夠接受,換言之提出問題的難度要適當,必須確保學生努力思考后能夠順利解決問題。通常,教師提出的問題主要有三個來源:第一是教材中的案例或背景資料;第二是教師所提供的案例或背景材料;第三則是在學生進行數學知識、技能和方法學習過程中所提出的,作為教師,應當鼓勵學生自主發現和提出問題,并進行問題的探究和解決。
問題提出后,在學生進行自主探究過程中,作為教師,要做好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教師要鼓勵學生收集與所提問題相關的事實和資料,從而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起銜接的橋梁。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學會資料的查詢、信息的收集、文獻閱讀,當然這里的資料和信息載體不僅可以是文獻資料或者實驗研究所得資料,還可以是網絡尋找的資源或者師生交流的產物。另一方面,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因勢利導,讓學生從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出發,敢于提出假設,并大膽進行探索,在條件和問題結果之間建構設想,從而找到問題解決的有效途徑。在這個環節,教師應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群體,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夠發表自己的見解,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讓其提出假設,或者根據教師的點撥提出相應的假設。如果條件允許,還可以組織協作學習,并適時對學生加以引導、支持,讓學生主動探討假設的合理性,一旦探索成功,勢必會在學生心中產生成就感。
假設一旦提出,就要設法去檢驗,往往用一些生活實例去驗證猜想的正確性,這是學生在自主探究階段對所學知識進行意義建構的關鍵。
要對學生發現規律,并得出結論這個過程加以重視,鼓勵學生主動進行思考,通過科學抽象從而做出科學解釋。在對假設進行驗證的過程中,一定要通過數學實驗、邏輯推理等各種方法和手段對已學的知識進行分析和判斷,并加以準確應用。通過運用數學術語或圖表使假設更加簡明系統化,這有助于提高學生思維水平。找出規律,并得到結論這個過程對學生科學抽象能力的培養是極為有利的,在科學抽象過程中,往往要用到分析、歸納、概況以及比較等多種邏輯方法,還有可能用到模型化方法,并通過宏微觀的學習和思考,找到規律,得出結論。
學生在進行知識意義建構時,不能完全依靠教師來完成,而應當是學生在特定的學習環境下,根據教師或同伴的幫助,或者通過人際協作等活動進行建構。學生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作為教師,要為學生創設合適的教學情況,并對學生進行啟發,從而對知識進行整合,同時,對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要勤于反思從不同角度或采用不同的方式來思考問題,還要能夠將結論進行合理運用,從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并完成知識完全意義的建構。另外,還要對學生加以鼓勵,讓其發表自己的見解,要敢于承認自己所犯的錯誤,并進行自我修正,從而在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形成多向知識信息傳遞與交換的有利格局。
綜上,生本教育理念下的數學學習基本過程,是以問題的提出開始,以問題的解決結束。在整個過程中,注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所扮演的是引導者的角色,為學生提供指導,讓學生建立猜想,形成命題,并對自己所提猜想或假設進行科學解釋與證明,并由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和交流應用。整個數學學習和探究過程中,學生們不僅僅掌握了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還有效掌握了數學學習的有效方法,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從而取得更好地成績。
(作者單位:廣東省河源市紫金縣紫金中學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