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粉華
課程游戲化中的課程與游戲的整合
文/李粉華
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幼兒教育課程游戲化趨勢愈加明顯。此種趨勢的實質是借助課程與游戲的有效整合,來達到教育效果的最優化。與傳統教育方式相比,課程游戲化的主要特點就在于其要求教育過程中將游戲與課程以一種巧妙的方式融合到一起,將游戲合理的滲透到課程教育當中。為此,教師需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積極尋求課程與游戲整合的最佳方式,以實現幼兒教育效果的最優化。
考慮到教育對象的年齡與心智發育狀況,在幼兒教育當中引入假想游戲的做法具有較高的可行性。在采用此種方式實施幼兒教育的過程中,游戲并不僅僅是一種活動途徑,其還是活動內容,與課程教育密不可分,對學生理解課程知識有著很大影響。但是,若想利用這種方式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教師還必須重視以活動需要為依據引導學生進行合理假想。一般而言,幼兒教育中的假想游戲主要有三種開展方式,其一為假想角色,比如,教師可以假想自己是動物媽媽,幼兒則是動物寶寶。其二為假想情節,通常情況下是為了實現活動環節的有效串聯和吸引幼兒興趣。比如,教師在“小雞進城”這個社會活動一開始的時候,可以說:“小雞今天去城里找她的阿姨,但是因為她不知道路上的交通標志是什么意思,一直都找不到阿姨的家,小朋友們可以幫幫她嗎?”其三為假想情境,需要結合活動需要,來假想恰當的情境。比如,如果活動中涉及到小魚,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將周圍環境假想為河流或者是池塘;如果活動是圍繞動物展開的,教師則需要引導學生將周圍環境假想為草地。上述假想方式各有各的特點,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能夠起到提升活動過程吸引力的作用,對于學生參與興趣的增強和活動效果的優化均有重要意義。
幼兒雖然年齡較小,對于很多事情的看法也不成熟,但他們潛意識中也與成人一樣,有著強烈的好勝心。所以,幼兒教育實踐中,教師可以考慮借助比賽的形式來實施教育,利用幼兒的求勝心理,來加大教育深度、優化教育成效。比賽游戲具有良好的適應性,既能夠滿足文化知識教育的要求,也可以適應體育教學目標。舉例來講,在幼兒體育教學中需要學生主動練習動作的時候,教師就可以考慮組織一些比賽游戲,使學生在玩游戲的過程中,主動的回顧和練習相關動作。比如,為了使幼兒掌握“跳”的要領,教師就可以采取下述做法:首先,引導幼兒假想自己是小青蛙,需要跳到荷葉(墊子)上面去。其次,將幼兒分為三個小組,并明確比賽規則。最后,學生開始比賽,最終由師生一起選出比賽中姿勢最標準的學生。這種比賽盡管看起來比較簡單,但實際上卻可以起到增強學生練習興趣和活動過程趣味性的雙重作用,對于體育教學效果的優化具有重要意義。通過上述比賽游戲,學生對于跳的要領的理解會更加深刻,對標準姿勢也會記得更加牢固。所以,比賽是一種兼具趣味性、競爭性的游戲,其可以調動幼兒參與相關活動的積極性,對于幼兒教育效率有著顯著影響。
在幼兒教育中實現游戲與課程的有效整合并不難,但實現的前提是教師能夠以活動目的為依據合理選用游戲。這是因為:在教學活動存在差異的前提下,活動目標和涉及的內容也會存在差異,而要想保證游戲在教育中體現積極作用,首先需保證其與教學內容相適應。也只有做到這一點,游戲方有可能實現與課程教育的完美融合。幼兒年齡較小,教師在與其交流和對話的時候,需要考慮其思維及理解能力的發展情況,盡量使用一些游戲語言。這樣做一方面可以提升幼兒對教育內容的興趣,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幼兒的理解和接受。以幼兒語言教育為例,在選擇游戲的時候,教師需明確此次活動的目的在于教導幼兒說話,使其掌握一些禮貌用語。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教師可拿出事先準備的玩具企鵝對學生說:“小朋友們,今天老師給你們介紹一個新朋友,他叫Rico,來自馬達加斯加,他想和小朋友們成為朋友,你們歡迎他嗎?” 很多小朋友都看過動畫片,所以,教師這種做法可以在瞬間將他們的注意力全部吸引過來,而在學生紛紛表示想要成為Rico的朋友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繼續說:“Rico還不認識大家,哪位小朋友愿意站起來代替大家向他打個招呼?”這個問題提出之后,教師就可以趁機教導幼兒:在向別人打招呼的時候,應該說你好。上述方式的教育效果,遠比教師單一強調“要有禮貌”的效果要好,不僅可以使學生明白什么是“有禮貌”,還可以使學生明白“怎么做才算是有禮貌”,對于學生養成文明禮貌的習慣有著重要意義。而教師采用游戲語言的做法,則可以起到巧妙導入活動主題的作用,同時也使得教學過程顯得更加連貫和自然,有助于幼兒的全程投入。
結合目前幼兒教育的實施情況來講,課程游戲化已經成為了一種普遍現象,大量實踐也都可以證明此種教學模式的優越性。所以,現階段的幼兒教育中,教師必須明確責任,注重課程與游戲的整合,借助可行策略,實現二者的巧妙融合,以推動幼兒教育質量的提高。本文就此提出了三項參考意見,希望可為幼兒教師改變課程教育模式、科學利用游戲帶去啟示。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安縣墩頭鎮雙溪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