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偉,張其斐,申淑平
(江蘇省南通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 南通 226016)
“健康攻略
——頸部按摩調養”信息化教學設計與實施
張 偉,張其斐,申淑平
(江蘇省南通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 南通 226016)
對中醫康復保健專業保健按摩課程“頸部按摩調養”內容進行信息化教學設計及實施,充分發揮信息資源的優勢,優化課堂教學環節,以生為本,教學相長,取得良好課堂教學效果。
頸部按摩調養;信息化;教學設計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正在發生改變,長期使用手機、電腦的“低頭族”正經歷著頸部健康的困擾,人們對健康生活的需求逐年提升。基于此背景,筆者對中醫康復保健專業保健按摩課程進行教學設計,緊貼崗位需求,以“健康攻略——頸部按摩調養”為題,選取本專業典型工作任務,在推拿按摩實訓室開展教學。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改變傳統的保健按摩學生被動學習、單一模仿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合作探究意識,提高分析、解決問題能力。使學生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掌握知識,提高技能[1]。現就頸部按摩調養的信息化教學設計及實施過程介紹如下。
1.1 教材分析
根據《全國職業學校專業目錄》中醫康復保健專業總體要求,結合本專業對應崗位、職業資格考試要求,對教材進行開發。選用我校推拿教研室主編的《保健按摩技術》校本教材,該教材以實際應用為主線,以項目為教學單元。“頸部按摩調養”為該教材的第四章。
1.2 學情分析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一切教學活動都是圍繞這一主體展開的,只有當教師充分了解學生,教學前深度剖析學生學情,才能更高效地激發學生興趣,完成各項學習活動,從而做到有的放矢[2]。課前教師利用“問卷網”對學習“頸部按摩調養”內容做前測問卷調查,對學生學習能力、學習動機、已有知識和技能以及該階段學生一般特征等進行分析。學生已經學習了保健按摩手法、中醫經絡腧穴、人體解剖學等課程,通過之前的企業實踐,對當下頸椎保健技術有強烈的學習愿望,且具備利用移動設備學習的能力,但自主學習、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1.3 目標分析
1.3.1 基于學情,確定教學目標 利用虛擬仿真軟件,通過自主學習掌握頸部常用穴位;通過分組練習,熟練進行頸部調養操作。
1.3.2 依據課標,確定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頸部按摩調養操作流程及規范;難點:頸部常用穴位定位。
1.4 資源設計
邀請專業課教師、往屆畢業生、行業專家共同參與本次教學設計。為了幫助學生有效學習,對多種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利用“校園智慧課堂”平臺系統、3D穴位查詢軟件、手法測定儀、Flash動畫等,解決教學重點、難點,借助“校園教學管理系統”“電子教室”“交互式電子白板”實現師生、生生時時互動。
為達成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設計了課前前置學習、課堂實踐探究、課后拓展延伸3個環節。
2.1 課前前置學習
課前學生利用移動終端,登錄“校園智慧課堂”平臺,下載學習資源包,根據任務單,完成自主學習。觀看《頸部按摩調養》教學視頻,初步了解頸部按摩調養步驟。完成課前問卷調查,并進行生生、師生在線互動。
教師根據在線答疑情況,結合問卷調查結果,準確把握教學重點、難點。經分析,學生對頸部結構、頸部常用穴位、頸部調養的操作流程存有困惑,為此設置“看一看”“探一探”“做一做”3個教學任務,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2.2 課堂實踐探究
2.2.1 創設情境 課上播放自制微電影《“低頭族”的煩惱》,教師設置案例情境:作為XX養生保健機構的按摩師,請根據崗位職業標準,為顧客提供頸部按摩調養服務。引入工作情景,營造職場氛圍。
2.2.2 任務實施 以案例為主線,進入教學各階段。通過3個教學任務,結合信息化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層層深入,自主構建新知。教學設計及實施方案見表1。
2.3 課后拓展延伸
(1)利用“校園智慧課堂”發布“課后學習情況問卷”,對課程實施及效果進行分析,對課堂教學中的薄弱環節加以改進,優化教學。
(2)開放實訓室,組織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自主練習,通過手法測定儀進行手法數據測定,組織項目技能考核,對課后自主學習情況進行監督評價。
(3)開展頸椎保健公益活動,帶領學生制訂頸椎保健計劃,拍攝《頸椎保健操》小視頻,利用微信平臺進行健康宣教,真正做到知識遷移。

表1 教學設計及實施方案
3.1 考核結果
課后利用教學管理系統,讓學生對本次課進行網上評教,重點對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技能提升、學習能力、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共有52人參與,參評率100%,各項綜合得分如下:教學內容88.4分,教學過程87.5分,技能提升92.3分,學習能力93.4分,教學效果89.7分,綜合90.3分,學生教學滿意度為優。此外,手法測定儀數據顯示,項目技能考核達標率為100%。本次教學設計效果顯著,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
3.2 省賽獲獎
“健康攻略———頸部按摩調養”信息化教學項目,在2015年江蘇省中等職業學校信息化教學大賽中獲一等獎,實現了我市信息化教學大賽零金牌的突破。
4.1 經驗總結
信息化教學是在信息化環境中教育者與學習者借助現代教育媒體、教育信息資源和教育技術方法進行的雙邊活動[3]。本次教學設計,恰當運用信息化手段,以生為本,教學相長,充分發揮信息資源的優勢,整個教學過程在網絡環境下開展,溝通及時、便捷。學生自帶設備進教室,利用網站平臺、Flash動畫實現自主學習;利用仿真軟件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評價機制科學合理,用數據說話。多樣的信息化手段提升了教學效果,為學生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4.2 教訓反思
結合課后學生網上評教結果,我們認為本次課在課堂教學內容、教學過程設計方面還需優化。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學生、教師、書本、信息化資源四者的關系,不能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忽略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忽視師生、生生互動交流,忽視情感、價值觀的培養。信息化教學是推進課堂教學的有效途徑,應從多方面綜合考慮。學生、教師的信息化綜合運用能力提升是基礎,信息化資源建設是保障,信息化教學設計是關鍵[4]。
[1]張云萍,張巧玲.基于任務驅動的急性闌尾炎病人的護理教學設計與實施[J].衛生職業教育,2014,32(22):72-73.
[2]琚敏敏.“剪貼蒙版”信息化教學設計[J].科學大眾,2016(1):116.
[3]周坤亮.信息化教學設計研究綜述[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1,2(1):64-67.
[4]馮華,于婷.心肺復蘇信息化教學設計與實踐[J].衛生職業教育,2016,34(6):63-65.
G424.2
B
1671-1246(2017)09-006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