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玲
(福清衛生學校,福建 福州 350313)
優化中職護理技能競賽培訓策略及效果研究
朱曉玲
(福清衛生學校,福建 福州 350313)
目的 優化中職護理技能競賽培訓策略,并探討其在護理技能競賽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通過多項護理技能操作考核,從我校2015級護理、助產專業平均成績≥85分的學生中隨機抽取60人,再進行第二輪操作和理論考核,根據平均成績進行階梯式組合,將學生分成試驗組和對照組,各30人。兩組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試驗組采用優化策略進行培訓,對照組采用原有策略進行培訓。結果 試驗組護理技能操作和理論考核成績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中職護理技能競賽培訓優化策略有一定效果,有助于提高選手護理技能競賽成績。
護理技能競賽;優化策略;中職
2008年初,教育部提出“今后將每年舉辦全國職業院校技能競賽”,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職業教育有技能競賽”的制度[1]。技能大賽旨在通過競賽活動引領全國臨床醫學教育改革方向,促進醫學生臨床能力培養[2]。同時,隨著社會對技能型護理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為提高中職護理技能競賽水平,培養高素質技能型護理人才,探索一套護理技能競賽培訓優化策略已成為熱點。筆者自2011年全國護理技能大賽(中職組)在南京衛生學校開辦以來,擔任了3年的全國護理技能競賽指導教師,參與了6年省級護理技能競賽指導教師的培訓工作,獲得1次國賽一等獎指導教師和3次省賽一等獎指導教師榮譽稱號,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2012年,我校3名學生代表我省參加全國護理技能大賽(中職組),榮獲兩金一銅的好成績,但之后的競賽成績呈下滑趨勢。因此,筆者通過總結吸取以往成功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對原有培訓策略進行優化,并探討其在中職護理技能競賽培訓中的應用效果,以提高護理技能競賽成績。
1.1 對象
從我校2015級護理、助產專業11個班中隨機抽取5項人人過關護理技能操作和理論考核平均成績≥85分的學生60人,再通過第二輪的技能和理論考核,按照多項護理技能操作的平均成績梯度隨機分成試驗組和對照組,各30人,兩組一般資料無顯著性差異。
1.2 方法
1.2.1 優化策略 對我校及幾所兄弟院校的中職護理技能競賽指導教師、參賽選手、數名臨床護理專家等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護理技能競賽培訓工作調查表”50份,實際收回50份,回收率100.00%。問卷調查內容主要是技能競賽培訓的相關問題,如參賽選手選拔條件、培訓細則(障礙設置、時間管理、訓練模式等)以及指導教師團隊組建等。通過對問卷調查結果進行分析,總結歸納出原策略與優化策略對照表(見表1)。
1.2.2 實驗方法 按照我校編寫的校本教材《護理學基礎實驗考核標準》,對2015級護理、助產專業學生進行5項人人過關護理技能操作和理論考核,從平均成績≥85分的學生中隨機抽取60人,再進行第二輪操作和理論考核,根據不同分數段階梯式組合,將學生平均分成試驗組和對照組,各30人。試驗組采用優化策略進行培訓,對照組采用原策略進行培訓。培訓期為3個月,內容為5項臨床常用的護理技能操作項目,包括心肺復蘇、口腔護理、靜脈輸液、青霉素皮試液配制、無菌技術,每個項目都有完整、規范的評分、扣分標準,其中理論占10分,技能占90分,總分100分。將每位學生的操作和理論成績綜合后,選出綜合成績前20名選手參加校級護理技能競賽,競賽項目為心肺復蘇和靜脈輸液,兩項操作合起來占90分,理論占10分,總分100分。再將參賽選手的平均成績與前兩年的平均成績進行對比,即可得出結論,以證實該優化策略是否有效。
1.2.3 考核標準 培訓與競賽的考核內容和評分、扣分標準參考近幾年省級、國家級護理技能賽項內容及評分標準,結合臨床護理技能要求,對學生儀容儀表、言語舉止、操作技術、熟練程度、心理素質、人文關懷、應變能力以及理論(如病例分析)等進行全面考評,綜合評分。所有的比賽器材及耗材都參照上一年度省賽、國賽要求的型號購置。

表1 護理技能競賽培訓原策略與優化策略對照表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對試驗組和對照組的考核分數進行處理。
經過嚴密、規范、系統化的培訓后,試驗組護理技能操作、理論考核平均成績與綜合考核平均成績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見表2~5)。

表2 兩組護理技能操作考核平均成績比較(分)

表3 兩組綜合考核平均成績比較(分)

表4 兩組綜合考核成績分布[n(%)]

表5 2014—2016年校級護理技能競賽結果比較
調查結果顯示,試驗組5項人人過關護理技能操作和理論考核平均成績、綜合考核平均成績均高于對照組,試驗組優秀率(90分以上)是對照組的兩倍。通過護理技能操作、理論考核與競賽培訓,顯現出了優化策略的應用效果。
3.1 增加障礙設置是提高選手應變能力的關鍵
優化策略之一就是增加訓練過程中的障礙設置。指導教師可參考往年經驗,故意設置屏障或提出問題,如一次性輸液器頭皮針污染、備物時忘記輸液瓶貼、消毒時瓶蓋掉地上等應如何處理,引導選手多方位思考[3],從而提高選手心理素質和臨床應變能力,避免比賽過程中因意外狀況而驚慌失措,甚至做出錯誤的應急處理,使后續操作不順利導致扣分和超時等。調查結果顯示,應用優化策略可提高參賽選手護理技能成績,減少比賽超時人數。
3.2 營造賽場氛圍進行仿真訓練是提高選手心理素質的關鍵
優化策略中增加聘請的臨床專家指導培訓時間和次數、經常變換訓練場地、增加每周觀摩的頻率,培養選手將每次練習視為正式比賽的習慣,如按規定時間備物,在規定時間內整理賽場,盡可能安排與比賽相似的時間、條件和氛圍進行仿真訓練[4],使選手在賽場也能做到臨危不亂、處亂不驚,發揮正常水平。
一套行之有效的護理技能競賽培訓策略是參賽選手和團隊取得好成績的前提與基礎,而優化培訓策略有助于提高選手護理技能競賽成績。筆者通過一系列的實驗研究證明優化策略具有一定效果,有推廣意義,有利于培養實踐能力強的高素質技能型護理人才。技能競賽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助推器,相信隨著護理技能競賽的持續開展,衛生職業教育水平將不斷提高,為社會培育出更多高技能實用型護理人才[5]。
[1]余惠琴.護理技能競賽對高職護理教育的效果分析[J].衛生職業教育,2013,31(11):61-63.
[2]厲巖,鄭兢力,彭義香,等.高等醫學院校大學生臨床技能競賽的實踐與思考[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2,11(6):558-562.
[3]唐婭.輔導學生參加護理技能競賽的體會[J].新校園,2014(7):70.
[4]李清鳳.護理技能競賽賽前學生心理訓練初探[J].衛生職業教育,2013,31(5):77-78.
[5]黃躍師,吳卓潔.護理技能競賽選手常見問題及對策[J].全科護理,2015(25):47-49.
G424.28
B
1671-1246(2017)09-007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