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璇,鄒紅,彭毅
(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藥劑科,江西九江332000)
他汀類藥物臨床不良反應分析及其應對措施
趙璇,鄒紅,彭毅
(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藥劑科,江西九江332000)
目的分析他汀類藥物臨床不良反應分析及其應對措施。方法回顧性分析94例服用他汀類藥物并出現不良反應患者的臨床資料,分析患者的性別年齡分布、用藥情況、不良反應發生時間、不良反應表現及處理情況。結果(1)在性別分布上各年齡段男性患者均多于女性患者,在年齡分布上以≥60歲患者好發;(2)94例患者中,單一用藥35(37.23%)例,聯合用藥59(62.77%)例;(3)出現不良反應最短時間為服藥后立即發生,最長時間為11個月,3個月內出現不良反應的患者有85例,占90.43%;(4)患者出現的不良反應包括肌肉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皮膚附件等方面癥狀,以肌肉系統不良反應發生率(47.87%)最高。結論他汀類藥物臨床不良反應復雜,臨床需要加強防范意識,規范合理用藥,以減少不良反應發生率。
他汀類藥物;不良反應;應對措施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三高”人群隨之增多,表現為高血壓、高血脂及高血糖。高脂血癥是指患者血漿中一種或多種脂質高于正常值,患者在高脂血癥的基礎上易并發心腦血管疾病,因此對高脂血癥的治療越發受到重視[1]。他汀類藥物是臨床上常用的調節血脂藥物,隨著使用人數的不斷增加,關于其不良反應的報道逐漸增加[2-3]。旨在分析他汀類藥物臨床不良反應分析及其應對措施,本院展開相關研究,本次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具體如下。
1.1 臨床資料收集2014年2月~2015年2月本院收治服用他汀類藥物患者共438例,其中發生不良反應患者94例,對94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94例患者中,男62例,女32例,年齡23-74歲,平均年齡(54.52±7.83)歲,病程3個月~24年,平均病程(4.12±1.65)年,其中高脂血癥患者61例,動脈粥樣硬化23例,冠心病10例。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4](1)年齡≥18歲;(2)規律服用他汀類藥物患者;(3)排除精神神經疾病患者;(4)排除合并有其他內外科復雜疾病者。
1.3 研究方法對94例服用他汀類藥物發生不良反應患者的性別、年齡、服藥種類、服藥情況及不良反應表現進行統計和記錄,及時采取有效應對措施。
2.1 94例患者性別比例分布94例服用他汀類藥物發生不良反應的患者中,<30歲患者4例,男3例,女1例,男女比為3:1,構成比為4.26%;30~39歲患者6例,男4例,女2例,男女比為2:1構成比為6.38%;40~49歲患者12例,男7例,女5例,男女比為7:5,構成比為12.77%;50~59歲患者27例,男16例,女11例,男女比為16:11,構成比為28.72%;≥60歲患者45例,男32例,女13例,男女比為32:13,構成比為47.87%。
2.2 94例患者用藥情況分析94例患者服用他汀類藥物劑量為10~50 mg/d,平均(26.45±7.42)mg/d,未出現過度服藥現象,其中單一用藥35(37.23%)例,聯合用藥59(62.77%)例,聯合藥物包括貝特類降脂、大環內酯類藥物等。
2.3 94例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時間分析出現不良反應最短時間為服藥后立即發生,最長時間為11個月,平均時間(1.84±0.53)個月,3個月內出現不良反應的患者有85例,占90.43%。
2.4 94例患者不良反應表現分析患者出現的不良反應包括肌肉系統(橫紋肌溶解、肌肉疼痛、肌酸磷酸肌酶升高、抽搐、眼外肌麻痹)、消化系統(轉氨酶升高、藥物性肝損傷、惡心、腹瀉、食欲下降)、泌尿系統(尿液減少或排尿困難、腎功能異常)、皮膚附件(蕁麻疹、瘙癢、皮膚顏色變深、剝脫性皮炎)以及其他(錐體外系反應、全身乏力、指關節痛)方面癥狀。以肌肉系統不良反應發生率(47.87%)最高。見表1。

表1 94例患者不良反應表現分析
他汀類藥物是臨床廣泛使用的降脂藥物,其主要作用機制是抑制3-羥基-3-甲基戊二酰輔酶A還原酶,減少人體膽固醇的合成,刺激細胞膜表面低密度脂蛋白受體數量及活性的增加,提高血清膽固醇清除率,進而降低血漿膽固醇水平[5-6]。在長期的臨床實踐過程中發現,他汀類藥物安全穩定、耐受性好,但有較多患者出現各類服藥后不良反應,為此本院展開相關研究,以期對臨床長期服用他汀類藥物進行指導。
研究發現,他汀類藥物引起肌肉系統不良反應發生率最高,其次分別是消化系統、泌尿系統等。他汀類肌病是服用他汀類藥物后最嚴重的不良反應之一,肌肉毒性發生率往往隨著他汀類藥物劑量的增加而增加,持續服藥后進一步導致橫紋肌溶解。他汀類肌病的發生可能與以下幾點相關[7]:(1)他汀類藥物降低血漿膽固醇水平,而膽固醇是細胞膜組成成分之一,膽固醇的降低導致細胞膜流動性減少,造成骨骼肌毒性;(2)對細胞造成損傷,導致細胞過早掉凋亡;(3)影響細胞內線粒體代謝,導致細胞缺氧,橫紋肌溶解。服用他汀類藥物出現的消化道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肝毒性,如轉氨酶升高、藥物性肝損傷等,這可能與膽固醇主要在肝臟合成相關。服用他汀類藥物出現的泌尿系統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腎功能異常,包括尿液顏色變化、排尿異常等癥狀。少數患者服用他汀類藥物出現皮膚過敏反應、錐體外系反應等。本次研究發現,出現不良反應的患者累及系統集中在肌肉系統(45例,占47.87%)與消化系統(24例,占25.53%),在臨床上值得關注與預防。通過對94例患者臨床資料的回顧性分析發現,單一用藥患者有35例,聯合用藥患者為59例,說明聯合用藥是導致他汀類藥物發生不良反應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臨床上針對他汀類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主要采取以下幾點應對措施[8]:(1)嚴格控制服用劑量。服用劑量由少到多,從小劑量開始服用一段時間,無不良反應后再逐漸加量,盡量做到以最低風險的代價取得最佳的治療效果;(2)針對不同患者個體特征選擇用藥種類。對于部分高齡、糖尿病、肝腎功能不全等不良反應高危患者,應慎重選擇他汀類藥物的種類。如果必須服用他汀類藥物,在患者服藥期間定期監測患者的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水平和肝腎功能,囑咐患者定期隨訪,出現肌肉酸痛、尿液變色、惡心嘔吐時應叮囑患者及時就醫;(3)聯合用藥時加強不良反應監測。因病情需要,患者采取聯合用藥后應加強對不良反應的監測。特別需要監測CK水平和肝腎功能是否存在異常,一旦發現不良反應及時處理。
綜上所述,他汀類藥物臨床不良反應復雜,臨床需要加強防范意識,規范合理用藥,以減少不良反應發生率。
[1]樂嵐,劉建平.他汀類藥物的不良反應分析及防治對策[J].現代實用醫學,2014,26(9):1166-1167.
[2]陳惠君.他汀類藥物的不良反應及防治[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29):572-573.
[3]戚本玲,成蓓.他汀類藥物治療中相關問題及防治對策[J].臨床心血管病雜志,2010,26(11):753-754.
[4]李勇,吳建波,王吉,等.他汀類藥物的不良反應及合理應用[J].人民軍醫,2015,58(5):582-583.
[5]王琛,魏蕾.他汀類降脂藥的不良反應及防治措施[J].社區醫學雜志,2010,8(10):16-17.
[6]溫冬華.他汀類藥物的不良反應及其防治[J].醫藥導報,2013,32(6):818-820.
[7]張冰,王莉莉.他汀類藥物的臨床應用及不良反應研究進展[J].國際藥學研究雜志,2013,40(5):560-564.
[8]洪衛蘭.他汀類藥物臨床應用及不良反應對策[J].現代醫藥衛生,2013,29(23):3677-3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