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當前階段的初中生物教學中,需要對學生的探究能力進行有效的培養,且使學生的科學素養得到進一步提高。以下幾方面是對學生探究能力進行培養時,需要特別注意的:(1)指導學生對教科書進行正確閱讀,使探究基礎得以建立。(2)對教學情境進行有效的創設,使探究思維被進一步激活。(3)對學生實驗進行指導,預留探究的空間。(4)評價時對學生進行鼓勵,使學生對于探究的信心得到有效的增強。
伴隨著我國新課改的不斷進行,課堂教學面臨著較多的挑戰,其不能始終停留在學生“學會”的基礎上,更需要讓學生“會學”。教師需要給學生教授知識,與此同時,還需使其能夠對探究知識的方法得到進一步的掌握,讓學生能夠在靈活運用知識的基礎上,實現突破與創新。在當前初中階段的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對生物特點進行結合,使學生的觀察、實驗以及思維能力在其中得以巧妙的結合,且使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知識的獲取與運用中,得到有效地培養。
1 對學生閱讀進行正確指導,使探究基礎得到有效建立
學生最基本的獲取知識的方法便是閱讀,其是進行學習的最為基本的途徑。學生對知識的主動獲取,可以通過預習、復習以及課外閱讀等形式進行,且其可將自己的見解結合在閱讀的過程中,進而提出問題,打下堅實的探究基礎。在學生進行閱讀的過程之中,教師需要及時給予其方法上的指導,使其閱讀的有效性得到有效的保障,且將學生存在于理解中的問題進行轉化,作為在課堂上探究的問題,進而實現探究基礎的建立。
在課堂上講解“呼吸作用及其利用”時,需要幫助學生對“呼吸作用”以及“光合作用”進行區分,在學生閱讀完其概念之后,需要讓其提出自己個人的見解,采用相互比較的方法對兩者的區別進行分析。與此同時,教師需要在學生依據自身的理解分析比較時對其進行引導。使學生能夠真正的掌握著這兩個概念,對兩者間的區別進行理解,則不會出現混淆的現象。如此一來,學生則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對光合作用以及呼吸作用間區別的總結:有機物制造于光合作用,且被分解于呼吸作用;呼吸作用釋放出的能量,經過光合作用,是現在有機物中的存儲,兩者有著相輔相成的關系。當學生理解了這樣的概念后,則能構建較好的知識體系,使自身的記憶得到有效的強化,與此同時,使自身的閱讀水平得到進一步地提高。
2 教學情境的有效創設,使學生探究思維得到激活
課堂教學的起點便是情景,其對課堂的成功有著較為直接的影響,且可以給學生激活自身的探究思維起一定的幫助作用。教師在進行課堂情境的創設時,需要對學生的認知結構與心理特點進行結合,在教材的基礎上,實現課堂情境的真實性、趣味性以及生活化,將其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且建立一定的對應關系于情境與知識之間,用其所具備的趣味性引導學生進行學習,使學生的探究思維得到進一步激活,且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在學習課本上的實驗時,課堂上不能僅僅依靠圖示抑或是動畫在課堂上演示,學生會產生不真實的感覺。教師可以自己親自動手做實驗,并且拍攝成視頻,或是尋找網上實驗的視頻,播放給學生觀看,讓其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了解實驗操作的流程。遇到較難理解的問題或是操作步驟,教師需要暫停視頻,并詳細給學生講解,進而使學生學習的興趣得到進一步的激發。
3 對學生實驗進行指導,預留探究的空間
在生物教學中,最為基本的教學形式便是實驗教學,其亦是最具說服力的教學途徑于探究活動中。當前階段,傳統實驗的作用僅僅局限于對結果的驗證,其根本意義在于使學生對探究結果的學習進一步加深。但最為重要的是,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探究的過程高度重視,使學生掌握知識于體驗之中,且使其學習到較為科學的探究方法以及良好的科學態度。與此同時,教師需要預留給學生足夠的探究空間,使學生提高自己的能力于動手操作的過程中。而在實驗時,學生需要自主進行探究活動,且依據于其在情境中所找到的條件,進而進行討論合作于小組中,按照既定的步驟,“猜想—計劃—建立實驗—實施實驗—分析結果—得出結論”進行對于實驗問題的探究。教師不再起主要作用,而只需要在學生進行探究后,給予其一定的引導與幫助,使學生的探究能力得到較為有效的提高。
4 評價時對學生進行鼓勵,使學生對于探究的信心得到有效的增強
在學生完成其自身的學習任務后,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個體差異,給予其肯定或認可的評價,即使只是極細微的進步,亦需給予肯定,從而使學生進行探究的信心得到有效地增強,并且使其樂于探究。
5 總結
在我國當前階段的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需要對學生的探究能力進行有效的培養,且需要使學生的科學素養得到進一步提高。而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才能使其發展前景更為光明,成為社會與國家可以依賴的人才。由此可見,加強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已然成為未來的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
(作者簡介:張官賢(1983- ),男,土族,甘肅省積石山縣吹麻灘初級中學,教師,生物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