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鑫鑫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要擴展學生的閱讀興趣,讓他們學會自主而正確地選擇閱讀材料,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高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展開主題閱讀,在一定時間內大量閱讀有相同主題的書籍,避免零散閱讀造成思考不深入的問題,提高閱讀效率。在組織學生展開主題閱讀的時候要注意選擇書籍的序列化,要精心選擇編排閱讀主題,避免隨意性和無序化,更好地為學生營造閱讀語境。
一、依托教材文本,補充拓展
主題閱讀中“主題”指的是學生閱讀的方向,教師要精心設置閱讀主題,為學生的小組互動閱讀提供共同材料。在設置主題閱讀內容的時候,要注意選擇主題和教材文本內容之間的相關性,而并非毫無根據地隨意挑選。這樣可以對課堂學習進行補充,能促使學生深化對所學文本的認知。
蘇教版高中語文第一冊有以“月是故鄉明”為主題的課文,包含了《想北平》、《我心歸去》、《鄉土情結》等描寫家鄉風光,闡述思鄉情懷的課文。在指導學生課外閱讀的時候可以讓他們以“思鄉”為主題進行擴展閱讀,啟發學生思考:“思索一下《想北平》、《我心歸去》等文章都反映了怎樣的主題,在課外閱讀中可以選擇與之相同主題的文本進行閱讀。思考一下思鄉主題的文章都具有怎樣的風格,有什么異同點。”《鄉愁》即是“思鄉”主題的經典詩歌,這首詩歌展現了游子對家鄉的思念,體現了詩人對中華民族統一的期盼。學生發現詩人用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等意象來表現自己的鄉愁,將原本抽象化的鄉愁思緒具體化,體現了獨特的藝術效果。另外還可以選擇余光中的《聽聽那冷雨》進行擴展閱讀,這篇散文也展現了濃濃的思鄉情懷,它借助“冷雨”來抒發情懷,淋漓盡致地傾訴了心緒。張曉風的《愁鄉石》也是該主題的精彩散文,以“大海”為切入點,表達了濃烈的思鄉情緒。這些文本都可作為主題閱讀對象,讓學生更好地感受“思鄉”主題。
依托教材文本選擇擴展閱讀的內容可以促使學生將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聯系起來,利用課內文本激發學生課外探究的興趣,同時又用課外閱讀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效率。
二、圍繞四個維度,漸次延伸
在設置閱讀主題的時候要和學生日常生活緊密相關,可以從學生自身出發,循序延伸,不斷擴大閱讀的內容。如可以設置“自我”、“他人”、“社會”、“自然”這四個基本主題,以此作為參照維度,讓閱讀主題圍繞它們進行合理擴展。
教師可以圍繞“自我”這個主題,讓學生選擇和課文中《相信未來》等文章有關的文本進行閱讀;在選擇和“他人”有關的主題閱讀文本時,可以參考《最后的常春藤葉》,探究小說中主人公為他人獻身的精神;涉及“社會”這個主題的時候,可以參考《老王》等文章,讓學生接觸社會,了解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涉及“自然”的主題時,可以參考《長江三峽》等文本,讓學生在感受大自然美好的同時產生濃厚的愛國情懷。除此以外還可以圍繞這四個維度進行擴展,如“自我”這個主題,可以延伸出“培養道德”、“培養情操”、“責任感”、“遠大志向”、“面對逆境”、“嚴謹治學”、“愛國情懷”等不同的主題,并圍繞相關主題安排閱讀文本,組織學生進行擴展閱讀。以“愛國情懷”這個主題為例子,可以安排學生閱讀《祖國呵,我親愛的祖國》、《我愛這片土地》等詩歌,了解作者運用哪些意象來比喻祖國,體會作者在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愛國情懷。
在圍繞四個維度設置閱讀主題的時候,還可以延伸出次主題,讓閱讀主題縮小化,促使學生能更準確地選擇適當的閱讀書籍。
三、基于表達技巧,悄然鑒賞
在選擇群文閱讀序列的時候,教師還可以圍繞某一個作家選擇閱讀內容。以特定作家為序列選擇主題閱讀的策略有助于學生了解該作者的生平,揣摩該作者的寫作風格、寫作理念等。
在學習了魯迅的《記念劉和珍君》之后,可以讓學生以魯迅作為閱讀主題進行序列閱讀,分析魯迅的創作風格、作品人物形象等。例如有學生在綜合閱讀了魯迅的大量小說之后,對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進行了分析,認為魯迅通過作品展現了被封建禮教和科舉制度所迫害的農民和知識分子,尖銳地展現了當時社會人吃人的社會現實。該學生還以魯迅筆下的知識分子形象為例子進行分析,認為魯迅筆下的知識分子大致分成四種類型,包括被封建科舉制度異化的知識分子形象,或消沉、或投機取巧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形象,已經覺醒或正在覺醒并追求個性解放的知識分子形象,維護封建禮教的知識分子形象。不僅如此,該學生還分析了魯迅先生的生平和當時的社會背景,認為魯迅先生之所以會創作這樣的知識分子形象,是因為受到到明治維新等啟蒙思潮的影響,他本身作為現代知識分子有著先鋒意識。
教師可以讓學生圍繞某作者的作品進行賞讀,針對風格、語言特點、寫作技巧等主題進行鑒賞,這能促使學生更全面地了解該作者的創作。
要做到主題閱讀序列化就必須在選擇主題的時候依托教材,進行合理擴展;設置主題維度,并以其為基礎進行擴展延伸;讓學生把握文本的表達技巧,進行探究鑒賞。采用這些策略能提高高中學生主題閱讀的效率,以此為支撐,提升學生文學鑒賞和批評的水平。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