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陳旭(1983.10-),男,漢族,陜西子長人,法學碩士,畢業于陜西科技大學,原工作于陜西省延安職業技術學院,現供職于西藏阿里地委黨校(從事援藏工作)。
來西藏阿里地區從事援藏工作已經兩個多月了,不知不覺中,今日已是中秋佳節。
中午的時候和妻子視頻,看到她回到娘家,與家里人正圍在一起吃火鍋,女兒在地上跑來跑去,其樂融融,讓我這個身在遠方的人,心里多了一絲寬慰。下午,同是來自陜北的高寶軍邀請我們幾個援友吃了一頓“團圓飯”,那原汁原味的吳起燉羊肉讓人回味無窮,也讓我收獲了一份“他鄉遇故知”的喜悅。
晚飯后,一個人來到獅泉河畔,順著長長的河堤,聽著嘩嘩的水聲,望著皎潔而碩大的月亮緩緩升起,心中涌起了無限的思念之情,一種“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滋味令人頓覺周身一陣清冷。
月亮不知不覺中,爬過東邊的高山,把銀色的光輝輕輕地揮灑下來,獅泉河頓時熠熠生輝,波光粼粼,整個阿里都籠罩在這柔柔的月光里,紅柳在微風中輕輕地搖擺著枝椏,幾只野狗懶散地臥在房子前面,微閉著眼睛,一動不動。街上的行人不多,汽車也少,整個獅泉河鎮顯得有幾分荒涼,有幾分靜謐,也有幾分神秘。
這雪域高原的月亮看起來要比陜北高原要大要亮,或許是我好長時間沒有這樣專注地看過月亮了。看著看著,一下子又想起了兒時過中秋節的情景了。
記得是在上中學以前,中秋節在我的腦海里就是吃月餅的節日。母親會在中秋節來臨之前,便開始買紅糖,炒花生,炕芝麻,把一切準備工作先做好,然后,等到了十五的那天,早早地從山里回來,吃過晚飯以后,拌好餡,和好面,添幾把柴火預熱好鍋,把月餅模子拿出來,便開始給我們做月餅了。從太陽落山一直忙活到月亮照亮整個山村的時候。在煤油燈下,父母親圍在鍋臺前,一個制作,一個負責在大鍋里烙,月餅的香味彌漫了整個院子。我們姊妹幾個先是爬在鍋臺邊等,看著一個個月餅由白變黃,口里噙著的涎水只管往肚里咽,就是等不上吃月餅。好不容易等月餅可以出鍋了,大人卻不讓動,怕把我們的嘴燙傷,于是我們幾個開始了起來,嚷的嚷,哭的哭,一陣把鬧騰之后,月餅也涼得差不多了,我們便拿著剛烙出來的月餅拿到滿院子轉,吃一會兒,耍一會兒,顯然這中秋節是我們孩子們的。第二天到了學校,每個孩子書包里都會裝幾個月餅,一方面是為了當干糧,課間充饑,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炫耀,同學之間相互對比,看誰的月餅花紋好看,比誰家的月餅味道好吃,月餅就是我兒時的最愛。
后來,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地從農村走到了城里,家里自己烙月餅的機會越少了,更多的是從超市里買幾包回來。雖然超市里的月餅包裝越來越好,種類越來越多,價格越來越高,而月餅的味道卻再也尋不到兒時老家里的那個味,我再也不喜歡吃月餅了。
今年的中秋之夜,孑然一身徘徊在獅泉河邊,在清輝的普照下,一切都是那么的寧靜而平和,遠處的茫茫雪山若隱若現,倒映在水里的大圓盤一會兒圓,一會兒扁。或許,無法與家人團聚的人,才能真正理解中秋節的意義。
歲月靜好,我心安然。雖然不能與自己的家人一起團圓,但是,為了祖國的安定團結,邊疆的穩定發展,這點個人的付出又算什么呢?于是,作詩一首,以示自勉:
今又逢中秋,時序動參商。
獨在獅泉河,雪域多荒涼。
至此兩月余,思緒念家鄉。
阿里誰相問,寒燈一束光。
高聲問明月,明月獨惆悵。
鄉愁寄祥云,祥云自飄揚。
舉目向雪山,巍峨阻且長。
轉瞬寒風起,頓覺四周涼。
雖有同胞情,無處訴衷腸。
愁顏與衰鬢,游子不哀傷。
祝語歸心底,最憶月餅香。
猶聞歌舞聲,千里同歡暢。
唯恐虛此行,理應當自強。
小心履使命,大愛獻邊疆!